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0301/html/0301b13/0301b13.html
《大學》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北宋時,司馬光寫了《大學廣義》,於是《大學》開始被抽出來獨立成書。南宋時,《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從此,《大學》正式成為經書之一。《大學》成書於戰國末年至西漢之間,全書分「經」(一章)、「傳」(十章)兩部分。「經」是全書的基本觀點,有「三綱領」和「八條目」,主要講述了學習的目的、內容、步驟和功效。
「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至善」,說明學習的目的。
「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學習的步驟和功效。
http://www.chiculture.net/0308/html/c10/0308c10.html
儒家十分重視「修身為本」的思想,認為齊家、治國(這裡指諸侯國)、平天下,都以自我修養為根本。
子路是孔子的門人,有一天子路問孔子:「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答:「修己以敬(謹慎)。」子路又問﹕「這樣就足夠嗎?」孔子答﹕「修己以安人。」子路再問﹕「這樣就足夠嗎?」孔子答﹕「修己以安百姓。」孔子這裡是把「修己」作為「安人」、「安百姓」的前提,孔子認為君子應先慎重地培養、訓練自己的道德品質,然後再去治人,再去治百姓。孟子也明確地闡述了「修身」與「家」、「國」的關係,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孟子作出結論:「君子之守(操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荀子從「修身」的社會效應角度指出:「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故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務積德於身而處之以遵道(遵從道德原則),如是則貴名(美好的名聲)起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荀子認為其理想人物聖人和大儒,都具備道德上最高的品格。若一個人能實踐道德,便會正如聖賢般留下美好的名聲,天下百姓就會如雷霆般擁護他。
儒家經典《大學》對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係作出了更為具體、更為系統的表述,當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由此,《大學》邏輯地得出結論說:「自天下以至於庶人,壹是(皆是)皆以修身為本。」可見不論是什麼人,都以修身養性為根本。
根據「修身為本」的思想,要求每個人在求學階段,務必先從自己修身養性做起,不斷地磨練自己的誠信品格,諸如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不護短亦不造假,在無人監督時亦能自律,勇於改過等。正如晚清重臣曾國藩所說:「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練而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