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關於買辦,請問何時開始有買辦?

2013-06-17 8:52 am
我想知道關於買辦,請問何時開始有買辦?




而背景又是什麼呢?感謝各位解答。
更新1:

還有一點我有疑問,王冕(元朝人)的某作品(忘了是哪一篇文章)有提過買辦,可大家回答的都是明清時期,這又該如何解釋?

回答 (5)

2013-06-20 12:49 pm
✔ 最佳答案
最早的“買辦”是指明朝替宮廷或地方衙門向民間採購日常用品專設的職位。如鋪戶買辦、召商買辦。與同期的日本戰國御用商人相同,有一定的權利及義務。後來,凡官府或豪富之家從事採購的人員,都稱之為“買辦”。

“買辦”一詞在史書上始見於明代。 據《明史》卷82記載,成化四年,“大學士彭時亦言:'光祿寺委用小人買辦,假公濟私,民利盡為所奪。請照宣德、正統間例,斟酌供用,禁止買辦。'於是減魚果歲額十之一。”

明代光祿寺負責的是御膳食材的採買,凡祭饗、宴勞、酒醴、膳羞之事,都由光祿寺「辨其名數,會其出入,量其豐約,以聽於禮部。」

當時光祿寺侵吞公款、壓榨舖行商人之事時有所聞,於是弘治四年明孝宗下令:「買辦供應,即宜給價,不許行頭用強賒買。今後但有指稱報頭等名目,強賒害人,所司嚴以法治之。」。

至於板主所看到的應該是《儒林外史》書中的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的當中一段: “.....一日,正和秦老坐著,只見外邊走進一個人來,頭帶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迎接,敘禮坐下。這人姓翟,是諸暨縣一個頭役,又是買辦 。.....” ,文中王冕的背景雖是元末人,但《儒林外史》卻是由清代吳敬梓所創作的,所以才會讓板主有所疑慮。

而後清代把“買辦”一詞當作招待外國商館中辦事人員的通稱。 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便逐步把僱傭買辦制度化,形成了買辦製度。

買辦和買辦商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開始孕育、產生,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已經逐漸成為一個階級。




2013-06-21 05:24:06 補充:
買辦一詞原意就是採買的意思。“買辦”最早是指明朝替宮廷或地方衙門向民間採購日常用品專設的職位。《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人姓翟,是諸暨縣一個頭役,又是買辦。”

頭役就是衙門差役的為首者。意思就是這個姓翟的,他的身份是頭役,同時也是負責衙門的採買工作。

後面的資料不知道你需不需要?不過查到了,我就順便寫一下提供你參考。

2013-06-21 05:29:52 補充:
那翟買辦道:「只位王相公,可就是會畫沒骨花的麼?」秦老道:「便是了。親家,你怎得知道?」翟買辦道:「縣裏人那個不曉得。因前日本縣老爺吩咐:要畫二十四副花卉冊頁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我聞有王相公的大名,故此一徑來尋親家。今日有緣,遇著王相公,是必費心大筆畫一畫。在下半個月後,下鄉來取。老爺少不得還有幾兩潤筆的銀子,一併送來。」秦老在傍,著實攛掇。王冕屈不過秦老的情,只得應諾了。回家用心用意,畫了二十四副花卉,都題了詩在上面。翟頭役稟過了本官,那知縣時仁,發出二十四兩銀子來。翟買辦扣剋了十二兩,只拿十二兩銀子送與王冕,將冊頁取去。

2013-06-21 05:33:34 補充:
翟買辦飛奔到秦老家,邀王冕過來,一五一十,向他說了。王冕笑道:「上覆縣主老爺,說王冕乃一介農夫,不敢求見。這尊帖也不敢領。」翟買辦變了臉道:「老爺將帖請人,誰敢不去!況這件事,原是我照顧你的﹔不然,老爺如何得知你會畫花?論理,見過老爺,還該重重的謝我一謝纔是!如何走到這裏,茶也不見你一杯,卻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見,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覆得老爺!難道老爺一縣之主,叫不動一個百姓麼?」王冕道:「頭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為了事,老爺拿票子傳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將帖來請,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願去,老爺也可以相諒。」翟買辦道:「你這說的是甚麼話!票子傳著倒要去,帖子請著倒不去?這不是不識抬舉了!」

2013-06-21 05:33:48 補充:
秦老勸道:「王相公,也罷﹔老爺拿帖子請你,自然是好意,你同親家去走一回罷。自古道:『滅門的知縣』,你和他拗些甚麼?」王冕道:「秦老爹!頭翁不知,你是聽見我說過的。不見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麼?我是不願去的。」翟買辦道:「你這是難題目與我做,叫我拿甚麼話去回老爺?」秦老道:「這個果然也是兩難。若要去時,王相公又不肯﹔若要不去,親家又難回話。我如今倒有一法:親家回縣裏,不要說王相公不肯,只說他抱病在家,不能就來,一兩日間好了就到。」翟買辦道:「害病,就要取四鄰的甘結!」彼此爭論了一番,秦老整治晚飯與他喫了﹔又暗叫了王冕出去問母親秤了三錢二分銀子,送與翟買辦做差錢,方纔應諾去了,回覆知縣。

2013-06-21 05:52:35 補充:
上面三段是儒林外史文中有關翟買辦的情節。不知道板主有沒有看出甚麼?第一段當地知縣得知王冕善於畫荷,知縣派翟買辦來找王冕買畫,"那知縣時仁,發出二十四兩銀子來。翟買辦扣剋了十二兩,只拿十二兩銀子送與王冕,將冊頁取去。"

第二段知縣派翟買辦來邀請王冕,一聽到王冕拒絕,馬上翻臉:"老爺將帖請人,誰敢不去!況這件事,原是我照顧你的﹔不然,老爺如何得知你會畫花?論理,見過老爺,還該重重的謝我一謝纔是!如何走到這裏,茶也不見你一杯,卻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見,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覆得老爺!難道老爺一縣之主,叫不動一個百姓麼?"

2013-06-21 05:54:21 補充:
第三段秦老道:「這個果然也是兩難。若要去時,王相公又不肯﹔若要不去,親家又難回話。我如今倒有一法:親家只說他抱病在家,不能就來,一兩日間好了就到。」翟買辦道:「害病,就要取四鄰的甘結!」

甘結是給的官府字據之類,用來為保證做到某事,並聲明如果做不到,甘願接受處罰。翟買辦知道王冕裝病,因此威脅:你如不來,就要你鄰居們保證你來,否則就找你鄰居們的麻煩。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託明代,實為清朝,《儒林外史》作者並不直接去寫貪官的貪贓枉法,而是通過衙門的衙役來反映官場的腐敗和黑暗。通過翟買辦的狐假虎威,讀者不難看出「自古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社會現實。

2013-06-21 07:49:36 補充:
古代衙門裡的衙役要卡油水,一是借執行刑罰,二是趁採買物件。

明朱元璋平生最看不得官員貪污,而他又給官員們設定了低得可憐的報酬。故在他身後,其子孫們通過變通的方式,給大小官員增加了許多額外收入,這些收入往往被籠統地稱為陋規,處於半合法地位,其數額常常是工資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晚明時期的官員集體貪腐,也是明朝最終沒落的導火索。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3-06-18 3:25 am
http://www.chiculture.net/0118/html/d13/0118d13.html
「買辦」指那些在通商口岸,為西方商人推銷商品和購買中國貨物的中國商人。「鴉片戰爭」前,受清政府特許,從事對外貿易的商人叫作「行商」。很多「買辦」就是從「行商」轉變而來的,也有一些是從「鴉片販子」轉變而來。作為外商的中國代理人,「買辦」在中、外貿易中獲得巨額收入,積累起大量財富,也有一定社會地位。他們有些人還花錢買官,在清政府內贏得政治地位。例如以「行商」出身的廣州「買辦」潘仕成,就用八萬兩銀子,買了個叫「候補道」的官銜。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118/picture/0118pic04325.jpg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118/picture/0118pic04326.jpg
2013-06-17 4:42 pm
他沒有說是針對台灣 請看清楚標題 是歷史上非針對台灣
2013-06-17 2:12 pm
買辦在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開放五口通商之後的上海就有了哦
大大的回答是針對台灣的狀況

不過原因跟影響是一樣的
2013-06-17 9:22 am
Q:請問何時開始有買辦?

A:十九世紀中葉兩次英法聯軍之役,簽訂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清廷同意台灣(今安平)、淡水兩港口開放通商,其後又開打狗(今高雄)、雞籠兩港。

Q:而背景又是什麼呢?

A:開港以後,由於外國資本進入台灣,為處理外國洋行與本地商人的商務,遂產生具有仲介機能的「買辦」角色。成功的買辦逐漸取代傳統的地主、伸商,成為台灣新興的社會領導階層,如大稻埕的李春生、打狗的陳福謙等。
參考: 自己與歷史書籍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00: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617000016KK001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