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用什麼方法來加強皇權

2013-05-31 4:24 am
我知道宋太祖是以黃袍加身

而成為皇帝

宋代的開國君主

所以他很怕部下會以同樣的方式

迫使宋太祖退位

為了解決這個情況

宋太祖推行了一些措施

我的問題是

宋太祖開國時用了什麼政策

這些政策成效如何

對宋朝後來的中衰有什麼影響


請不要隨便復制一些內容給我

我想聽聽你們的見解
更新1:

Haha大 你貼的文章和我的問題有分別 我問的是強榦弱枝對北宋滅亡的影響 你貼的文章只是北宋滅亡的原因 而且成因是和外族有關 如果能給予意見再貼文固然好 但回答的既和問題無關 也貼錯引用文章 這樣做並不會受歡迎 並没有解答到問題

回答 (3)

2013-06-02 4:23 am
✔ 最佳答案
宋太祖用什麼方法來加強皇權

1收地方節度使財權

宋史‧食貨志
宋承唐、五季之後,太祖興,削平諸國,除藩鎮留州之法,而粟帛錢幣咸聚王畿

除去晚唐後期形成的地方節度使財政留州之法,此得地方財政收歸國有。
有錢好辦事,沒錢就無法作怪。

2將地方勁兵收入中央當禁軍

宋史‧兵志
太祖起戎 行有天下,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以備宿衞,分番屯戍,以捍邊圉。

3立更戍法,使兵將不相知,以防將領擁兵自重

宋史‧兵志
於時將帥之臣入 奉朝請,獷暴之民收隸尺籍,雖有桀驁恣肆,而無所施於其間。凡其制,為什長之法, 階級之辨,使之內外相維,上下相制,截然而不可犯者,是雖以矯累朝藩鎮之弊,而其 所懲者深矣。

兵將不相知,兵不為將所下轄,將領難兵變

4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太祖特重文官,因為太祖深知文人造反三年不成,故以此來悍衛皇權,但也埋下宋代敗亡的遠因...

至於杯酒釋兵權,不論是否真有此事,但也反映了宋太祖對武將的顧忌,相對於文官的看重則是太祖深明文人造反三年不成的道理...

************************************

對宋朝後來的中衰有什麼影響

1禁軍的增加後來成為北宋財政的極大負擔

宋史‧兵志

宰相韓琦言:
祖宗以兵定天下,凡有征戍則募置,事已則併,故兵日精而用不廣。今二邊雖號通好,而西北屯邊之兵,常若待敵之至,故竭天下之力而不能給。不於此時先慮而豫備之,一旦邊陲用兵,水旱相繼,卒起而圖之,不可及矣。又三路就糧之兵雖勇勁服習,然邊儲貴踴,常苦難贍。若其數過多,復有尾大不掉之患。..................以祖宗之兵,視今數之多少,則精冗易判,裁製無疑矣。
2兵將不相知,使得兵將不相熟,雖有優點,但缺點就是戰鬥力差,甚至將軍出征還得依照皇帝[宋太宗]的陣圖布陣,所以才有太宗北伐的失利...

3文官政治,新舊黨爭激烈,政策搖擺不定...

4重文輕武,使得宋朝一代有奸相權臣而無武將之謀叛,但宋代就是亡於奸相權臣的欺上瞞下...妄殺功臣將領



2013-06-01 20:30:45 補充:
宋代雖然印象中很弱

但其實很有錢
社會很安定

每年只要付給外國少許的[[保護費]]
就可以免去戰爭

所以宋代的工商發展很興盛

海外貿易也很興盛
各國來中國貿易的人種很多...從[市舶司]的設置可以得知


所以
說兩宋積弱可以....但說積貧...就有問題
參考: 宋史
2013-06-02 5:05 am
宋朝鑒於五代掌有重兵的朝庭藩鎮武將,因見於國勢皇帝昏庸,以此臨時起義,帶兵攻入京城,直接篡位改國號。

當初趙匡胤幼時,因受五代後周周太祖郭威提拔,得以提昇官位。到了世宗柴榮死後,被授以殿前都點檢,掌握天子近臣防守最後一道的親衛隊。

趙匡胤因鑒五代更換頻繁太換,因此在慶功宴的時候,挾天子之權威,逼範功臣解甲歸田養老。

此外,趙匡胤重定國策,重用文人。往往帶兵出征的時候,文人為帥;武人為副手出征,所以造成強幹內枝之勢。

南宋朝為武將出身由岳飛 、韓世忠令金兵殫懼。但因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六百里加級,連下十幾道金牌,岳飛不得不面聖回朝。岳飛回去後,莫被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令韓世忠為之氣結,從此拒為出仕。

整個宋朝能扭轉宋朝命運,就是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制定三司制置條例司,大削文人福利,使得反對力量仍強大。再加上王安石重用小人,遭到算計,再加上司馬光強烈勸阻之下,使得政治由轉回保守。

此人宋神宗兒子寧宗力推變法,因在位不久,變廢。

2013-06-01 21:12:15 補充:
宋朝整個國勢和外族無關,宋軍遇到契丹也只能獻金幣及大量絲綢、布。到了西夏、金、元更是如此,只能說宋太祖趙匡胤深謀遠慮,就是不重演安史之亂後,酬謝有功將軍,授以各地節度史遍天下,造成唐朝國勢人衰的命運。
參考: 親手筆撰
2013-05-31 6:41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b/52b01/52b0101.htm
宋初的強榦弱枝
所謂「強榦弱枝」,榦係**本字,指樹木的主幹,枝指樹木的末枝。中國古代常用「幹枝」來譬喻事物,如天干地支之「干支」即由幹枝而來。宋初之強榦弱枝,則以榦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意即加強中央實權、削弱地方勢力。
在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過程中,宋太祖經常冥思苦想如何防止藩鎮長期割據局面的再現,如何使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五代以後的第六個短命朝代,於是在北宋建國之初便大力實施「強榦弱枝」政策。其目的及情況可大致表述如下:
(一) 消除藩鎮割據:為扭轉地方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勢,太祖大力加強中央的權勢,削弱地方的力量。如在州以上置路,各路均設「帥、漕、憲、倉」四官分掌地方之軍民、財政、刑法、糧食,直接向中央負責。
(二) 防止兵變重演:五代十國時,武人專政篡弒、兵將譁變擁立之事迭生,後周太祖郭威如此,宋太祖本人亦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國。為防止此類事件重演,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他又借杯酒言歡之機,曉喻諸將告老辭職,史稱「杯酒釋兵權」。
(三) 增加中央收入:唐朝中葉以後,地方擅行收稅自肥,造成中央國庫空虛。為改變這種反常狀態,太祖便將財權統制於中央,在全國十五路設轉運使,直接向中央負責。
(四) 維持王朝久安:太祖的「強榦」不僅在加強中央政權,尤其在加強皇權,其總目的是使趙氏天下長治久安、宋朝國祚連綿不絕。為此,他大力削弱宰相(中書令)實權,在其下添設副宰相(參知政事),以分其權。另又以樞密使分取中書令的軍政權,以三司使分取中書令的財政權。
趙匡胤的「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使宋朝國祚延長,但卻造成兩宋的積貧積弱,使財政拮据、地方凋敝、外患深重。終兩宋之世,這種局面一直沒有大改變。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f/52f01/52f0101.htm
靖康之禍及北宋的覆亡
有宋一代,國力積貧積弱,外患至為嚴重。北宋的外敵主要有遼國(其前身即契丹)、西夏和金國。儘管宋室耗費大量銀、絹向它們繳納歲幣,始終改變不了被動挨打的狀態,最後竟亡於外敵之手。
北宋末年,女真族所建的金國崛起。宋室為了收復燕、雲諸州,便聯金滅遼,但其虛弱也為金國所洞悉。就在滅遼的同一年,即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下侵宋。徽宗聞訊,惶恐萬分,便在這一年十二月傳位其子,即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未遭甚麼抵抗即渡過黃河,進趨北宋京師。欽宗遣人至金營議和,金才答應退兵。徽宗、欽宗以為無事,便置邊事於不問,繼續過著歌舞昇平的生活,豈料金人很快又長驅直入,再度南侵。
靖康元年九月,金兵攻下長期包圍的太原,然後乘勝南下渡河。宋都汴京第二次被圍。同年閏十一月(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不久,徽宗、欽宗先後被扣於金營。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廢宋帝為庶人,立宋臣張邦昌為皇帝,國號楚。不久,金兵在大肆掠奪之後,擄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三千餘人北去,史稱「靖康之禍」,享國一百六十八年的北宋至此滅亡。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56: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530000015KK036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