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資料Fastttttt

2013-04-29 1:08 am
水星資料?????????

回答 (5)

2013-05-01 3:42 am
✔ 最佳答案
水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內側最接近太陽的行星,距離太陽約0.39個天文單位,是個佈滿坑洞的小行星。 在冥王星降級成為矮行星之後,成為八大行星中最小的行星。 古代的時候人類就注意到水星的存在,常常在大清早或者是傍晚太陽剛下山時出現在接近地平線的附近。 所以在中國古代水星又稱為晨星(出現在早晨的時候)或者昏星(出現在黃昏過後)。


水星的半徑約為2440公里,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小到甚麼程度呢? 水星甚至比木星最大的衛星加尼美德以及土星最大的衛星泰坦還要小!! 在照片中可以看到水星清晰的邊緣,表示水星表面沒有濃厚的大氣層。

水星的表面狀況類似月球,有許多凹凹凸凸的隕石坑,但沒有月球上「海」的構造,另外大型的懸崖峭壁也十分常見 ,除了這些構造以外,水星也有其他比較平緩的平原地區,可能是古代的火山區。左圖為水星表面照片與月球表面照片之比較。

水星表面這樣的地形顯示,水星在行成之後便受到許多隕石的撞擊,因此產生這樣坑坑疤疤的外表。水星上最大的隕石坑是「卡洛里斯盆地」,直徑約達1300 公里,為水星直徑的四分之一。根據推算應該是曾經遭受直徑100公里程度的小行星撞擊而產生的遺跡。

水星表面的一個特點,是到處可見高低差達到好幾公里的斷崖地形,這種地形稱為「皺脊」,其中最長的綿延 500 公里之遙。這種地形可是只有在水星上才能看到。

Discovery Rupes 造成這種地形的原因,可能是水星剛形成不久時快速泠卻收縮而造成的皺脊。據推算,水星由初形成至冷卻大約收縮了5%,使得地表嚴重扭曲。
左圖是西北大學第一次發現水星表面皺脊地形的照片,在圖中可以觀察到中央有一條貫穿的皺脊地形,通過圖中的兩個隕石坑,可以想像水星被蒸乾擠壓的過程。

在最新的資料重新分析中,認為水星可能有新的火山運動,但是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確認。

水星的表面環境

水星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攝氏 430 度,晚上約可達零下 170 度,是個非常不適合人類直接居住的環境,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溫差最大的一個行星。但是在最近的觀測中發現,在南極與北極的一些永遠不受日照的地方可能有冰的存在,使得水星可能成為一個擁有冰的星球。右下圖是由Mariner 10太空船所拍攝的水星表面環型山的結構,黑暗的陰影可能有冰的存在。

天文學家是如何偵測水星上面是否有水的呢? 事實上是依靠雷達的觀測。在對水星的雷達觀測發現,水星的極區有強烈的雷達反射。這種反射的特性有點類似火星的冰帽。因此懷疑水星的極區有冰層的存在,而其規模直徑大約為100公里左右。

另外水星也是在太陽系中幾個人類可能移民的地點之一,在水星的兩極有部分環型山的結構,因為整年都不會受到日照的影響,人類有機會利用那邊的冰以及人工的保溫裝置,製造人造的移民環境。

因為水星太過接近太陽,因此在明亮的地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太強,使得地表的溫度大為提高,在不受日照的部分則因為水星幾乎沒有大氣層,熱量不易傳導,使得這部分的水星表面溫度十分的低,才會形成這樣強烈的對比。

水星的星體結構

水星平均密度在行星之中只次於地球,高達5.43g/cc,十分不尋常。地球的平均密度大,是因為地球本身的重力擠壓所造成的,但水星重力很小,這意味著構成水星的成分物質很重。因此天文學家依據對於水星的測量數據推測,水星可能擁有一個很大的鐵核,而且直徑可達水星的2/3至3/4,水星,就像個鐵球一樣,而表面的矽酸鹽成分只是薄薄的一層外殼。

造成水星密度如此高的原因,天文學家們提出了三個說法,撞擊分別說,蒸發說,以及巨大撞擊說等. 目前最有力的說法為巨大撞擊說,內容是說水星早期曾經受到大撞擊,中心的金屬核較快凝固,而外部的岩質物質被吹散了,因此產生這樣的結果。

水星的大氣結構

水星表面幾乎沒有大氣層,因此表面容易受到星際物質的撞擊 ,水星的大氣層跟地球和金星等行星的大氣很不一樣,因為受到太陽風的影響,更換的頻率非常的高,實際上,水星表面的氣體分子與水星碰撞的頻率還要高過互相碰撞的頻率,所以水星的大氣又稱為外氣層。最近的探測中發現水星 外氣層有鈉雲的存在。

另外水星也具有磁場,但強度很小,磁場強度約為地球磁場的 1 %左右。關於水星大氣結構以及磁場的進一步研究,可望在2011年信使號太空船接近探測時揭曉。

水星的衛星

目前的觀測結果並沒有發現水星有衛星。水星也是八大行星中兩個沒有衛星的行星之一 (另外一顆是金星)。
2013-04-29 2:27 am
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所以它運行的速度比其他行星都快,每秒的速度接近四十八公里,每隔八十八天就公轉太陽一周。外貌與月球相似。其近日點經常改變。水星通常可以用雙筒望遠鏡甚至肉眼就能看到,但由於它很靠近太陽,因此若在晨曦或晚霞的餘光中就很難看到了。

赤度半徑 2439.7公里
自轉需時 58.6462地球天
公轉需時 87.969地球天
行星公轉速度 每秒47.88公里
表面平均溫度 179℃
日間最高溫度 427℃
夜間最低溫度 零下173℃
衛星數目 0
平均距離太陽(萬公里) 57.09
平均密度 5.42gm/cm
成份 其主要成分為: 42%氧氣、29%鈉、22%氫氣、6%氦氣、0.5%鉀,以及少量氬氣、二氧化碳、水份、氮氣、氙氣、氪氣、氖氣等。
只有一個太空探測船-美國的水手十號曾到過水星,它在1973至1974年間曾三度飛越水星,繪測出45%表面積的地圖;另一方面哈伯太空望遠鏡卻無法觀測水星,因為水星太接近太陽,哈伯的精密儀器會被強烈的太陽光給燒毀。
 

水星的特點:

表面

  表面佈滿撞擊坑洞且甚為古老,也沒有板塊運動;水星只有非常微薄的大氣,是由太陽風自其表面吹襲出來的原子所組成,因為水星很熱,這些原子很快就會逸散到太空去,因此相對於金星及地球的穩定大氣,水星的大氣是不斷地新生的。

  水星表面有一些巨大的斷崖,最長可達數百公里,落差最高可達三公里。由其中有些斷崖切過坑洞及其他特徵,可知這些斷崖是由於水星早期的表面收縮作用而造成的,據估計這樣的收縮率約為0.1%,相當於半徑縮短了1公里。

  水星表面最大的地形是卡路里 (Caloris) 盆地 (右圖),它的直徑大約有1,300公里之廣,一般認為它與月面上的大盆地 (月海) 類似,應該同樣是由於太陽系早期的超大型撞擊所造成,而恰在其背面的一些特別的地形 (左圖) 恐怕也是起因於同一事件。

  除開多坑洞的區域,水星也有一些比較平坦的地方,有些可能是早期的火山活動所造成,但也有一些可能是被撞擊坑洞的噴出物所填平。

公轉軌道

水星有一個偏心率很高的公轉軌道,它的近日點距太陽只有4,600萬公里;但遠日點卻有7,000萬公里,近日點的歲差移動速率則很慢。19世紀的天文學家曾很謹慎地測量出水星的公轉數據,但卻很難以牛頓運動定律完美解釋,數十年間,在觀測數據與理論推導之間就是有那麼一點差距始終無法解釋,當時一般推論是有另一顆尚未發現的行星在一旁影響水星的軌道。這個謎題後來被愛因斯坦的一般相對論給解開了,事實上對水星軌道的完美推論是一般相對論能被學界接受的一大例證之一。

水星那特別的公轉和自轉速度以及水星非常橢圓的公轉軌道,造就了在水星表面上會見到的一些奇妙的效果:在某些經度會看到太陽升起,然後在它慢慢升到天頂的過程中,看起來會愈來愈大;到了天頂,太陽會停下來,然後倒退,再停下來,然後恢復前進直到落下,在這段過程中太陽看起來又會愈來愈小。而在太陽升落之間,其它恆星已經歷了三度升落!在其他地方觀測的狀況各有不同,但是同樣也是非常的奇妙。

公轉和自轉速度

在1962年之前,一般都認為水星的一「天」是和它的一「年」等長,如此水星就會像月球對地球一般,始終以同一面面向太陽,但是在1965年以都卜勒雷達觀測其自轉速度後,這種想法就被推翻了:水星每公轉兩周會自轉三圈!水星是太陽系已知星體中唯一不是以1:1的方式達到公轉/自轉共振狀態的。

溫度差

水星表面的溫度差異是整個太陽系中最極端的:從90K至700K;金星的溫度雖然高得多,但是溫差則小得多。
 

密度

水星的平均密度 (5.43gm/cm3) 高出月球 (3.34gm/cm3) 甚多,它是九大行星中密度第二大的,僅次於地球。然而地球的高密度是由於其大質量的重力壓密效果所造成,若非如此則水星的密度將會比地球還高,這表示水星的高密度鐵質核心佔全星體的比例比地球的還大,說不定就是水星最主要的組成,這樣說來它會只有很薄的岩石外殼 (相當於地球的地殼加上地函)。據推估其鐵質核心半徑達1,800至1,900公里,而其岩石外殼只有500到600公里薄。此外,有一部分的鐵質核心可能是液態的。
2013-04-29 1:30 am
水星,是一顆內側行星,只會出現在凌晨成為晨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但是它比另一顆內側行星,金星,更難以見到。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 °。當它最亮時,在技術上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但因為在天空中太靠近太陽,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因除非有日食,否則在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2013-04-29 1:25 am
It may good


收錄日期: 2021-04-20 22:31: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428000051KK002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