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如果任意問一個大學生:「你畢業後想做什麼?」大概最常聽到的答案會是:「我還不確定,不過我家人希望我畢業後能夠找到一個『好工作』。」
「找一個好工作」似乎是許多台灣父母對於兒女最大的期望,也成了許多年輕人最明確的「志向」。為了找一個「好工作」,所以要念一個「好學校」、「好科系」,並且要有「好成績」,升學壓力及「錙銖必較」的分數競爭,也隨之籠罩許多人的童年與青春。
最近這一波嚴重的全球經濟不景氣,正好提供機會,讓我們好好想一想:什麼是「好工作」?
這麼說好了,如果四年前問你:DRAM、面板業、金融業是不是好工作,你會怎麼說?如果兩年前這麼問呢?現在呢?
想找一個「好工作」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對於「好工作」的定義是什麼?我的觀察是,許多父母心目中的「好工作」,第一是要「很熱門」,第二是要「高穩定」,第三則是要「待遇福利好」。
但是,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洪流當中,現代經濟的特徵就是產業結構變動迅速。今天的熱門,很可能不到四年就成為票房毒藥;今天的冷門,搞不好四年之後正好鹹魚翻身。
既然沒有父母敢說自己有一顆可以預測四年後產業變化的水晶球,那麼要子女追逐熱門工作又有什麼意義?
此外,「工作穩定度高」真的是好事嗎?對於年輕人而言,在多變化的就業環境中,最大的保障並不是「找到一份不會變化的工作」,而是能夠從充滿挑戰的工作中廣泛學習、淬礪成長,並從中充實自己的「核心就業能力」,以致不管轉換到任何工作,都可以有顯著貢獻。
今天如果一個年輕人「有幸」進入一個「現在看起來很穩定,沒什麼挑戰」的工作,結果一段時間後大環境丕變,原來工作瞬間蒸發,但是這個人卻缺乏不同領域的知識與鍛鍊,同時又在安逸的環境中消磨了面對變化與接受挑戰的勇氣,這恐怕才是「不可承受的風險」。
在我看來,對一個年輕人而言,一份「好工作」就是能讓他產生熱情,能夠在其中看到自己實實在在做出的貢獻,能夠讓他從挑戰中磨練成長,同時又能讓他自食其力,這就夠了。
如果父母過度重視子女畢業後的工作能不能「福利好,待遇高」,卻不重視這份工作能不能讓他們感到意義與價值,能不能讓他們在其中得到充分磨練,那麼這不只侷限了子女的長遠發展性,恐怕也會讓他們在一出社會時,就無法彎下腰來「屈就」一份無法達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理想的工作,而成為名副其實的「草莓族」。果真如此,只怕就正好應了「愛之適足害之」這句古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