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生平

2013-05-22 9:28 pm
孫中山的生平或這關孫中山的其他...............

回答 (7)

2013-05-26 7:32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sunyat-sen.org:1980/b5/www.sunyat-sen.org/sun/1001.php
  孫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0歲入村塾讀書,12歲到檀香山讀書,17歲時回國。1884年與本縣盧慕貞女士結婚。1886年至1892年先後在廣州、香港學醫。畢業後,在澳門、廣州行醫,並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遂再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
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並與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895年至1911年策劃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屢遭挫折而鬥志彌堅。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得到各省響應,導致清朝專制統治的覆滅,是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1912年4月卸大總統職,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宣傳。袁世凱竊據大總統職位後陰謀復辟帝制,孫中山乃於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組織成立中華革命黨。1915年與宋慶齡結婚。
1917年,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開展護法運動。1919年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擔任總理。1921年,非常國會又於廣州議定組織中華民國正式政府,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再舉護法旗幟。1923年,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覆任大元帥。同年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決定國共兩黨實行合作,以推進國民革命。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解釋其三民主義。同年秋,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於北京。
2013-05-27 5:20 am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誕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孫中山幼名帝象,讀書時取名文,號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則常以中山為名。
1892年 7月,孫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績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曾先后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他的醫術精明,而且對貧窮病人免費治療,因此,行醫“不滿兩三月,聲名鵲起”。
1892年 7月,孫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績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曾先后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他的醫術精明,而且對貧窮病人免費治療,因此,行醫“不滿兩三月,聲名鵲起”。
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复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次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興中會,准備在廣州發動起義,因事泄而失敗,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將他作為重要國事犯到處懸重賞通緝。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 5次環游世界,在華僑中廣泛宣傳革命,建立革命組織。
1896年10月,孫中山在英國倫敦被清政府使館誘捕后經他的老師英國人康德黎營救脫險。1905年 8月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政党--“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孫中山被一致推舉為總理。在同盟會机關報《民報》的發刊詞里,孫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党人,積极發動武裝起義。孫中山直接領導的起義有1907年5月的黃岡起義、6月的七女湖起義、9月的防城起義、10月的鎮南關起義、1908年2月的欽州起義、4月的河口起義,1910年2月的廣州新軍起義以及1911年4月27日(陰歷3月29日)的黃花岡起義,加上1895年的廣州起義和1900年的惠州起義,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雖然失敗,卻喚醒了中國人民,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在美國聞訊,立即在歐美各國開展外交活動,爭取各國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舉行的17省代表會議上,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職,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了臨時參議院,公布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于立憲派和其他舊勢力對袁世凱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協態度,孫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并荐袁世凱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職。
袁世凱上台后,逐步實現其變共和為專制的陰謀。1913年3月20日,他派 人在上海暗殺了國民党代理理事長宋教仁;4月,又非法簽訂善后大借款,准 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看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發動了二 次革命,江西、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起兵討袁,但因國民党內部渙散, 在袁軍的進攻下,不到兩個月先后失敗。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被迫逃亡日本。1914年7月,他在東京成立中華 革命党,被推舉為總理,繼續領導反袁斗爭。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与宋慶齡在東京結婚。同年12月,袁世凱不顧全 國人民的反對,公然稱帝。12月25日,愛國將領蔡鍔首先在云南舉起了討袁護 國的旗幟,各省紛紛響應。袁世凱被迫取消了帝制,在舉國人民的唾罵中一命 嗚呼。 袁世凱死后,中國仍處于各派軍閥割据混 戰的動亂局面。張勛复辟事件發生后,孫中山 立即舉起護法旗幟,號召國會議員南下護法。 1917年9月1日,在廣州召開的國會非常會議上, 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軍政府 成立后,滇、桂軍閥通過改組軍政府排擠孫中 山。1918年5月4日,孫中山向非常國會提出辭職,离粵赴滬。自此到1920年11月,孫中山在 上海完成了《孫文學說》、《建國方略》、《 建國大綱》等箸述。 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 月,孫中山把中華革命党改組為中國國民党。1922年 6月,陳炯明發動叛亂,孫中山被迫离開廣州再赴上海,二次護法 運動又告失敗。此后,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党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 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驅逐陳炯明后,孫中山在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并派出“孫逸仙博 士代表團”訪問蘇聯,邀請蘇聯政治和軍事顧問到廣州幫助中國革命。1924年 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党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党綱、党章,重新解 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干部。同年10月在鎮壓 廣州商團叛亂后,應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國事,終因積勞病劇,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2013-05-24 12:22 am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終年58歲),字載之,號逸仙,譜名德明,幼名帝象,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而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成具體的尊稱孫中山先生,或直呼為孫中山。

1940年(民國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孫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並於閒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心生佩服嚮往。1879年,13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聖公會史泰利主教創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準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2月20日,孫中山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孫中山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臺的最後關鍵。最後孫與袁達成協議: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條件,下旨遜位,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隔日2月13日孫辭去臨時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爲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舊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衝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孫中山1925年1月抵京後即開始病發,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8歲。彌留之際,孫中山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2013-05-23 5:14 am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本名孫文,是中國政治家、醫師、革命家、中華民族主義者。其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後轉化成為後世常用的「孫中山」慣稱。曾任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等職,亦為三民主義思想的創建者。中華民國尊為「國父」! 備受中華民國國民及全世界人類景仰! 海峽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對他給予最高的尊榮,與人民稱其為革命的先行者!

孫中山早年曾受中國傳統教育,又在香港華人西醫學院學習,認識歐美世界較深,通曉粵語、官話、英文、日語。因滿清政府積弱不振,於中日甲午戰爭時,在檀香山加入中國第一個由楊衢雲創辦的革命團體興中會,後在東京合併改組為中國同盟會,擔任總理。倫敦蒙難後引發政治風波,使其在中外享有知名度,被多數外國人視為中國的革命領袖。1911年的辛亥革命,孫中山革命爆發前曾在美國收到黃興的匯款電報,而辛亥革命主要是由中國同盟會中部機關部湖北負責人居正主導下,由受革命思想啟發的新軍團體「文學社」社長蔣翊武與同盟會會員組成的「共進會」孫葆仁發動起義起義爆發後黃興由香港北上武漢相助指揮,而孫中山在起義爆發隔日於報上閱得辛亥革命之消息,並未立刻歸國而是繞遠路抵達歐洲,遊說英、美、法、德政府與四國銀行團,要求列強保持中立與終止對滿清的貸款,並且支持中國革命,雖未取得列強真正的支持,歸國後被多數革命者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領導人,因此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為建立中華民國的國民革命發起者和領導人,他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對中國影響深遠。他是華人社會乃至於散居於全世界的中國人民至為敬重和尊崇的偉大革命家,中華民國尊其為國父、中國國民黨尊其為總理,中國共產黨稱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中國以外的人則經常尊稱孫中山為現代中國的國父。
2013-05-22 11:31 pm
孫中山於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祖籍東莞縣,五世祖於明代中葉遷居香山縣,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出身於農家,為家中第三子。自小就參與家中農業輔助勞動,自謂本「農家子也,生於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其家無田產,佃二畝半高租田耕種,難以糊口,其父達成還在村中打更報時。孫中山6歲時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澗捕魚蝦,隨外祖父到海邊打蚝,還到鄰村三合會人辦的武館偷學拳術,故從小就養成勤勞勇敢的精神。

七歲時,孫中山進入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閒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心生佩服嚮往。由於家道貧寒,平時,孫中山還要去撿豬糞。貧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孫中山對於舊中國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體會。1878年5月,12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檀香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參 11]。在當地,孫中山於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Alfred Willis)主持、採全英語授課的意奧蘭尼書院[參 12] 內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正式認識基督教。1882年7月,孫中山畢業,並獲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1883年春,進入夏威夷最高學府——美國公理會教會學校奧阿厚書院(相當於中學)繼續學業[參 13]。然而入學不過三月,由於孫中山對加入基督教意向不減,又經常勸說工人不要膜拜關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支助,將18歲的孫中山送回家鄉。[參 14]不久與同鄉友人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村中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註 2]。

同年冬天,孫中山來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到基督教綱紀慎會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博士(Charles Hager)主持洗禮加入基督教[參 13][參 16][參 17],在施洗名單中,孫中山以「孫日新」(後以粵語諧音又號「逸仙」)排名第二,「日新」蓋取《大學》「苟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陸皓東在施洗名單中署名「陸中桂」[1],孫中山隨即入讀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參 18]。1884年,孫中山進入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鄉娶盧慕貞為妻[參 13]。孫眉獲知弟弟成為基督徒的消息後,將其召回夏威夷,試圖切斷孫中山與教會之間的關係,可惜徒勞無功,幾個月後在基督教友人的幫助下返回香港,由於中途輟學的關係,孫中山並未取得中央書院的畢業文憑[參 16]。

1886年孫中山持喜嘉理博士的介紹信,到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學堂習醫學,結識日後的革命夥伴鄭士良。隔年1887年轉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西醫書院和香港官立技術專科學校後來合併為香港大學,但是嚴格來說孫中山不算是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因為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孫中山曾回憶:「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參 19] 而當中提到的這所「英文醫校」便是香港西醫書院。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有問到孫中山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說:「我之此等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散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參 20]





孫中山與其三位暢談革命的友人,清末時被稱為四大寇。前排左起為: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後立者為關景良。攝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
就讀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期間,孫中山結識許多日後對其革命襄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師康德黎、陳少白與楊鶴齡,並經楊鶴齡介紹認識尢列[參 21]。1892年7月,孫中山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江英華回憶錄:1892年,余與孫先生同時畢業於雅麗氏醫院,余年廿一,孫先生年廿六。同班三十餘人,僅吾二人及格而已),並獲時任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其後,孫中山於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不管是就學或在廣州行醫期間,孫中山都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當地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註 3]。

孫中山早年的生活有兩個特色:一是出身平凡農家,生活樸實而活潑,受傳統名教的束縛少,因為敢於做『洪秀全第二』;二是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學文化洗禮,思想切實而具開創性,故不惜為「四大寇」之一[參 21][參 22]。
參考: wiki
2013-05-22 9:54 pm
孫中山於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祖籍東莞縣。出身於農家,為家中第三子。自小就參與家中農業輔助勞動,家道貧寒,難以糊口。七歲時,孫中山進入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由於家道貧寒,孫中山對於舊中國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體會。12歲,乘輪船赴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學習,18歲來到香港,入讀拔萃男書院和皇仁書院.
2013-05-22 9:48 pm
孫中山於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祖籍東莞縣,五世祖於明代中葉遷居香山縣,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出身於農家,為家中第三子。自小就參與家中農業輔助勞動,自謂本「農家子也,生於畎畝,早知稼穡之艱難」。其家無田產,佃二畝半高租田耕種,難以糊口,其父達成還在村中打更報時。孫中山6歲時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澗捕魚蝦,隨外祖父到海邊打蚝,還到鄰村三合會人辦的武館偷學拳術,故從小就養成勤勞勇敢的精神。

七歲時,孫中山進入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閒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心生佩服嚮往。由於家道貧寒,平時,孫中山還要去撿豬糞。貧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孫中山對於舊中國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體會。1878年5月,12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檀香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參 11]。在當地,孫中山於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Alfred Willis)主持、採全英語授課的意奧蘭尼書院 內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正式認識基督教。1882年7月,孫中山畢業,並獲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1883年春,進入夏威夷最高學府——美國公理會教會學校奧阿厚書院(相當於中學)繼續學業[參 13]。然而入學不過三月,由於孫中山對加入基督教意向不減,又經常勸說工人不要膜拜關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支助,將18歲的孫中山送回家鄉。[不久與同鄉友人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村中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

同年冬天,孫中山來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到基督教綱紀慎會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博士(Charles Hager)主持洗禮加入基督教[參 13][參 16][參 17],在施洗名單中,孫中山以「孫日新」(後以粵語諧音又號「逸仙」)排名第二,「日新」蓋取《大學》「苟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陸皓東在施洗名單中署名「陸中桂」[1],孫中山隨即入讀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參 18]。1884年,孫中山進入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鄉娶盧慕貞為妻[參 13]。孫眉獲知弟弟成為基督徒的消息後,將其召回夏威夷,試圖切斷孫中山與教會之間的關係,可惜徒勞無功,幾個月後在基督教友人的幫助下返回香港,由於中途輟學的關係,孫中山並未取得中央書院的畢業文憑[參 16]。

1886年孫中山持喜嘉理博士的介紹信,到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學堂習醫學,結識日後的革命夥伴鄭士良。隔年1887年轉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西醫書院和香港官立技術專科學校後來合併為香港大學,但是嚴格來說孫中山不算是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因為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孫中山曾回憶:「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參 19] 而當中提到的這所「英文醫校」便是香港西醫書院。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有問到孫中山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說:「我之此等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散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

孫中山與其三位暢談革命的友人,清末時被稱為四大寇。前排左起為: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後立者為關景良。攝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
就讀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期間,孫中山結識許多日後對其革命襄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師康德黎、陳少白與楊鶴齡,並經楊鶴齡介紹認識尢列[參 21]。1892年7月,孫中山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江英華回憶錄:1892年,余與孫先生同時畢業於雅麗氏醫院,余年廿一,孫先生年廿六。同班三十餘人,僅吾二人及格而已),並獲時任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其後,孫中山於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不管是就學或在廣州行醫期間,孫中山都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當地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
2013-05-22 9:43 pm
孫中山先生

國父孫中山先生,名文,號逸仙,又號中山。生於西元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於廣東省中山縣翠亨村。

國父小時候很喜歡打抱不平。只要看到玩伴遭到別人的欺負,就必定打抱不平,仗義直言。國父對於家務十分勤勞,每次放學回家,一定幫助父母從事農事。此外,國父最專長的是游泳,如青蛙般矯健,村中小孩幾乎沒有人能與他較量的。

七歲進入私塾讀書,開始念「三字經」「千字文」。由於老師只是一味叫學生背誦,而不加以講解,小小的國父對這種傳授知識的方法,認為很不合理,要求老師對課中意思加以講解,這個要求使得老師非常訝異。國父唸書時,雖然沒有良師指導,卻有極強烈的求知慾,他常常自問:「這是什麼?」「這句話有什麼意義?」

十三歲時,遠赴檀香山求學。當時,國父穿長袍,拖著長辮子,比他小的同學都取笑他,拉他辮子,開他玩笑,國父總是不動手。這種不畏強權不欺小的態度,逐漸贏得同學的友誼。

十八歲回國,思想西化。一八八五年國父認為滿清政府腐敗無能,決定推翻滿清,創建民國。一八八六年到香港學習西醫,取得醫學博士,以做掩護。一八九四年創立興中會,準備發動革命。隔年,第一次廣州起義沒有成功,經歷十次革命十次失敗,最後在武昌起義才成功。終於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因肝病去世,享年六十。國人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於是尊稱他為國父。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53: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522000051KK001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