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5/55a/55a01/55a0101.htm
宋室南渡與偏安
北宋被金滅亡後,宋室南渡,開南宋偏安之局面。
靖康之禍發生後,金兵北撤,其所立的皇帝張邦昌因不得人心,便迎元祐皇后(哲宗廢后孟氏)入宮,請她垂簾聽政,並派人迎奉康王趙構。靖康二年五月,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1127年),是為宋高宗。歷史上把高宗即位後的宋朝稱為南宋(公元1127年- 1279年),首都後來定在臨安(即杭州)。
高宗即位之初,為了收拾人心,以示抵禦外敵,便起用抗戰派李綱為相,以宗澤為東京留守,主持開封防務。但高宗與其父、兄(徽、欽二宗)一樣,也害怕金人的勢力,為保持皇帝的權位而一味求和苟安。由於金兵緊迫,高宗於建炎元年十一月南奔至揚州。建炎三年正月,高宗聞報金兵至,又匆忙渡江而南逃至鎮江府。後來一直逃到溫州(在今浙江)。不過,金國騎兵畢竟不諳水戰,在焚掠明州、杭州之後只好北撤。當金兵撤至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狙擊於長江中的黃天蕩,共四十八日。從此金兵不敢輕言渡江。
在金兵北撤的同時,宋高宗於建炎四年返回越州。不久,金立宋降官劉豫為皇帝,國號齊,都於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北),後移都汴京。紹興二年(1132年),高宗返回臨安,至八年正式以臨安為都。南宋王朝就這樣逐漸穩定下來,得以偏安於江左。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5/55b/55b01/55b0101.htm
岳飛等抗金衛宋
南宋成立初期,金兵雖屢屢大舉南侵,但宋朝也出了一批抗戰名將,如韓世忠、岳飛、吳玠、吳璘、劉錡等,他們在各地抗擊金兵,收復了部分失地。其間,宋軍打了多場重大戰役,如韓世忠的黃天蕩之戰,以八千人力拒金兀朮十萬大軍四十八天;劉錡順昌大捷,以不到二萬人大敗金兀朮大軍十餘萬。其他如和尚原之戰、仙人關之戰、大儀之戰等,眾將都令金兵吃了苦頭,大大鼓舞宋朝軍民的士氣。
在南宋的抗金將領中,岳飛(1103年-1142年)的抗戰態度最堅決,功績、貢獻最大,但其結局也最悲慘。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世力農,少負氣節,家貧力學,尤好兵法、弓弩。北宋末,飛投軍,後隨宗澤守衛開封。澤死,飛隨軍南下,在抗金戰爭中迭次立功,建炎四年曾伏擊北撤之金兵、收復建康城。紹興四年大破偽齊之軍,收復襄陽等六郡。於是岳飛才三十出頭就躋身於南宋的四大將帥之列,與滄桑戎馬、屢立戰功的韓世忠、張俊,以及世世將家、久歷戰陣的劉光世,並駕齊驅。飛一生念念不忘的是北伐中原、「還我河山」,他曾書寫下流傳千古的豪詞──〈滿江紅〉,高歌「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大舉南侵。是年七月,岳家軍收復西京(即洛陽),又於郾城等地大敗兀朮的精銳親兵──披著重鎧的鐵浮屠(或稱鐵塔兵)以及左右兩翼之拐子馬,前鋒直抵朱仙鎮,離汴京僅四十五里之遙。方是時,岳飛喜極,對其部下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然正當岳飛指日渡河以光復失地之際,高宗及秦檜恐和議不成,遂令岳飛班師,飛一日奉十二金字牌,「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廢於一旦!』飛班師,民遮馬慟哭,……哭聲震野」。
宋高宗為保個人權位,召回各將後,解除他們的兵權,向金乞和。金國之兀朮見南宋已自毀長城,又提出「必殺飛,始可和」。於是高宗授意秦檜將岳飛下獄,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他處死,成為千古奇冤。但岳飛的英雄氣概,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景仰。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5/55z/55z18/55z1801.htm
從岳飛冤案看「逼害」及「平反」
岳飛在宋高宗趙構、秦檜等人的「精心設計」下被害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冤案。到了趙構的養子宋孝宗當政時,又獲得了平反。
宋高宗殺岳飛,目的很簡單──權力。他為避免岳飛北伐成功,「迎還二聖」,即父兄徽宗、欽宗,影響了他的龍座,遂悍然利用秦檜殺岳飛,好讓自己的皇位得以鞏固。宋孝宗為岳飛平反,主要是想安民心、振士氣,使宋室政權得以進一步鞏固,其目的跟高宗並無兩樣。
中國古今幾千年的歷史,先逼害謀殺、再平反昭雪的事例,實在多不勝數。歸根結底,都是和政治權力有關。當「逼害」於己有利時,乃大肆逼害;當「平反」於己有利時,又「大發慈悲」地加以平反。說穿了,「逼害」和「平反」都是當權者用作鞏固政治權力的工具。今天平反冤假錯案的人,明天也可以變成殘害忠良的魔頭。
「逼害」和「平反」,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被循環不息地交替應用,是為統治者的一大發明,亦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悲劇。
2013-06-04 21:36:57 補充:
沒有宋高宗下最後決定的話,秦檜等可以做甚麼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