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是什麼 起心動念是什麼

2013-05-21 8:16 pm
起心動念是什麼?????????????????

回答 (19)

2014-08-04 5:30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08 1:50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3-05-23 7:19 am
阿彌陀佛。
 
動了一個本來就沒有的有。
只是一個想法,動了想法。

善護念~
阿彌陀佛~
參考: 想法
2013-05-22 11:51 am
起心動念指的是有住之下去定義。

例如:看山是山,已是一念。

把幻相、幻法加以定義就叫起心動念。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不認假為真即不顛倒。


起心動念就落入識中,識指的是精神現象。

若轉識成智,則自性本有的見、聞、覺、知,即能如實照見而不動念。


南無阿彌陀佛 末學 合十 歸一
2013-05-22 10:57 am
你問這個問題就是起了心動了念了!
參考: 起心動念
2013-05-22 8:51 am
旁人的意識心通常都很雜亂不堪、混淆不清....發揮不了太大的功效與利率

不同於說一是一嚴守一的

一就是一
意就是意

是就是是
識就是識

馨就是馨
心就是心

2013-05-22 00:53:16 補充:
所以淨土宗才有三生九品..九品蓮華、九蓮寶塔..等等一說。

2013-05-22 00:54:05 補充:
心思也者!!
及世念乎...
即是念乎...
2013-05-22 8:05 am
修行過程,不起心、不動念、不求什麼,才能得到究竟解脫,唯有「心無求」,才能「隨順菩提道行」。
2013-05-22 5:47 am
這種問題難以回答 , 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關照力量

最簡單的說法 :

一念不覺生三細 , 境界為緣長六粗

所以 , 念有粗有細 , 粗則像我們心中想事情 ....等等

要說細 , 這我們沒有辦法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漢字缺字呈現:  羅馬轉寫字呈現: 一念 (術語)其說有二:(一)極短促之時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時節極促也。」教行信證文類三末曰:「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觀無量壽經曰:「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然其時限,諸說不同。仁王般若經上曰:「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往生論註上曰:「百一生滅名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摩訶僧祇律十七,則謂「二十念名為一瞬頃,二十瞬名為一彈指,二十彈指名為一羅豫,二十羅豫名為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此即一晝夜為三十須臾,一須臾二十分為一羅豫,一羅豫二十分為一彈指,一彈指二十分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為一念之說也。又大智度論三十,引經論謂「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云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此二說可為同意。彼翻譯名義集五,謂「剎那毘曇翻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與一剎那解為同義也。(二)思念對境一次也。其義亦多。如天台,以陰妄剎那之心名為一念。又或以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淨土門諸派,以古來一念多念之論盛行,隨而一念之解,其說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稱彌陀果體所成就之佛智,謂為一念,所謂「一乘即弘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親鸞氏,以聞名信喜之心,名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謂「一念云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為一心。」是也。又依選擇集上,則謂「念與聲是一。」其證則引觀經下品下生「使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論十念即為十聲。故誦經謂之念經。誦法華謂之念法華。稱佛名謂之念佛。凡念字之義,雖通於觀念稱念,而彌陀之本願為稱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稱佛之聲也。按義寂之無量壽經疏曰:「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頃,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為一念,非唯生滅剎那等。」無量壽經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即一念十念之義也。



淨空老法師: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了達真源遠離生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Xab7cILD24
2013-05-22 4:46 am
仁者心動:
請容末學借一步說話,
風動、幡動、心動

聖嚴法師開示

一個和尚說:「你看旗子在動!」


另一個說:「是風在動!」


慧能說:「是你的心在動。」


問:六祖惠能大師從五祖弘忍門下得到傳承之後,到了廣州法性寺,見到兩位和尚對著寺前的旗子在爭論,一個和尚說:「你看旗子在動。」另一個說:「是風在動。」惠能說:「你們兩個都錯了,既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的心在動。」兩個和尚被點破,非常拜服,而我們聽故事的人似乎也心動了一下。請師父開示。


師:這也是《六祖壇經》中的故事。當時惠能已經開悟,和一般人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人是從外境的現象著眼,透過主觀形成因人而異的判斷。外在的環境如果沒有主觀的人去觀察它、體驗它,它是毫無意義的。一旦通過人的觀察、體驗和認識,就失去了客觀事實的標準。因為每個人內心的反應都會因時、因地、因他自己內心的情況而有所不同,所以兩個和尚看到幡在動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想法。這兩種想法都是錯的,最正確的答案是他們兩人的心在動。


   從這個事實來看,人間所謂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等等判斷,並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都是因時、因地、因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所以叫作虛妄,不是真實,既非真實就不要執著。唯有對一切現象不起執著,才不會生起愛憎等等煩惱心,那就是自在的人。是不是可能做到幡不動、風不動、心也不動呢?其實沒有必要。有風的話幡一定會動,只要自己的心不隨著環境而亂動,不要被環境牽著鼻子走,不用主觀的自我意識來觀察、衡量、判斷,這是比較妥當的,也比較不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很多人只因多管閒事而煩惱不已,其實只要心不受環境所動,不離智慧和慈悲兩個標準,就不會有煩惱了。因此,我們普通人也可以練習不受威脅利誘,不為聲色所動,這也就是人間的智者和勇者。


(摘錄 《聖嚴說禪 》 聖嚴法師著P.37)
2013-05-22 4:34 am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2013-05-21 20:58:31 補充:
<起心動念是什麼.?>

心者,能集起義也

因能起,以至於有所念.

心不染著.於念而離念 謂之無念
2013-05-22 3:42 am
起心動念是什麼 起心動念是什麼

十二因緣。生滅無常。
有起有盡。盡而復起。起而復盡。循環三世。生滅輪轉。

若觀此十二因緣。 皆為無明妄識流轉。
忽然覺悟五蘊十八界皆空。
則本妙明心。如如不動。無有生滅之妄識。 則無無明矣。
既無無明。則無起無盡。亦無無明盡矣。

2013-05-21 19:44:55 補充:
發問者:

匿名
---
為無明妄識流轉。
2013-05-22 3:31 am
取自
永嘉大師證道歌: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蘊浮雲空去來 三毒水炮虛出沒.

證實相 無人法 剎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 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 如來禪 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裏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 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此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 莫把捉 寂滅性中隨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 即是如來大圓覺.
2013-05-22 1:59 am
你的身心跟法界的接觸,一樣都是符合這個「無常」的法流,讓法流可以穿流而過。迎拒心、得失心,那才會是導致痛苦。如果你能夠觸,「明行」就是明覺、明觸,然後你又能夠讓它穿流而過。

有因緣來的時候,我們把握當下的每一個因緣,珍惜它,讓當下的因緣,成為是生命中的神聖,所以可聽、可看、可觸,但是沒有任何抓取,這時候你的生命品質,那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可以很快樂、很灑脫的,溶入在每個境界之中,你這時候才會來到身見、我見的破除.
-----
隨喜
2013-05-22 1:41 am
念頭一動,就是。
不管是善念、惡念都是。
參考: 隨喜分享
2013-05-22 12:46 am
起心為想

動念為行

發問是想,發問內容是念,

看是起心,說是動念的結果,
聽是起心,做是動念的結果,
活是起心,呼吸是動念的結果,
餓是起心,吃是動念的結果,
守是起心,不受傷是動念的結果,
思是起心,意是動念的結果。

一個因一個果,
因因果果,
果果因因,
無來無往,
法輪常轉。
2013-05-22 12:04 am
心行的過程:

界→觸→想→欲→覺→熱→求

街上出現一輛漂亮的新型機車→您的眼睛接觸到→心中生起想→心中開始有欲望→心中開始有種種覺( 受 )→心中開始有熱→開始行動追求

●( 悟慈長老 ) 新譯:

第四五五、想經:大正本將此經列在第十七卷之末。本經敘述同於前經,大意為:緣於界之故,而生觸、想、欲、覺、熱、求。說明的方式次序略有不同。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緣於界之種種不同而生種種之觸。緣於種種之觸而生種種之想,緣於種種之想而生種種之欲,緣於種種之欲而生種種之覺。緣於種種之覺而生種種之熱,緣於種種之熱而生種種之求。

到底是那種種界呢?所謂十八界,也就是眼界……乃至法界是。

甚麼叫做緣於種種界而生種種觸,到底是甚麼……乃至緣於種種之熱而生種種之求呢?所謂緣於眼界而生眼觸,並不是緣於眼觸而生眼界,唯緣眼界而生眼觸的。緣於眼觸而生眼想,而不是緣於眼想而生眼觸,唯緣眼觸而生眼想的。緣於眼想而生眼欲,而不是緣於眼欲而生眼想,唯緣眼想而生眼欲的。緣於眼欲而生眼覺,而不是緣於眼覺而生眼欲,唯緣眼欲而生眼覺的。緣於眼覺而生眼熱,而不是緣於眼熱而生眼覺,唯緣眼覺而生眼熱的。緣於眼熱而生眼求,而不是緣於眼求而生眼熱,唯緣眼熱而生眼求的。像如是的,由於那些耳、鼻、舌、身、意等界之緣,而生意觸,……乃至緣於意熱而生意求,也像如是之廣說。這名叫做比丘緣於種種之界,而生種種之觸,乃至緣於種種之熱而生種種之求,而不是緣於種種之求而生種種之熱,……乃至並不是緣於種種之觸而生種種之界,唯緣種種之界而生種種之觸,……乃至緣於種種之熱而生種種之求。 」

佛說此經後,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六入處與外六入處,也像如是之說。

2013-05-21 16:19:01 補充:
空海法師說: 貪心、貪蓋 ~ 欲貪的蓋,它是怎麼樣形成的呢?

佛陀在「雜阿含經」的727經裡面就有提到:「貪欲蓋以何為食?」不好的這些現象,如果你繼續添加原料給它,它一樣得到能量的補充,有得到食物之後,它會繼續再增長,這叫做貪欲蓋的食。

本來就有一些微細的貪欲,你不知道會帶來苦,你也不知道會導致後面的副作用,結果你又添加它的能量進去,你又添加食物給它,你的欲貪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它是無窮的,欲貪會是無窮的。

2013-05-21 16:19:41 補充:
小孩子的欲貪會比較小,年輕人的欲貪漸漸大,大人的欲貪,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你的欲貪是無窮盡的。而往往越富有的人,欲貪也就越大。一般常常是官位越高的人,他的欲貪往往也會越大,因為你不斷的添加食物給它,它就不斷的在增長。

這個添加的食物是什麼呢?佛陀這裡講得很簡短,就是「觸」、「觸相」,也就是「六根」跟「六塵」接觸,經文裡面講的是這麼簡短.

2013-05-21 16:20:08 補充:
所以結果很多人就想說:「六根」跟「六塵」接觸就會增加我們的欲貪,這樣就會有更多苦海的產生,那我們修行就不要觸,「六根」要收攝、收攝回來,都不要觸;有眼睛,也不要看,儘量不要看;有耳朵,儘量不要聽;吃飯,我們要沒有覺受,吃飯要吃到來到食不知味…,這個就變成來到在二端跑,二極、二端跑來跑去。

2013-05-21 16:20:17 補充:
就算你不敢觸,但是不敢觸,一直的收攝、收攝,你沒有正知正見的觀念的話,你的一生、你的生命,都會處在很緊的世界裡面,你把外境都認為是苦海,把外境認為像是吸引你的惡魔,把你的「六根」都當作是六賊,結果你錯誤的觀念知見,導致你的生命會都是在否定的、負面的,然後生命就修得越緊越緊,你這樣有出離苦海嗎?!你認為這是臭皮囊的世界,我離開了這個世界之後,然後將來到其他世界就可以有更好…,不是這樣的。

2013-05-21 16:20:36 補充:
法界實相的存在,那都是莊嚴神聖,重點就在於你有沒有正確的了解,有沒有正知正見,這樣而已。如果你有正知正見,你是能看、能聽、能觸,不管看什麼、聽什麼、觸什麼,我是珍惜當下的因緣,慈悲善待一切境界,然後對這些境界是不迎不拒。

你的身心跟法界的接觸,一樣都是符合這個「無常」的法流,讓法流可以穿流而過。迎拒心、得失心,那才會是導致痛苦。如果你能夠觸,「明行」就是明覺、明觸,然後你又能夠讓它穿流而過。

2013-05-21 16:20:51 補充:
有因緣來的時候,我們把握當下的每一個因緣,珍惜它,讓當下的因緣,成為是生命中的神聖,所以可聽、可看、可觸,但是沒有任何抓取,這時候你的生命品質,那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可以很快樂、很灑脫的,溶入在每個境界之中,你這時候才會來到身見、我見的破除.
2013-05-21 9:59 pm
起心動念是什麼?
色不迷人人自迷.
2013-05-21 9:30 pm
你想吃滷肉飯 這就是起心動念
你想幹嘛 這就是起心動念
你想上知識+發問 就是起心動念
2013-05-21 8:57 pm
起心動念所依的是:

高級又科學一點的說法叫 "背景值"

膚淺的叫 "本性"


收錄日期: 2021-04-16 23:05: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521000010KK017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