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南宋建立之初,國土面積只有北宋時期的一半多,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卻絲毫未減。南宋初期的國家財政收入平均在每年4500萬貫左右,其中1300萬貫左右用於皇室開支,2400萬貫左右用於在和平時期供養軍隊,其他所有開支只有七八百萬貫。而一旦戰事爆發,這多出來的費用,政府只會不停地用通貨膨脹和增加苛捐雜稅的方式轉嫁給民間。
仗,其一打的是戰鬥力,其二打的是錢,宋朝的兵制又是募兵制,當兵就是來吃糧餉的。但是當時因為戰爭,最富庶的兩淮地區與江南的農業和貿易受到戰爭的嚴重阻礙,四川那邊,吳玠的川軍絕對是抗金的主力部隊,開支巨大,根本沒什麼剩下的,不讓朝廷貼錢已是萬幸,中央財政每年就靠“東南歲入”撐著,不得已只能加稅,推測高宗趙構求和應該是仗真的打不下去了,並不是因為徽欽二帝。
當時徽欽二帝被囚禁在五國城,在黑龍江佳木斯的西郊,離開封2200多公里,你要岳飛一路打到黑龍江佳木斯把二帝救回來,來回近乎萬里,你覺得有可能嗎?
再者趙構已經做了10來年的皇帝,帝位早就穩如泰山了,徽欽二帝對其帝位影響力不算很大了,徽宗對趙構威脅最大,但是徽宗在紹興五年就已經死了,南宋朝廷在紹興七年就已經知道了徽宗的死訊。
除了當時財政之外,高宗急切求和還有另一原因,即來自於對內部權力喪失的恐懼,甚至不惜犧牲國防力量來維持這一傳統,這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弱的國防軍。
宋高宗本來就懼怕地方武力和將領擁兵坐大,苗劉兵變成了他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使他終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將。這對他往後排斥北伐、傾向與女真和議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當時岳飛的岳家軍有十萬人,是境內兵力最強勁的一支部隊,可是岳飛卻還要求加兵,這不得不引起高宗皇帝的懷疑,觸動了高宗敏感的神經。
面對金人的再一次南下,宋方亦是幾路出擊,岳家軍更是氣勢如虹,一路打到了朱仙鎮,金兵望風而潰。其他的幾大帥亦都參與到了這次的北伐事件當中,可是他們的光輝完完全全被岳飛掩蓋下去。在趙構看來,岳飛並不是沒有自立的可能,岳家軍都快成了私人軍隊。岳飛若進軍河北之後,確有自立的可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高宗絕無讓岳飛繼續北伐下去的道理,即使是岳飛能夠收復中原所有的失地,高宗不會拿自己的天下來作賭注。萬一岳飛北進中原之後,在屬下的要求下身披黃衣,就如同當年太祖的“陳橋兵變”,那又置趙構于何地?配合當時南宋的經濟情形,誰能保證仗能何時打完?也無怪乎高宗當時會急於和議了。
趙構的“和”對不對,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的崇禎。趙構面對的是和崇禎相同的敵人。即女真人建立的金。面對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崇禎是主戰的。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不得已向農民徵了遼餉,農民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最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自縊而死。
北宋末年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起義著名的有宋江,方臘起義等。而就在金入侵宋時,南方還發生了鐘相、楊幺起義,聚眾二十多萬。面對土地兼併嚴重,貧富不均如此懸殊的南宋初年,一意主戰最後只能和崇禎的下場一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金人趁機南下,宋連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史上歷次改朝換代,哪次不是因為經濟問題?
我們看看金和遼的戰爭,我們就知道。金太祖阿骨打2500人反遼,連續打敗了遼軍戰領寧江、佔賓、祥、鹹諸州,兵力達到萬人。遼祚帝糾集70萬大軍,進入女真居住地,被金打敗。能打羸如此懸殊的戰爭,除阿骨打指揮有方外,在對財富掠奪的慾望的驅使下,金軍隊的戰鬥力是十分強大的。可以稱之為一幫亡命之徒。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打仗是完全不同的,由於社會生産的物質匱乏,生活所需主要靠掠奪,由於奴隸社會國家的戰爭是掠奪,所以越打越有錢,而封建社會的戰爭是要用錢,所以越打越窮。士兵也沒有戰利品的誘惑,戰鬥力自然不如奴隸社會的國家。
以最樂觀的估計,南宋收復了失地。但想進一步消滅金的主力就會進入今天東北地區。在這樣的地區根本無法找到金的主力,而極易遭埋伏,遼天祚帝70萬大軍全軍覆滅。宋的情況又會好到哪?崇禎遇到的正是這樣的情況。既使沒有打這麼大的仗,鐘相、楊幺已經有40萬的起義隊伍。如果打了,難保不會出一個李自成的。
《紹興和議》簽訂後,南宋局勢日趨穩定,南宋雖弱,卻也維持了153年。原在中原居住的漢人,紛紛湧到臨安來,令臨安人口急劇上升。至南宋末年,臨安人口總數達一百多萬,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後期的和平局面。
從數量上來說,宋朝時候的對手多達四個:契丹、党項、女真、蒙古,以宋朝軍力這麼弱的情形下,還能延續了320年,不得不說這和宋朝皇帝採取議和的策略,讓民眾可以休養生息有關。
蒙古滅金後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絕議和,結果,宋被滅了。很多人一看到中國歷史上的開疆拓土就心潮澎湃,但當時的老百姓,真的高興嗎?看看歷史,有多少問題,是通過戰爭解決了的。發動戰爭者,都認為自已一定可以打羸,而最後往往是沒有羸家。把兩國人民捲入戰爭泥潭。
2013-06-24 13:03:40 補充:
很多人會覺得宋朝很弱,因為宋朝基於懼怕地方武力和將領擁兵坐大採用強幹弱枝政策,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弱的國防軍。而且在宋朝所處的年代,在北方草原孕育出一個又一個強悍的游牧民族,從契丹、党項、女真,到最強的蒙古。宋朝在(軍力)先天不足的情形下,而且與漢唐時期的游牧聯盟國家匈奴、突厥之流相比。兩宋所要面對的,是新興起的擁有二元管理體系,能夠對國家內不同的農耕和游牧民進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北方帝國這種強大得多的敵人。但宋朝在這種情形下可以延續320年,算是一個長壽的年代,有沒有人想過這是為甚麼? 個人覺得宋朝採取的銀彈攻勢,也就是和議是一個很大的關鍵。
2013-06-24 13:06:00 補充:
宋朝在軍力無法與對方抗衡的情況下,數次使用銀彈攻勢,銀彈一投出,很快就會將戰火熄滅,使國家得到了和平。雖然“歲幣”這種方式讓後人感到不恥,但畢竟使國家得以維持,人民的生命免於塗炭,這有什麼不可以呢?收到了宋朝的“歲幣”,對手的進攻意識和戰鬥意志都被消弱和瓦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手逐漸衰弱最後滅亡,遼、夏、金都無不如此。 宋給遼國歲幣,利用歲幣使對方停止進攻,讓人民得到了和平發展的機會,最終等到遼國衰弱而被滅亡;宋高宗在己方軍事佔優的局勢下,仍堅持紹興和議,或許有防止武將專權的私心,但宋高宗給金國歲幣,同樣停止了金國的進攻,使南宋得到了和平發展的機會恢復了宋朝強大的經濟;最終等到金國衰弱而滅亡。
2013-06-24 13:07:13 補充:
宋高宗所給的歲幣在南宋經濟比例中所佔的比例並不大,對人民造成的負擔並不重,比如說給遼國是歲幣每年10萬兩;而當時一個地方官給高官一次生日的禮物就達10萬兩之多(如《水滸傳》中一個地方官給一個高官的過生日的禮物“生辰綱”就達10萬兩),對年財政收入8000萬兩以上的宋朝,小意思而已,用這樣的小錢就能使人民免於戰爭之苦,有什麼不對呢? 可能是因為清朝簽定很多不平等的條約的關係,所以很多人一聽到和議所持的都是負面看法。但其實應該從和議當時的環境去判斷這個約值不值得簽或許會比較客觀,有人說紹興和議喪權辱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你我若身處當時那個朝代,你會希望打仗,或是多繳一點稅來換取和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