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F03881121/o/20130613191419.jpg
愛山人 ^.^為您解答,敬請參考:【蘇軾.漢高帝論譯文】向國君進諫的人,根據國君的天資來向他進諫,就可以省力。人都喜歡做好事而求得名聲,所以符合仁義的事,可以引導他去做,不符合仁義的事,可以脅迫他不做。至於漢高帝,從偏僻鄉野徒手起事,奮臂呼號而得了天下,他只知道天下的事,哪個有利,哪個有害,軍隊打仗,怎樣戰勝,怎樣戰敗,哪裡知道所謂的仁義呢?看他的天資,當然也有合乎仁義的地方,但他不喜歡聽仁義之類的言論,這就如同小人整天做不符合道義的事情,但你要說他不符合道義,他也會憤然發怒。所以當時的能言善辯的人士,未敢把仁義和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教化拿來對高帝講,也只是說這樣做有利,這樣做有害,這樣做可以,這樣做不可以,然後高帝選擇有利的和可行的做,也未曾遲疑過。天下太平之後,因為寵愛的緣故,想要另立太子,大臣叔孫通、周昌這些人據理力爭,卻改變不了高帝,最後採用留侯張良的計策才勉強作罷。讀書讀到這,不曾不歎息認為高帝是最容易說通的,只要能說到他心坎裡,他是沒有不聽從的,哪裡用得著告訴他,呂后和太子從高帝平民時起就跟隨身邊,直到平定天下,天下人都渴望惠帝成為他們的君王,即使他不賢明,大臣們內心也想讓他當君王,假使高帝百年之後,誰肯北面稱臣侍奉戚姬的兒子呢?所說的愛他,其實是坑害他。哎,沒有人把奚齊和卓子是怎樣死的說給高帝聽嗎?叔孫通這些人,他們是不懂得天下大計的,只有廢嫡立庶這套言論,想以此來改變高帝,這就是高帝輕易想改立太子的原因啊。假使讓如意做天子,惠帝稱臣,周勃、灌嬰等人,環顧而起事,如意怎能擁有天子的寶座呢,這與保全自己並且還能做一名諸侯王,哪個更有利呢?如意做了諸侯王,最後還是未免一死,也是高帝的過失啊。不稍稍貶抑和疏遠他,來發洩呂后心中的不平之氣,卻又豐厚地封賞他,對事情的盤算安排,不是有疏漏了嗎?有人說:呂后強悍,高帝擔心她日後生變,所以把戚姬子立為趙王。這又不對了。從高帝那個時候來說,算一算呂后的年齡,應當死在惠帝的時候。呂后雖然強悍,也不會忍心從兒子手中奪了皇位給侄子。惠帝死後,呂后才萌生邪念,這是因為她沒有了依靠,而高帝怎會提前料到這些呢!再說,侍奉國君的人,不能讓國君從內心明白為什麼這樣做從而欣然接受我的意見,卻想用某種形勢脅迫他改變主張,也是很危險的。像留侯的計策,高帝看著戚姬悲傷而內心不忍,只是因當時的形勢而不得不聽從,所以還想一心一意替趙王打算,讓周昌輔佐他,這是他心裡還不明白,認為一個硬脖子的周昌,就可以抗拒呂氏而保護趙王,不知道周昌恰好激怒呂后,從而加速了趙王被殺。古時善於推究人情又深知天下大勢的,沒有誰趕得上高帝,然而在這件事上卻糊塗了,也沒有人告訴他。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