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途中所遇六十二見本末與的破除(2)

2013-05-02 8:06 am
如標題:修行當中會有錯誤的見解,佛陀分成六十二種,這是哪六十二種?

以及如有錯誤的見解,應如何破除?
更新1:

色陰哪四種?受陰哪四種?想陰哪四種?行陰哪四種?識陰哪四種?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論何解?? 何為斷?何為常??懇請tomas善知識詳解.

更新2:

會發問這個,解答的人必須有點實修的狀況,回答問題就不會有想像的狀況,比較能詳細 的描述.

更新3:

題主朋友, 這62見,請參閱梵網經, 這部經,非常著名也很重要,他屬於長部中的第一部經。 這部經看似行雲流水,首章講戒、後說62見,其實在一般、乃至學佛者,並不容易建立。 主要是"我"的問題,以及對 "世界/世間" 產生幻想所引起。 若以時間區分,約計過去有18、依未來有44種。 要解決這種問題,並非不可能,只要把握一項原則~ 如實知、如實見。 但要真正克服,則需要建立正見 (慧、擇法、也可稱為智、般若)。 要到堪稱成功之地,則必須證悟須陀桓道。 方法呢? 將心投入聖諦、聖道支、念住等。 一般,看完這62見,會順理成章地認為,這62邪見很明顯,我根本不會這麼蠢!

更新4:

事實不然, 讓我們舉例說明,看看這句話對不對! 我過去造業、而我今而受報。 口語上,不能說錯。但在自修時,要非常謹慎。 為什麼? 因為.. 認為過去造業的我,與現在的我是同一個,是錯的。 但是,認為不同一個,也是錯的。 這莫非是詭辯? 不是,而是智見。 為何是智見? 因為八支聖道中,無論修習哪一種止、哪一種觀、 甚至是哪一種御心法、哪一種神變、乃至哪一種神通, 都必須省察...那是集法、滅法、是逼惱、沒有造作者、更沒有承受者。 若能如此省察,才堪稱智見,否則就容易偏向邪見、邪定、邪觀、邪慧、邪解脫。

更新5:

舉例, 1.修學止禪,每一禪的次第增上,都必須醒察禪支、離患、直到第四禪(因為行蘊中舍心所已然突出),能夠擇法思維,每個生命都只是自己業的繼承人,但其中沒有造作者、也沒有承受者。 (這在舍無量中,也是必須建立) 2. 修學觀禪/毗缽舍那,則要把握色法、名法的緣。 從名法、色法的透析,配合、追朔過去、現在、未來的名色,而確定業的三世、而又鎮伏或薄弱"我"的堅固想。因為..只是業的繼承、連續,沒有造作者、也沒有承受者(只是名色無常生滅而已)。 有根據嗎?有。 這就是梵網經上所說的~ 觸受愛取有生死的七種因緣成分的實際練習。

更新6:

到此,就比較安全一點,因為鎮伏了邪見。來生可以安全地投生善趣、學習正法。 這樣的修學成就,也被稱為小須陀桓。(但要到證悟須陀桓,才真正斷除身見) 這並不容易。 一般我們常說的,個人造業個人擔,看似安全、又符合因果....其實不然。 不是落入常見、就是斷見。 常見,三世恆常、個人(我)恆常。 斷見,自以為無我、無三世。 再不然就變成無聊的詭辯論,是我、也不是我;三世非三世。(我想他媽媽一定知道他是誰) 不然就落入梵我論,無我,因為與眾生同體;三世一同。 這就是因為沒有八支聖道的支持,而沒有正見正智。 以上略說。

更新7:

以上是星洲炒米粉真好吃在意見欄中所描述的,正確解說,很遺憾的!他比較喜愛低調. 所以算我雞婆.把他PO上.

更新8:

我將解答交付投票,也感謝解答的好友們的用心,真心感謝了.

回答 (8)

2013-05-05 2:35 am
✔ 最佳答案
修行當中會有錯誤的見解
-----

修行第一步…

要了解生死輪迴的原因到底是甚麼?

這件事件不知道就全部無解!

2013-05-04 18:35:56 補充:
風師兄 吉祥 這就是因為沒有八支聖道的支持,而沒有正見正智-----隨喜星洲朋友之正見正智 末學淺見:那如何有八支聖道的支持呢? 先要了解八支聖道是次第而起,八支聖道如何次第而起,請參閱…→ 北傳:雜阿含749經 南傳:相應部45相應1經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49.htm 而先能進入了【明】的智者,才能次第而起八支聖道。 那麼甚麼是【明】呢? 請參閱…以下三經 → 北傳:雜阿含256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27,128經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56.htm → 北傳:雜阿含257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35經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57.htm → 北傳:雜阿含258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34經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58.htm 以上三經對【明】與【無明】,說的清楚明白。 先明白了舍利弗尊者與摩訶拘絺羅尊者之間的對話內容 徹底明白了,才算是【明】了的智者。 明了才能次第而起八支聖道 不明的人,次第而起的都是邪見、邪志……邪定了。 日月兄:我知道您要說的意思,所以您在上一題,說明要先破無明.您觀念是正確的.只是名詞會讓人摸不清楚.-----舍利弗尊者與摩訶拘絺羅尊者把名詞解釋的非常清楚^^ 末學今日為靜心好友回答一題,可以參考看看!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3050401924


2013-05-04 19:03:20 補充:
知色無常,知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知。

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如實知。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如實知。

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
舍利弗尊者的開示,現今有多少學佛之行者 → 如實知呢?

有人學佛學了三、四十年,還是不知、不明呀!

風兄,末學說的沒錯吧!

2013-05-04 19:59:20 補充:
知色無常,知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知。

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如實知。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如實知。

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
以上內容要知道並了解,其實不難。

過去查理師兄及星洲朋友在意見區經常所講的…就是這些!

過去末學完全忽略不予重視,而今才發覺是真正的寶 → 佛陀之真實教法

2013-05-04 20:02:59 補充:
集、滅、味、患、離

阿含聖典上都有明白的解釋與說明

僅供參考!
2013-05-04 5:27 am
當 你 認 知 道 每 一 口 氣 的 價 值 , 你 便 會 知 道 感 恩 於 甚 麽 。

2013-05-03 23:41:26 補充:
沒 有 滿 足 , 便 沒 有 感 恩 之 心

感 恩 不 是 來 自 腦 袋 的 , 而 是 發 自 內 心 的
人生,要懂得感恩。

感恩,不一定是感謝大恩大德,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良的人性美。感恩一切好的,給我們帶來了幸福;感恩一切不好的,增強了我們追求幸福的能力。

心存感恩,心靈才會獲得寧靜和安詳;心存感恩,生活中才會少了許多怨氣和煩惱。

有感恩的心,才會有好的心態,才能發現更多的美好。
2013-05-02 7:38 pm
日月兄:我知道您要說的意思,所以您在上一題,說明要先破無明.您觀念是正

確的.只是名詞會讓人摸不清楚.

2013-05-04 12:24:19 補充:
哈哈哈哈~我果然沒看錯.真不愧是好友炒米粉

梵網六十二見經,我知道也看過,但是要在這自言自語,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

認同的.

因為很多人包含我文字用詞,有時謨尼二可.會讓人錯解,其二修行中很多人

都會錯解自己已得空,所以我才會發問這問題.

可以請您將這裡寫的PO在答案中嗎??

2013-05-04 19:36:58 補充:
不知~不明~不懂!這很正常,今天如果沒有佛陀的詳細說明,有誰可以說,我能

遍知一切.

另外!說佛理,也要如實知見,也就是指口頭說也要身體力行,這樣才能言行一

至,您說是把!明兄!

我取名風中的瑋,就是取隨風飄去之意,隨時都會雲遊四海.所以就別太在意

我了.

炒米粉好友!有機會!我想就現實中請益佛法,我要學的還如恆河砂,所以就懇

請您的教導了.
2013-05-02 5:09 pm
隨喜 瑋師兄 開題 !

大少加一 !
2013-05-02 4:50 pm
這是很大的題目...經與論都有內容...

在這裡說明不容易......有一個論述六十二見的網址....供參考.

福嚴佛學院 六十二見的比較研究.

http://www.fuyan.org.tw/download/FBS_vol5_03.pdf
2013-05-02 3:58 pm
想要心安理得......先學會當棄子被拋個兩次吧。

不然生死二道、本末流轉.....你定不下心來安。

2013-05-02 08:47:28 補充:
不就兩番生死嘛!!

一番生,一番死.........
2013-05-02 3:50 pm
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每一陰起四種見,成二十見
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論之成六十見
此六十見,以斷、常二見而為根本,總成六十二見斷見的人也會做很多錯誤的事,什麼都沒有,所以什麼都不怕,撥無因果,真的是會造很多的業。若是「常見」,執著就很大,執著這麼大,一樣也是會造很多業。只要把心控制好,就不會受外境驅使,執著於「有」或「沒有」,為其所控制。我 們若以簡單的心,來看待天下萬物,將天下萬物,收入在我們的一念心。我們人只要控制我們的心就好,我們不用在那邊,受外面的景物來驅使我?或是我要去驅使 外面的景物。我們應該不需要一直去執著,是「有」或是「沒有」。不用去執著是我去控制它?或是它來控制我?這些都不用。我們就像水,法如水,若是在圓的境界,這個水就是圓的形狀;若是長的、四角的,水還是一樣,是長的、四方的。佛陀的教法就是要讓我們,能夠打開心靈的煩惱,不要受天下萬物,這麼多的境界勞勞碌碌,來擾亂我們。水若沉靜下來,河面的水會很清澈,能照出周圍的境界。到底那棵樹上的那金像,那個金像,它是在樹上;但是偏偏憨直的人,他就是要看水中,有金 像的影子在裡面,他竟然不覺得它是影子,竟然將它當作它是真的。我們凡夫和他一樣,我們就是在這種,虛茫本空寂的境界中去執著。日常生活中,真的要用很微細的心,去體會每一項事物,自然理能現前。
參考: 馬k書部落格


收錄日期: 2021-04-30 17:41: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502000010KK000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