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民清時代為何步走入海洋?

2013-06-21 6:52 am
如標題寫的能幫我詳細介紹一下嗎?

謝謝!!
更新1:

打錯字 是[不]..

回答 (2)

2013-06-23 3:32 pm
✔ 最佳答案
主要是政治考量 如針對倭寇及臺灣的鄭氏勢力 還有中國的"天朝"心態

中國在海洋發展上,明代以前基本上是屬於開放積極的。在14世紀元代以前的中國政府,除受到政治變動的短暫影響外,對海外貿易的發展基本上是採取開放態度,尤其是宋元時代,民間海外貿易不但未受限制,反而受到官方的鼓勵,可說是中國海外貿易的黃金時代。

中國長期以來被認為欠缺向海外發展,屬於大陸國家的觀念,應是受明清以後政府政策宣導的結果。明清政府為鞏固自身政權的安定,基本上仍是奉行「重農抑商」的國策,視海洋如洪水猛獸,海外發展政策消極保守。

但事實上在東南沿海地方,即使是在嚴厲海禁政策下,人民依舊冒險向海外發展,而這些違禁下海或「通番」的商民,往往被執政者視為「盜賊」或是「棄民」,返國後均會受到嚴厲處罰,對海洋發展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明王朝為了鞏固自身政權,採保守的對外政策。在海外貿易方面,洪武四年(1371)後,朱元璋陸續頒布許多海禁律令,撤掉泉州、明州等市舶司,
除與部份海外國家保持官方貿易關係外,私人海外貿易一概禁止。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範盤據東南沿海的張士誠、方國珍餘部和其他海寇;
另外,元末以來倭寇之擾亂問題亦困擾著明政府。明初的對外政策,基本上是以官方的朝貢貿易及海禁政策為主軸。

明成祖從建文帝手中奪得帝位,為了強調自身帝位的正統性,不斷派遣使者赴海外,鼓勵諸國來中國朝貢。永樂元年至三年(1403-05)間先後來朝貢的海外國家就有琉球、占城、爪哇、暹羅、日本、真臘等十餘國。
之後的鄭和下西洋活動,也可說是成祖推行朝貢貿易政策的一環。鄭和下西洋前後共七次,始於永樂三年(1405),終於宣宗宣德八年(1433)。
每次船隊的船隻約有二百餘艘,人數在二萬人前後,最遠達到阿拉伯半島及非洲東岸,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在中國及世界航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以造船及航海技術而言,可說是繼承宋元以來所累積的知識技術,
另一方面,也展現出明初國力的雄厚。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除前述政治原因,招徠各國前來朝貢,以顯示天子威望,鞏固統治外;在經濟上,主要是為了奢侈消費的需求,獲取異國珍寶、香料、藥材及各種珍奇異獸,以滿足上層階級的慾望。
由於下西洋活動需耗費龐大人力、財力、物力,而所得又無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在成祖及鄭和死後遂告終止,對外政策再度回歸到消極的官方朝貢貿易及海禁制度。




長期禁止國內外民間商人的貿易往來,必然會引發民間的走私行為。儘管政府三申五令,祭出嚴刑重罰,沿海居民為生活及利益的需求,私販活動日益猖獗。至十六世紀以後,沿海豪強、平民結合東來的葡萄牙人及日本武士、浪人等,
不僅公然從事走私貿易,亦在沿海地區進行劫掠行為,至嘉靖年間(1522-1566)事態愈加激烈,形成所謂的「嘉靖大倭寇」。
嘉靖末年倭亂平定後,明政府為形勢所迫,不得已於隆慶元年(1567)開放海禁,允許民間人出海貿易,但仍禁止前往日本,同時也禁止外國商船來航,且僅開放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地,設立督餉館管理,發行船引並徵稅。開放部份海禁後,由於限制仍多,
加上官員不法,海上走私活動直到明末都持續不斷。

明之後的清朝,由於為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加上清初南方沿海的南明政權等仍持續著抗清活動,無強力水師的清政府,不得不援用明代的海禁,甚至更嚴厲的遷界政策,試圖遏阻人民與反清的鄭成功勢力往來。也就是將東南沿海各省居民強制遷往離海岸30-50里的內陸居住,凡私自出界貿易或捕魚、耕作者,俱以通賊論處斬,
以圖斷絕其所有物資來源。此政策雖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但對沿海居民的生活及國家經濟發展而言,亦造成重大的影響。

因此,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統一全中國後,二十三年起開放海上貿易,相繼在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四省設立海關,
船隻只要經過申請,均可自由出海捕魚或貿易。海關之設立,除有益於沿海民眾生計,及增加國家稅收外,更重要的是為管理海上往來船隻,對沿海治安亦有裨益。



至於對外國貿易,基本上雖仍是沿襲前朝政策,採官方朝貢貿易的形式。與明朝不同之處在於,清朝對非朝貢而來的外國貿易船,
採懷柔遠人的態度,並未完全禁止其貿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後,雖將西洋諸國船之來航貿易,限制在廣州一港,
但並未限制貿易國及貿易數量。以往一般人對明清時期的對外政策,均有「閉關鎖國」的負面印象。

「鎖國」與海禁的主要內容在於,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貿易及禁止與外國的交流往來。但清代除清初短暫時期外,

一般民眾只要經過官府許可,均可自由出海,且除朝貢貿易外,亦不禁其他外國船來航貿易,與明代有相當大的不同。若將清代的海外貿易政策,不辨其實施年代及內容,一概稱之為「閉關鎖國」是有欠客觀的說法。

2013-06-23 07:33:12 補充:
補充在意見欄嘿

2013-06-23 07:33:23 補充: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儘管清朝政府允許船隻出海貿易,卻又訂出嚴格的管理規定,唯恐人民與反清勢力或海盜,甚至與外國勾結,而危及政權安全。這些對船隻及乘載人員、貨品、武器、出洋期限等的規定,

確實對造船、航運、貿易及移民等海洋發展造成重大影響。而在對外貿易上,清朝統治者仍抱有地大物博的觀念,允許朝貢以外的外國貿易,是施予外國人恩惠,對海外的局勢變化及各種訊息毫不關心。
導致十九世紀中期後無法與東來的西方勢力競爭,鴉片戰爭西方的船堅砲利,明顯的印證了此一事實。在鴉片戰後,開放五口通商,中國帆船在東南亞,甚至中國沿海的航運優勢也逐漸為西方船隻所取代。
參考: 網路自己, .
2013-06-21 8:31 am
是要問明清時的海禁嗎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3: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620000015KK055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