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十六至十七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一個世界性的市場逐步形成,英、法等國也迅速發展起來。到十八世紀晚期,英、美、法等國相繼都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強勢政權。伴隨經濟發展的是各國的「殖民」擴張:十五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侵佔美洲新大陸;十六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了中南美洲,葡萄牙人於1553年最先在中國獲得在澳門的居住權。到十七至十八世紀,英、法等國後來居上,大勢是向北美洲、非洲沿海、印度及東南亞等地不斷擴張。至「鴉片戰爭」前夕,英國「殖民」勢力已擴展到印度、波斯(今伊朗)、阿富汗、緬甸和印尼等中國周邊國家。
英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其正規軍約有十四萬,另有擔負內務的國民軍六萬。「鴉片戰爭」初期,派往中國的軍隊不過七千人,到戰爭結束也只有二萬多人。英軍人數雖少,但裝備精良,素質一流,以火槍和火炮裝備部隊。英國的海軍稱為當時「世界之最」,擁有各類艦船四百餘艘,儘管仍以木製風帆為主,但質地精良,配備大量火炮,有的多達一百二十門。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起,開始用蒸汽的鐵殼「明輪船」裝備海軍。這種船航行速度快、機動性能強、吃水淺,在中國沿海和內河橫行,所向無敵。
受重商主義的影響,西方早期的「殖民」活動大多不是政府出面的,而是由「貿易公司」 進行。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很快便成為勢力最為雄厚、進行「殖民」最活躍和積極的商業機構。該公司成立十五年後,勢力就已伸向印度、印尼和日本。到十八世紀,控制了印度的大片土地,儼然一個擁有龐大軍力、政力、財力的政權。十八世紀晚期,「東印度公司」獲授予銷售和製造「鴉片」的特權。從此,英國對華的鴉片貿易迅速發展。在「鴉片戰爭」中,印度更成為英軍的中轉站和後勤基地。 1858年8月,英國國會決定取消「東印度公司」,將印度改由維多利亞女王直接統治。
「鴉片戰爭」前,中國把自己看作「天朝上國」,文明富裕,其他民族都是野蠻人。統治者對於國際環境茫然無知,一味實行「閉關政策」,只開放廣州一地與外國通商。1792年,清乾隆皇帝在給英國女王的信函中說,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有必要和英國人做生意;跟他們通商純粹是恩惠。「鴉片戰爭」進行兩年後,道光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裏,詢問從英國到新疆有沒有旱路可走。至於普通百姓,除在廣州的「行商」外,幾乎沒有人聽說過有「英國」這麼個國家,更談不上講英語和跟英國人交流了!
「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呈現嚴重的社會危機。土地兼併嚴重,大官僚如琦善擁地二百五十六萬多畝,許多農民則身無寸土,只能租種別人的土地。民眾生活日益貧困,可以終年溫飽的農民不超過十分之三。政治腐敗,貪污盛行。嘉慶初年處置了貪官和珅,其家產竟遠遠超過清政府的年財政收益,為歷代所罕見。階級矛盾尖銳,民眾的反抗鬥爭不斷爆發。1796年有白蓮教起義,捲入民眾數百萬;1813年有李文成、林清的天理教起義,竟有近百名起義者一舉攻入皇宮,嘉慶皇帝驚呼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鴉片戰爭」前,英國在對華貿易一直有大量逆差。為了抵償巨額的貿易逆差,英國不惜從事可恥的「鴉片」貿易。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一般不超過二百箱;六十年代以後上升到一千箱;1786年達二千箱。19世紀後,增長更加迅速。1800至1801年,為四千五百七十箱;1830至1831年,驟增至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九箱;1838至1839年,竟高達三萬五千箱。除英國外,法、美、俄等國也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戰爭」後,鴉片貿易雖未合法化,但實際上獲默許,免徵稅收,大量輸入。第二次「鴉片戰爭」使清政府被迫准許「鴉片」貿易「合法化」,納稅後即可正式進口。鴉片貿易使白銀源源不斷流往國外,造成白銀短缺。
鴉片大量流入中國,造成了巨大災難。吸食成癮者,身體逐漸虛弱,精力耗散,精神委靡,久成廢人,錢財耗盡,往往還禍及家人鄰里。鴉片貿易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鴉片戰爭」前十年,總數高達七千至八千萬兩。這造成銀荒,國家財政更趨拮据,百姓生活更加惡化。「鴉片」還侵蝕清朝的國家機關,嚴重威脅清朝的統治。綠營、八旗的官兵,有不少手持煙槍,吞雲吐霧,軍隊戰鬥力愈形下降。鴉片走私中的行賄受賄,使清朝的吏治更加敗壞。正如林則徐所說,如果不重視鴉片問題,數十年後,中國就會沒有可以抵抗外敵的士兵,也沒有用來發餉的白銀。
1838年底,一直被「鴉片」問題困擾的道光皇帝痛感煙患氾濫,政府財源枯竭,軍紀廢弛,於是決定嚴禁。1839年1月,道光帝命欽差大臣林則徐南下廣東禁煙。林在廣東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查禁措施。同年6月,他將收繳的「鴉片」在虎門全部銷毀。然而,滿朝文武在討論禁煙問題時,都未能充分考慮禁煙運動的最大阻撓者──英國──如何反應。道光帝希望林則徐做到,既杜絕鴉片,又避免戰爭。而在當時,這無疑是一個大難題,任何人都無法執行。林則徐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後,不久就爆發了「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