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2013-05-01 6:27 pm
如題

明朝在張居正改革創造了一個對白銀需求無休止的體制,白銀漲價,銅幣走貶,發生通貨膨脹,高價值的土地和關係民間生活的米價交互漲價,在1630年代後尤其顯著,明未的運作建立在白銀基礎上,一旦白銀供給不足,貨幣流通不足,通貨緊縮就會撞踵而來

十七世記時明朝經濟有來自通膨和通緊雙重威脅,有時通貨緊縮危害更大,後果更嚴重,但當時無人察覺,自然也提不出對策了

在張居正之後,如果明朝只面對通貨膨脹和緊縮,那還有迴旋餘地,但若發生敗政危機,那就捉襟見肘了。自1590年代,因為日朝戰爭激增的軍餉、公共工程的高額支出,鋪張浪費,消耗了1570年後注入國庫財富.........

回答 (10)

2013-05-02 3:40 am
✔ 最佳答案
明朝滅亡有以下原因:

1.宦官影響皇帝

2.没有承相職務

3.明末民變四起

4.吳三桂開山海關

5.袁崇煥被殺

6.皇帝殺害忠良

7.明末朝中没有清官

8.清軍日益強大

還用的三國演義中的反間計等計謀

2013-05-04 09:18:39 補充:
9.明末饑荒四起

人民吃不飽自然要反

2013-05-04 09:22:12 補充:
10.思宗的前幾個皇帝

能力較為低下

連滿清開始壯大時

也不對其攻擊

11.明朝有臣民降清

12.明字在五行中屬火

清字在五行中屬水

水注定能打敗火的
參考: 朔田流星
2014-10-29 5:31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3-05-10 3:11 am
遊牧民族~蒙古建立元朝
鐵騎踏平歐亞
其氣勢恢弘 國土之大 氣勢之興盛
歷史罕有

然~馬上打天下 馬下治天下
能征善戰之人 未必能夠治理天下
能衝選票、打贏選戰的人 不一定能夠治國
蒙古建立元朝
因征戰而興 因征戰而衰亡
取而代之的
是朱元璋的明朝

朱父朱母 生了8男2女
朱元璋是老么
故本名 朱重八
但因飢荒戰亂
皆餓死病逝
朱元璋也因此出家

後來朱元璋投郭子興之紅巾軍
建立戰功
更兼有劉伯溫 徐達 湯和等幕僚
氣勢如虹
反觀郭子興
因紅巾軍內亂而不能治
郭子興病故後
朱元璋取而代之領導紅巾軍

朱元璋採用了幕僚的諫言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
先建立根據地
有了根據地 再有百姓發展各行各業&經濟
等根據地穩固了 有了資本&實力
再循序漸進 吃掉陳有諒 張士誠 方國珍
最後滅元朝
陳有諒有雄霸天下之志 故先除之


朱元璋因為貧過 窮過 苦過
故知尊師重教乃國之基石
故明朝學風興盛
更推魚鱗策 龍麟策
人口普查&土地土普查
實行耕者有其田
明初國勢興盛由此可知

然~朱元璋年少困苦貧賤
也因此影響性格
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 東廠 西廠 內廠 外廠 大理寺
更設制廷杖

時至明朝中期
國力日下
海瑞到長安出差辦公時候
呈給嘉靖皇帝的詩
西風匹馬過長安 餓殍盈途不忍看
十里路埋千百冢 一家人哭兩三般
犬銜枯骨筋猶在 鴉啄新屍血未乾
寄語廟堂賢宰相 鐵人聞此也心酸

海瑞到長安出差辦公
路上看到的都是餓死 病死的老百姓
僅十里路 便有成千上百的墳墓
每戶人家至少死了2~3人
屍體多到連路邊的野狗 天上的鳥都來啄食
僅將這副景象 呈給朝廷
若真有人知道實情
也會心酸落淚

這是嘉靖年間
老百姓已經民不聊生
萬曆帝即位
張居正位居首輔
張居正不虧為賢能之臣
使衰弱的明朝有重振聲威之相
但張居正死後
卻用了魏忠賢
明朝卻又往下沉淪
萬曆在位48年
前面16年 因為有張居正
後面31年都在後宮 做男人該做的事
更誤殺覺昌安 塔克世
而後努爾哈赤公布七大恨
誓死復仇

接位的天啟
好做木工
無心國事

到了崇禎
大明朝已如同癌末之人
無力回天

然~老天爺卻似乎留了ㄧ線生機
明末尚有人才~孫承宗 劉宗周 熊廷弼 袁崇煥
但崇禎卻信奸佞之言而誤殺

崇禎在位17年
連年旱災蝗蟲
袁崇煥在崇禎即位時
提醒國家有1個毒瘤 2個動亂 3個分裂 4個崩潰
1個毒瘤 黨爭~東林黨&閹黨
綠色提政策 藍色反對
藍色提法案 綠色否決

2個動亂 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努爾哈赤的滿清
老百姓吃不飽 穿不暖
明誤殺努爾哈赤父親&祖父

袁崇煥提到
老百姓使求生活安定
只要將帶頭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解決
其它便迎刃而解

而滿清已然統一團結
要處理比較麻煩
必需多方面處理
寧遠戰役~滿清戰敗 努爾哈赤亡
滿清想議和 以拖待變

袁崇煥語道
1在重要關卡布署重兵
2處理農民軍隊
3鞏固蒙古 朝鮮
藉滿清議和
布署重兵防堵滿清
藉外交政策攏絡蒙古朝鮮
先處理農民軍
然後再解決滿清
如此若干年後
大明朝便轉危為安
但崇禎沒聽也沒做
導致皇太極避開山海關
繞路從蒙古攻到滿清
袁崇煥日夜兼程趕回北京
可崇禎誤信讒言
誤認袁崇煥助清滅明
最後崇禎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傳首九邊

3個分裂 君臣分 官民分 族群分
君臣分 皇帝 文武百官 互相對立
官民分 軍公教&勞工對立
族群分 族群分裂

4個崩潰 經濟 社會秩序 政治 軍隊
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
開始燒殺擄掠
官員無法管 也管不了
軍警亦同 只能顧自己



初期盛世 中葉沒落的明朝
本圖振興邦本
然而卻親信奸佞 逼殺忠良
最終滅亡

或許吧
只能像袁崇煥的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將勇,忠魂依舊保遼東

2013-05-10 21:08:54 補充:
繞路從蒙古攻到滿清

更正 繞路從蒙古攻到北京

2013-05-10 21:34:08 補充:
土木堡之變

明約30萬 VS 瓦剌約10萬
按照各方面評比
此役明朝勝算較高
但明英宗聽信宦官王振之言
未聽戰略指揮官之策
而導致全軍覆沒
明英宗被俘虜
護衛將軍樊忠盛怒之下用鐵鎚將王振砸死

瓦剌將明英宗俘虜後
想藉此機會敲詐勒索
但明朝另立新君 態度強硬
瓦剌便將明英宗釋放

2013-05-11 06:31:10 補充:
萬曆年間出生的范文程
21歲中狀元
本當高興
但卻悶悶不樂

考上狀元
應當皇帝宣讀詔書&施行其它禮儀

然後將公主嫁給范文程
招為駙馬

但實際上
卻是魏忠賢越廚代庖

范文程最終投努爾哈赤
幫滿清制定國家典籍&許多事物

2013-05-11 06:33:07 補充:
福建出生的洪承疇
本領兵對付農民軍
但邊關戰事緊急
洪承疇便領兵鎮守山海關 跟皇太極作戰
洪承疇戰績輝煌
崇禎本當委以重任
朝廷奸佞從中作梗
將戰略部屬洩漏
又砍掉後勤補給
洪承疇餓死凍死無數
心痛之下不得已投清

洪承疇言道
士兵可以投降 主帥必須犧牲

皇太極知道洪承疇的才能
請范文程出馬

范文程跟洪承疇見面
天南地北的聊 卻沒談投降

後來范文程跟皇太極提到
洪承疇將洪館(囚禁洪承疇的地方)整理得很乾淨
如此之人 會珍惜生命

皇太極便親谮到洪館見洪承疇
皇太極:「先生是福建人,到東北來,這種天氣,您怎麼受的了」
說完便親自將身上的大衣脫下
披在洪承疇身上

洪承疇深受感動 最終投降
2013-05-06 2:07 pm
中共歷史課本說明朝是亡于永不加赋,國窮官紳富,以及小冰河天災。早期是一個後金人頭能換取二十兩白銀,後來是五兩,後金幾乎被滅,再後來是國庫空虛,導致後金發展壯大。皇帝想收工商稅,但被官紳階層抵制,只好派太監去開礦辦工業賺錢,也被地方官紳抵制驅逐,結果就亡國了。估計中共吸取明亡教訓,寧可國富民窮,也不可國庫空虛,所謂“舉國辦大事,投資拉內需”,這種模式還能挺多久就難說了,民眾也不會一直忍受盤剝。
2013-05-04 6:54 am
明朝末年也就是十七世紀上半葉,人類的戰爭方式正在冷熱兵器銜接過渡的重要階段,歐洲騎士的鎧甲輕易的被火槍的鉛彈洞穿,領主和國王們厚厚的城堡再也無法抵檔市民​​軍隊的大砲,中世紀結束了。與此同時,那些騎射為本,到處屠殺破壞的野蠻游牧民族也逐漸失去了和富裕文明對抗的能力。滾回草原繼續放羊。

在這種歷史大變革中只有中國是個例外,我們的明朝遺憾地沒能頂住游牧民族最後一波進攻,華夏大地被滿清荼毒了數百年,被世界遠遠的拋在了後面。

要說明軍的失敗,先來看看同時期的另一場重要戰爭,歐洲1618---1848年的“宗教戰爭”,當時整個歐洲分成天主教和新教兩大集團混戰了三十年,戰後各國紛紛對戰法和軍隊進行改革,火槍手的數量首次超過了長矛兵,採用了先集中使用砲兵進行火力準備,繼而用騎兵突擊,最後由步兵擴大戰果擊敗敵軍的三段式戰法,成為滑膛槍時代的標準戰法。後來拿破崙又把它發揮的爐火純青(此戰法的生命力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直到機關槍的大量使用才逐漸改變)。從這場戰爭之後,掌握這種戰法的軍隊就發生了質變,面對這樣的軍隊,騎射蠻族們的“十萬鐵騎”、“鐵騎席捲”再怎麼威風也是冷兵器時代的餘輝了,他們的末日已經到來。
這種戰法不是某個軍事天才的獨家創造,而是火器發展的必然,也就是說只要火器達到了那種水平,仗必然會這麼打。反之的話還是冷兵器戰爭,面對游牧民族還是沒有優勢。明軍雖然火器眾多,也一直積極的研製、購買、提高火器技術,但是還沒有發生質變,依舊是一支冷兵器軍隊。





嘉靖時代,兵部尚書夏言力主收復河套,反而被奸臣嚴嵩誣陷勾結蒙古意圖謀反,遭嘉靖皇帝冤殺!



點評:明朝堅持文官帶兵制度,兵部尚書多為毫不知兵的腐儒,難得還有夏言這樣富有戰略眼光者。當時蒙古內部分裂,互相攻殺,韃靼部可汗主動請降,以河套草原為厚禮。明朝卻把這天大的陷餅扔出了門外,實在是天下頭號傻瓜。事實上,明朝後期與滿清作戰之所以不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馬的河套草原在蒙古人手裡,造成了明朝馬匹奇缺,以步軍為主的明軍難以抵擋滿清騎兵的衝擊。而且滿清也經常通過蒙古人的控制區域襲擊北京。若河套草原在明朝手裡,既可為軍隊提供大量馬匹,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騎兵隊伍,又可以河套草原為基地,遏止滿清對於蒙古草原的擴張,實為製約滿清的一個重要棋子。可惜明朝卻忙於內鬥,棄重要戰略要地於不顧,可悲可嘆。







張居正死後,其新政措施被徹底廢除,張居正家人也被辦罪!



點評:明朝後期,國家財政收入不過兩千萬兩,加上“遼響”也不過三千萬左右,還鬧得民變四起。以明朝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卻鬧得國庫入不敷出,實在是不應該。明朝稅收最大的弊端,在於納稅最多的恰恰是最貧困的群體。如此荒唐的稅收辦法,百姓又怎能不造反。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實質上就是按照個人財產進行徵稅,平衡貧富差距,同時丈量土地,遏止土地兼併,緩和社會矛盾。張居正當政十年,國家財政收入每年有八千多萬,超過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萬曆九年時的國庫存糧充盈,即使十年鬧災顆粒無收也足以支用,這一點連漢朝文景之治也不可及。可惜了萬曆皇帝這個敗家子,張相國一死就倒行逆施,一條鞭法全部廢除,稅收改為竭澤而漁的政策,還鬧的山東蘇州接連發生民變。明朝後期國庫的空虛,起義四起。禍根正在於此。假如明朝可以沿用張居正的財政政策,最起碼國家內部可以保證穩定,明朝可以用足夠的人力物力來應對滿清的入侵。如此雄厚的國力,何愁滿清不滅。





薩爾滸大戰,明朝四路大軍全軍覆沒,滿清崛起。



點評:直到今天人們還搞不明白,十萬對六萬,用的也都是名將,咋就打不過努爾哈赤的六萬女真人呢!其實明朝從一開戰就注定了失敗,國庫空虛,拖欠軍餉,戰士士氣低落,(萬曆皇帝的稅收政策惹的禍),加上一個愚蠢的四路進兵的主意。漢武帝第一次打匈奴也是四路進兵,結果讓匈奴來了個各個擊破,李廣全軍覆沒。從此再不敢分兵作戰,果然打了一串勝仗。與游牧民族作戰最忌分兵,敵人在暗處我在明,加之地形不熟,一旦遭敵偷襲各個擊破,覆滅的下場也就不遠了。若明朝四路大軍合力一處,那滿清至多是騷擾一下明軍而已,難以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這樣此戰即便無功也不至大敗。四路進兵的荒唐主意正是楊鎬出的,此人無德無能,僅靠巴結宦官得以高官。抗倭援朝戰役他衝鋒在後逃跑在前,白白葬送了蔚山戰役大好戰局,讓島津弘義從明軍眼皮子底下逃走。偏偏萬曆皇帝好了傷疤忘了痛,如此重大的戰役又啟用了這個膿包。當時的兵部尚書孫承宗就曾質疑過此戰法,可惜未被採納。其實就算兵分四路也不是沒有勝利的機會,只要推進得當,相互呼應,用兵謹慎,加上良將指揮,一樣可以把女真人打入死地。明朝當時不缺良將,熊庭弼和孫承宗都是文武雙全的將才,可萬曆皇帝偏偏放著不用。以至讓努爾哈赤一戰定乾坤,從此和大明朝分庭抗禮。拖欠軍餉,戰法荒唐,用人不當,三項錯誤哪怕明朝少犯一個,此戰也絕不會大敗。滿清也不會崛起,可惜,可惜。








2013-05-03 10:44 pm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中國歷代都一樣,有一個草莽打天下,這草莽可能不認識字。
接下來有一個賢能的,掌握國家政治,政策。


後面都是些出生就富有,從小一堆人圍在身邊卑躬哈腰,逢迎阿諛。這些人當上皇帝專門吃老本,等待國家滅亡。


有一天,壓倒房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來了,可能是外戚,可能是軍官總兵,可能是外族,可能是外國,也可能是饑餓的老百姓。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與其尋找壓倒房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如說是這些專門吃老本,等待國家滅亡的爛皇帝。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國家制度不良。
2013-05-03 5:56 pm
我個人認為,明朝滅亡的因素早在明朝初期就埋下種子,有以下原因:
1.皇帝素質普遍低下:明朝初期太祖、成祖屬創業之主,仁宗、宣宗屬守成之主,但自英宗以後幾乎都是素質低下的皇帝,英宗土木之變被俘、武宗荒唐、世宗迷信道教、神宗怠政、熹宗沉迷木工、思宗剛愎自用,幾乎都是只知享樂、懈怠國事的皇帝,這樣國家會好才有鬼。
2.宦官亂政:明成祖認為靖難之役宦官有功,所以特別喜愛任用宦官,甚至設立恢復錦衣衛、設立東廠等特務機構,刺探官民隱私,使宦官權力不斷膨脹,明朝不斷出現權宦,如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使的宦官亂政始終與明朝相隨,直至明亡。諷刺的是,明朝歷代皇帝所信任的宦官,在李自成所率農民軍圍攻京師時,為李自成開啟了紫禁城投降了大門。
3.黨爭不息:自明世宗『大禮議』經過慘烈的黨爭,明朝黨爭就不斷浮上檯面,雖然激烈程度有所不同,但卻不斷虛耗明朝國力,使的上自皇帝、下到朝臣,都捲入黨爭漩渦中,直到南明小朝廷滅亡,才終於告一段落。

2013-05-03 22:12:36 補充:
nypa ( 實習生 1 級 )這個漢奸又來了!你是不是又要說『感謝八國聯軍幫中國保管文物』、『效忠軍國主義』?

2013-05-09 09:31:34 補充:
San ( 初學者 5 級 )所說中共課本所言:明朝亡於永不加賦。中共所說是胡扯,須知『永不加賦』,是清朝康熙皇帝所創政策,況且清朝也不是亡於這政策,跟明朝有什麼關係?
2013-05-02 7:37 am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印證歷代各朝興衰........................................

荀子在《王制篇》引用了一個比喻,說明人民的支持對政府的穩定十分重要。他說人民就像水,君主就像船。人民可以擁護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就像水可以承托船隻,也可使船隻翻沉一樣。

但是歷朝君主能明白此道理的.................寥寥無幾......................

清兵在關外時期,總兵力與人民與生產力遠遠不及明朝幾分之幾.....................由此可知,外患非明代覆滅主因
2013-05-02 5:09 a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h/61h25/61h2501.htm
明亡於民變還是亡於清?
論及清朝取代明朝而君臨神州大地之因,史家向來言人人殊,甚至連「明朝究係亡於民變或亡於滿洲」也長期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竊謂此事乃交相用而曲相成,民變和滿洲在滅亡明朝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蓋歷代王朝之亡於內憂、外患交織,真乃屢見不鮮,以明朝統治者來說,對階級敵人及民族敵人均刻意防範,既不願被「暴民」推翻,又不肯讓「外夷」入關,於是在兵力部署上來回調動,結果兩頭皆失。倘若明室不以重兵圍剿李自成、張獻忠等,滿洲勢力不可能那樣囂張;倘若明室不以重兵鎮守關外以對付滿洲,李自成絕不可能輕易攻陷北京;倘若李自成未攻陷北京,吳三桂不引清兵入關,滿洲貴族何能迅速入主中原?誠然,在評論歷史時,用太多的「倘若」無疑是不恰當的,唯類似的歷史現象不僅前代出現過,後來也有某種程度之重演。
2013-05-01 8:55 pm
吳三桂放清人入關
施琅打敗鄭成功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51: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501000010KK010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