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 白居易 甚麼時候作的?
回答 (3)
THIS IS FOUND FROM WEBSITE.
白居易
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德宗貞元十六年進士。歷
任翰林學士等官。由於他反對苛政,以詩歌指斥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又知蘇、杭,
以刑部尚書致仕。他最工於詩,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在民間詞的影響下,倚聲填
詞,通俗平易,清新雋麗,流傳較廣。
【註釋】
諳:熟悉。
藍:蓼科植物。其葉可制青綠色顏料。
【評解】
這首小令寫出了對江南的美好回憶。作者以比喻手法,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
「江花紅勝火」、「江水綠如藍」,色彩明麗,寫盡江南春色。全詞以平易的語言表現
了優美的情韻,喚起人們對祖國河山和美好事物的無限熱愛。
【集評】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運用貼切的比喻和工整的對偶句,
把明媚、艷麗、溫馨、柔美而富有生氣、詩情畫意般的江南水鄉春色,凝練成寥寥十四
個字,成為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佳句。讀之,令人心馳神往。
《唐宋詞鑒賞集》:《憶江南》屬小令,只有二十七字,三韻,但在白居易手中,
運用得流轉自然,既有詞的意境,又有濃郁的民歌風味。
既通俗易懂,色彩鮮明,又講究音律,刻意求工。按韻,這首詞的結構是兩句、兩
句一句。作者把頭、身體和尾巴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白樂天詩集》卷五,日人近籐元粹云:詩余上乘。
我覺得看完之後,對這首詩加深了解。
THIS IS FOUND FROM MY BOOK
白居易的《憶江南》詞,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一千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在吟詠回味。我記得1978年3月31日,郭沫若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閉幕式上以《科學的春天》為題作講話時引用了其中的名句,他說:「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這熱情洋溢的講話,道出了全國人民,特別是廣大科學工作者的心願,因而也贏得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至今每當我們獲悉全國各地的每一項新的重大成就時,我們都會想起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的詞句。郭老引用得好,賦予了原詞以新的含義。但話又說回來,白居易的詩之所以值得借用,又確實因為它是春的頌歌,美的回憶。
《憶江南》一共三首,它們的原文是: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白居易在《江樓早秋》一詩中曾說「江山入好詩」,也就是說他認為即景抒情的詩須大好江山之助,這是他從創作實踐中悟出的道理。
他的《憶江南》能寫得這麼感人,和他長期生活在江南,由衷地喜愛江南分不開。
白居易,字樂天,原籍太原人。他的曾祖遷居華州下邽縣。唐代下邽,今屬陝西渭南縣。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縣。他一生有十餘年的時間居住在江南。和盛唐詩人遠赴江南多屬旅遊不同,白居易四下江南,每次都有特殊的原因。他第一次下江南是童年時代。那時,安史之亂雖然早已平定,但新的藩鎮叛亂卻不斷發生。在河南,先後就有李靈耀、李希烈的叛亂,鬧得人民不得安寧。白居易在十一二歲時逃難到了浙江一帶。幾年後到過蘇州、杭州。白居易第二次下江南是在壯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心懷二心的藩鎮李師道派遣刺客暗殺宰相武元衡,裴度受傷,朝野震動,當政者束手無策。白居易時為太子左贊善大夫,他認為這是國家的恥辱,上疏力主緝捕兇手,觸怒宰相,被貶為江南西道的江州司馬,在九江居住三年多。白居易第三次下江南時,已年過半百。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正月,他在中書舍人任上曾上疏縱論對河北藩鎮用兵的問題,不被採納。六月,元稹罷相後,他眼見宦官專權,黨爭激烈,便請求到外地做官。七月,朝廷任命他為杭州刺史,歷時兩年,政績卓著。白居易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下江南,年已五十四歲。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春三月,白居易在洛陽太子左庶子任上接到朝廷派他作蘇州刺史的任命,五月端陽,抵達任所。第二年秋天,因為眼病免官。冬天,他跟從和州離任的刺史朋友劉禹錫結伴回北方。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重到江南了。
《憶江南》的寫作時間,歷來說法不同。有的說在白居易離蘇州之後;有的又說在大和元年;王國維則說寫於「大和八九年間」。這些說法,不是太籠統,就是太簡單,缺乏事實根據。
筆者認為要確定《憶江南》詞的寫作年代,必須從瞭解劉禹錫的《憶江南》詞入手。劉的兩首詞,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
參考: website and me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德宗貞元十六年進士。曆任翰林學士等官。由於他反對苛政,以詩歌指斥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又知蘇、杭,以刑部尚書致仕。他最工於詩,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在民間詞的影響下,倚聲填詞,通俗平易,清新雋麗,流傳較廣。
晚年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後世影響甚大。
[ 注釋 ]
1 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2 諳(音安):熟悉。
3 藍:藍草,蓼科植物。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品評】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
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
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餘情搖漾的境界中。
【評解】
這首小令寫出了對江南的美好回憶。作者以比喻手法,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江花紅勝火”、“江水綠如藍”,色彩明麗,寫盡江南春色。全詞以平易的語言表現了優美的情韻,喚起人們對祖國河山和美好事物的無限熱愛。
收錄日期: 2021-04-13 21:07: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505000051KK0012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