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改革開放初期,主要來源是外國政府貸款。引進外資,提供免稅優惠期,合作辦廠. 學習吸收國外企業資本管理營銷方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加速了對外貿易發展,提高了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外資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效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國內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項目和賓館、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項目居多。到二十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外商投資的重點,從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到電子通訊業、汽車製造和化學工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第一階段(1978年至1989年)改革開放初期,引進外資基本上處於嘗試階段,主要來源是外國政府貸款。引進外資,提供免稅優惠期,合作辦廠. 學習吸收國外企業資本管理營銷方法[6]:142。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加速了對外貿易發展,提高了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外資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效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國內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項目和賓館、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項目居多。到二十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外商投資的重點,從紡織、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到電子通訊業、汽車製造和化學工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紀要》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此決議後,農村改革開始如火如荼的行進,承包生產責任制在農村得到普遍推廣,農業生產大幅提高,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困擾中國多年的糧食問題得到大幅度解決。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會議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改革開放後,深圳經濟特區快速發展1984年6月22日、23日鄧小平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鍾士元等談話時指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設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在1984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5周年的閱兵式上,鄧小平站在天安門城樓面對全國人民和外國使節發表重要宣言:中國到2001年,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達到1042美元,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實現小康社會。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在北京正式簽訂。聲明決定香港將於1997年7月1日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決定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廈漳泉三角地區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5年3月7日,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作了題為《改革科技體制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的講話後,即席進行了一次講話,題為《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其中提到了「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0]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召開,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會上講話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員額減少100萬(百萬大裁軍)。他說,我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和對外政策有兩個重要的轉變。第一個轉變,是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認識,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第二個轉變,是對外政策,改變了針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威脅實行的「一條線」戰略。由此確立了改革開放初期,軍隊建設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路線,軍隊和軍人在中國社會的地位有所降低。
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又稱「八六三」計劃。《綱要》確定了7個領域中的15個主題項目,作為今後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2月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做《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中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等等
2013-06-14 15:25:01 補充: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