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自強運動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
戊戌變法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希祈清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自強運動、戊戌變法之後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學習西方的先進政治體系,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清國接連的內憂外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分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同治年間(1861年)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制夷」,以改良生產技術。全國各地先後引入了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及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海軍──北洋水師。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敗於日本,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賠款二萬萬三仟萬兩銀即二億兩白銀。証明了洋務運動未能根本地改變清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戊戌變法由光緒皇帝領導,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希祈清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然而期後遭到慈禧太后與守舊派的反撲,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僅經歷了103日就告終。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出中國,許多維新人士被追捕殺害,光緒帝則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太后重新當政。變法失敗亦引發了民間支持更為激烈的改革主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日俄戰爭後,一般認為日本之所以獲勝,主因為實行君主立憲。因此時人乃大力提倡,要求清廷進行立憲。 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出中國,許多維新人士被追捕殺害,光緒帝則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太后重新當政。變法失敗亦引發了民間支持更為激烈的改革主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晚清的立憲運動也可說是康、梁維新變法的後果之一。維新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雖然廢除了一切新政,然而八國聯軍之役使清廷遭到空前的打擊,且排滿革命風起雲湧,各省督撫和紳商亦對滿清貴族專政漸生不滿,君主立憲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為平息反清情緒,鞏固其統治地位,慈禧不得不採用維新派的某些主張,派載澤等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為君主立憲作準備。宣統二年(1910年)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請願運動,迫使清政府宣佈縮短預備立憲期限並提前召開國會。次年,清廷成立「責任內閣」,其成員多為皇室貴族,被稱為「皇族內閣」。假立憲不僅遭到革命派的堅決反對,也引起軍閥、官僚中「立憲派」的不滿,造成清政府完全孤立,加速了它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