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如何改變中國綜合國力(20分)

2013-06-14 11:12 pm
如題/____\
•中國改革開放如何改變中國綜合國力
•中國改革開放對社會及經濟帶來的正面影響

請詳細/___\

回答 (2)

2013-06-14 11:24 pm
✔ 最佳答案
改革開放初期,主要來源是外國政府貸款。引進外資,提供免稅優惠期,合作辦廠. 學習吸收國外企業資本管理營銷方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加速了對外貿易發展,提高了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外資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效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國內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項目和賓館、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項目居多。到二十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外商投資的重點,從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到電子通訊業、汽車製造和化學工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第一階段(1978年至1989年)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外資基本上處於嘗試階段,主要來源是外國政府貸款。引進外資,提供免稅優惠期,合作辦廠. 學習吸收國外企業資本管理營銷方法[6]:142。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加速了對外貿易發展,提高了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外資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效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國內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項目和賓館、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項目居多。到二十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外商投資的重點,從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到電子通訊業、汽車製造和化學工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紀要》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此決議後,農村改革開始如火如荼的行進,承包生產責任制在農村得到普遍推廣,農業生產大幅提高,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困擾中國多年的糧食問題得到大幅度解決。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會議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改革開放後,深圳經濟特區快速發展1984年6月22日、23日鄧小平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鍾士元等談話時指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設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在1984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5周年的閱兵式上,鄧小平站在天安門城樓面對全國人民和外國使節發表重要宣言:中國到2001年,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達到1042美元,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實現小康社會。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在北京正式簽訂。聲明決定香港將於1997年7月1日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決定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廈漳泉三角地區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5年3月7日,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作了題為《改革科技體制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的講話後,即席進行了一次講話,題為《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其中提到了「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0]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召開,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會上講話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員額減少100萬(百萬大裁軍)。他說,我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和對外政策有兩個重要的轉變。第一個轉變,是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認識,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第二個轉變,是對外政策,改變了針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威脅實行的「一條線」戰略。由此確立了改革開放初期,軍隊建設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路線,軍隊和軍人在中國社會的地位有所降低。

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又稱「八六三」計劃。《綱要》確定了7個領域中的15個主題項目,作為今後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2月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做《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中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等等

2013-06-14 15:25:01 補充:
*wikipedia
參考: wilipedia-改革開放
2013-06-19 7:09 pm
中國改革開放如何改變中國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劃分為軟實力&硬實力. 硬實力(例如經濟)即是一些能用數據顯示的國力,反之軟實力(例如一國的外交能力, 國民身份認同)則不能以可見(數據)的形式顯現出來.毫無疑問,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

先就硬實力,經濟方面, 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由以往的蘇聯式的計劃經濟模式變成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模式(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合體?). 政府更鼓勵人民能擁有自己的財產, 這使人民更有原動力工作.人民心態上的變化使他們更努力工作而有別於過往”做又三十六, 吾做又三十六”的心態, 這無疑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 中國政府又設立五個經濟特區, 減低關稅及最優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外國企業到中國設廠, 多方面的因素使中國在1978年以來的人均GDP增長四倍. 根據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增長9.5~11%左右,是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

再就中國的軟實力來說,中國的外交地位日漸提升,先在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 然後參與G20,到近中美領導人的直接會面等…… 也顯示中國慢慢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位, 中國外交地位的提升見證了中國軟實力與日俱増的事實.

另一方面,就國民身份認同來說,中國在2008舉行世界級的體育項目—奧運,又在上海舉辦了世博這些活動也使作為中國人民一員的我們為之自豪.在四川大地震的時候人人也出錢出力去幫助中國內地的同胞,有相當經濟能力的便用金錢去援助他們,有些有車人士更自己親自運送物資到災區援救,要是他們不當自己是中華民國國民的一員相信他們也不會如此出心出力吧?
參考: 數據參考wiki


收錄日期: 2021-04-27 17:16: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614000051KK001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