日治時代的文化生活與休閒娛樂

2013-06-23 10:02 am
日治時期傳統廟會、戲劇表演與傳播媒體等
城市和社會生活!!!!!!!!

作報告發現網路資料好像有點少
希望可補充越多越好謝謝呦!!!!!!!!!!!!

回答 (3)

2013-06-29 5:07 pm
✔ 最佳答案
日本領有臺灣後,將其自明治維新以來,從西方學到的休閒活動引進臺灣,使臺灣民眾有機會接觸到西式娛樂。同時,以官方的力量規劃旅遊活動,例如舉辦共進會、博覽會等展覽,進行臺灣八景票選等。影響所及,臺灣人漸漸具有現代休閒生活的概念。日本對台的統治,先是武力鎮壓反動力量,既而文化移植與提倡,主張所謂「文明開化」,誠如當時的文化人楊肇嘉表示:「……日本殖民地政策雖然很壞,還容許爭取文化的存在。」

1914年歐戰開始,美國要求「民族自決」,這股民主思潮湧入台灣,激起了民族意識,於是,林獻堂、板垣退助伯爵合力推動「台灣同化會運動」,在政治上並未獲得支持。於是「新民會」一方面向議會請願,要求台灣人自設議會,另一方面創辦《台灣青年》雜誌,使得「台灣文化意識」普遍地覺醒。

1919年田健治郎為首任文官總督,此時文化漸成氣候,學術上,赴日的台灣留學生漸漸增多並展露頭角,屢得美術大獎。蔡草如等人辦台灣文社,蔣渭水創文化書局,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1924年日本總督府文教局創設電影班,台灣電影研究會的成立。1927年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成立,一般學者視為是「台灣美術萌芽與發展」的重要分界點。可以說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漸趨成熟。

電影戲劇方面,此時算是文化劇的鼎盛時期,全省劇團均受民眾歡迎,日本政府對之感到頭痛,因而加以限制,如暗中不要將台址租給文化戲演出,演員無執照不得演出,劇本須送檢等。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人一方面杜絕大陸片的進口,阻隔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一方面為加強台灣人同化的向心力,大肆宣導「皇民化運動」,描述戰爭的主題電影。

此時期歌仔戲轉型成「改良劇」,新劇(即話劇)轉變為「皇民化劇團」、電影逐漸形成氣候。「皇民化運動」使用文化作為政治宣傳工具,雖然促使戲劇的轉型,也間接造成了戲劇發展的沒落。

電影方面草創期的台灣電影,不如日本本國的發達,原因是日本當局視台灣為版圖邊境、文化低落,總地來說,電影的發展局限於映演和發行,直到官辦的日日新報社創設電影部(1923),有了拍電影的硬體設備,正式自攝電影,並自大陸方面輸入影片。1928年時桃園鎮的江雲社歌仔戲團,以「連鎖劇」的方式,穿插電影場面替代戲劇難以演出的鏡頭,將電影與戲劇結合,成為當時之創舉。盧溝橋事變到二次大戰的爆發,大陸片被禁,日片商隨著中日航線的開通,紛紛來台設聯絡處,一時蔚成流行。

歌仔戲,俗稱台灣戲。早期以不拘形式就地演出,後來搭棚演出到登上舞台表演。也認為是台灣色彩濃厚的本土戲劇。其間大陸曾來台、台灣「三樂軒」到廈門公演,互相交流。台北「共樂園」也曾以客家語演出歌仔戲。1930年代舞台上的平面背景改良成為活動機關變景,方便作為換場用。歌仔戲深受觀眾喜愛,主要是它的戲劇色彩草根性、吸收力強,故事題材部份以民間故事、歷史題材為主,吸收京劇的音樂、服裝、排場等特色,在七七事變及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禁止歌仔戲的演出,歌仔戲由200多個淘汰至30餘個。另一方面戰時鄉間民生不濟,歌仔戲轉為職業化,到城市演出,日本當局甚至企圖以電影、話劇來取代歌仔戲,終未成功。

歌仔戲以閩南語發音的說白配合各地的哭調仔,如鹿港哭調仔、艋舺哭調仔等,結合宗教慶典,成為祭典儀式之一部份,娛神娛人、不收門票的農閒娛樂,演出人員除職業化,還有地方性業餘的團體,民間自己出錢出力,藉「戲劇演出」成為社群組織,而對自己生活環境產生歸屬感。

美術方面,普遍使用攝影及油畫、膠彩等技法,帶動台灣新美術,有意地取代中原文化的國畫及傳統文學。並將田野調查的成果及收集的台灣文物於淡水廳、博物館等地展出。鄉土寫實內容的印象派,具象描繪島國風情、民俗活動,如黃土水的水牛雕像、陳澄波的台灣亞熱帶風景如「嘉義風景」作品,楊英風歌仔戲的「後台」等。美術作品借著博物館、公會堂、學校等地展出,甚至配合廟會祭典、神社活動展出。

台灣的傳統歌謠多屬於自然衍生出來的民間歌謠,傳唱已久,不知作者何人。1943年,呂泉生以西洋的五線譜記錄了台灣傳統的自然歌謠,而呂泉生所帶領的「厚生合唱團」,也是第一個演唱台灣民謠的合唱團。 當時的台灣在近代教育的洗禮下,培養出一些具有西洋樂理基礎的音樂人才。1930年代,因應社會的需求而開啟了台灣創作流行歌謠的時代。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在1932年問世,當時因一部中國電影「桃花泣血記」在台上映,為電影宣傳而做的宣傳歌曲,不料卻到受到民眾熱烈歡迎。 當時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看好這個市場,於是將這電影歌曲灌錄成唱片,推出後銷售創下佳績。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於是網羅音樂人才,大量製作流行歌謠,因此開啟了台灣創作歌謠的年代。這個時期的台灣作詞、作曲家,創造出不少至今仍膾炙人口的歌謠作品,例如《望春風》(1933年)、《雨夜花》(1934年)等歌謠。

2013-07-02 7:51 am
引進咖啡館,而且有小姐坐枱
2013-06-24 6:11 am
同學 報告應該要自己寫,而且知識+禁止我們使用者幫忙寫作業或報告喔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2: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623000010KK003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