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演變

2013-05-28 1:28 am
文字的演變過程是怎樣??? to china and to world ( 28/5/2013)before!!!!

回答 (1)

2013-05-28 3:31 am
✔ 最佳答案
中國,是一個超過三千年前已有文字的文明古國。古今中國語文、詞彙上雖然頗有變化,卻脈絡相通。相比之下,埃及三千多年前創造的古文字,與今天的埃及文並非同一系統,古埃及文只有專家才可讀懂。
中國古文字以象形為基礎,字體的歷史愈往上溯,字形愈像圖畫。然後這些圖畫符號的線條不斷抽象化,往後抽象化的標準有一定規律,令方塊象形字即使字形有差異,卻於表義上存共識。
中國最古老而有相當數量的文字誕生於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4至12世紀)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而大量出土甲骨文的安陽小屯村是商朝國都殷遺址。至於有傳說認為文字由黃帝的史官倉頡所造、秦人程邈則創造隸書;文字實由集體累積而成,不可能由某個別人發明,類似的描述只能視為傳說,是對古代歷史故事化的總結。

甲骨文之後,中國文字依次序出現的主要書體為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一般人也許會以為書體是學書法用的,是同一個字不同書寫款式的稱呼。不同書體寫出來的同一個漢字固然有不同形態和筆劃,可是書體的出現不因為書法藝術,是因為歷史進化。文字字形在三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使用的族群由特殊階層擴展至平民,筆畫則不斷抽象化、簡化及標準化;此外,書寫文字的工具、文字載體也推陳出新,不同的書體遂隨之出現。










書體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
使用的朝代商、周商、周春秋戰國、秦秦、漢漢東漢末曹魏時期至今



最早的金文與商朝甲骨文同期,但大量出現卻始於周朝。金文是用倒模形式鑄刻在金屬器皿上的文字,屈曲如圖案,帶裝飾效果。商、周時期的文字供皇室和貴族專用,用以記卜辭或大事,文字有其莊嚴性。

周末的春秋戰國長達500年。此時周室王權沒落,令可以使用文字的人數驟增。不但列國諸候行帝王之禮開始使用文字,平民中受過教育的人材(所謂游說於列國的說客),都以文字發表意見(寫在木簡上)。秦統一六國後焚書坑儒,令於列國各自為政的文字統一起來,通稱小篆(之前未統一的篆體字通稱大篆)。至於臣下所使用的書體是隸書。隸書的特點是筆劃由曲變直,由圓變方,寫起來比篆書快,它是「臣隸」使用的文字,故名隸書。

秦之後是漢,踏入西漢,連皇帝的詔書也改用隸書。草書則初現,大盛於東漢,是可寫得更快的輔助書體。由出土文物可見,西漢時雖已懂得以麻造紙,但西漢末、東漢初的文字主要仍寫在木簡上。此時所用的筆,是在兩片扁小木片的其中一端夾上鹿毛的扁身筆。這種扁身硬鹿毛筆於秦時已通用,被稱為「秦筆」,平平的硬筆頭適合用來寫篆書和蠶頭雁尾的隸書。
至東漢中後期,優質的紙張已可大量生產,雖然木簡仍被使用,但人們已使用紙張為主。東漢末年曹魏時期,毛筆已進而以小圓竹為管,一端填以軟兔毛(如今天的毛筆),楷書也於此時出現並流行。楷書、軟兔毛筆和紙張,是同時期的事物。圓身軟兔毛筆正好用來書寫線條乾淨俐落的楷書。

中國文字的變化、不同書體之出現,與文字的使用情況、書寫工具、載字媒介(石、金屬、木簡或紙張)的演變息息相關。 漢字發展至楷書基本已定型,象形意味大減,筆畫橫平豎直,完全擺脫圖畫的約束。而楷書於唐代開始成為法定字體。


收錄日期: 2021-04-27 19:20: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527000051KK001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