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探索中國歷史——明朝的君主集權

2013-04-28 9:12 pm
明代君主廢除丞相,導致明代一蹶不振。你同意嗎?請就有關史實抒發你的意見。

回答 (3)

2013-04-29 5:10 am
✔ 最佳答案
當然同意
http://chist.yy2.edu.hk/cert_B_minggov.htm
一. 明代內閣制度形成之經過
明初廢除宰相,政歸六部,由皇帝總攬大權。後因實際需要,內閣制度逐漸形成,其經過大略如下:
1. 明初沿襲元代,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長官稱左右丞相,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2.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因宰相胡惟庸謀反一事,乘機廢中書省,罷左右丞相,由自己直接掌管六部。
3. 由於日理萬機,太祖乃挑選翰林院學士入宮,擔任政事顧問,協助處理奏章詔書,稱為「殿閣大學士」,官秩低於六部尚書。
4. 成祖時,正式設立內閣,職權稍為提高。
5. 仁宗以後,大學士負責票擬,地位大為提高,但明英宗以後,宦官權力日大,漸奪內閣之權,內閣制逐漸名存實亡。
總言之,太祖廢相對明朝的影響極深遠,終導致宦官擅政,政治黑暗之局面。
二. 明代廢相對明代政治之影響
明代施行內閣制度,對當時政治造成下列影響:
1. 明太祖廢相,直轄六部,處理全國政務,遂開明代君主專制之局面。
2. 明中葉後皇帝多昏庸,不理朝政,宦官遂得弄權,造成明代宦官為禍之主要原因。
3. 內閣大學士只備皇帝顧問而實權,具有政治才能之士亦無法有所貢獻,形成明代政治一蹶不振。
4. 由於明代慶宰相,另設都察院及六科給事,形成言官勢力日大,終引起中葉後之黨爭。
故此,明儒黃宗羲曾言:「有明之無善政,自高皇帝廢相始。」,為確切之評論。
2013-05-03 2:27 am
太祖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因君主過度集權,宰相制度被廢,使朝廷輔佐乏人,若君主精力充沛如太祖本人則尚可親裁庶務,一旦君主昏庸,即把政權委諸宦官和少數奸臣,造成明代宦官和權奸弄政之烈。故明末清初之黃宗羲論及明代政治時,謂「有明之無善政自高皇帝廢丞相始」。
2013-04-29 1:52 am
明朝中後期開始,已經有內閣制,除了某兩三位皇帝,權力基本已經由洪武永樂的皇權,慢慢變成皇權與文官、內監互相爭權,與其說明朝因為沒有丞相而衰落,我覺得卻是因為文官勢力過大而導致衰落,與皇權、丞相沒有很直接關係。

丞相是文官的代表,總攬朝政大權,作用為限制君主權力,好處是君主即使昏庸,有個能臣丞相也能維持朝政;不過,在唐宋及以前,可以看到設立丞相會容易出現三個壞影響,權臣、弄臣及黨爭。

洪武永樂卻都是喜歡大權在握,於是由廢除丞相,變成大學士議政,最明顯後來土木堡之變開始,大學士又兼六部而成為有權力的文官;首席的閣老也就是首輔,都已經差不多是換個名稱的丞相,除了嘉靖時的嚴嵩、萬曆的張居正是因為皇帝賦權,其他時間都不見權臣亂政(內監是同樣原因)。

明朝很少有出現文官弄臣,像正德的江彬、錢寧不是文官,王振、八虎、九千歲之類都是太監,皇帝寵不寵信武官太監,與丞相亦沒有必然關係,反而,丞相卻可能會是個弄臣,出名的例子就如宋朝的蔡京。

明朝自弘治起,文官勢力開始變得成熟,因為他們背後的地主、商人、大家族等支持,變得會抱團跟皇帝作對,打壓稅監,這情況在即使有丞相的情況,恐怕也不會太大改變,因為丞相首先是文官出身。

既然有不同背景的文官,也就有不同背景的集團,直接便造成明朝中後期黨爭,甚麼東林黨、楚黨,甚至遼東戰爭都變成黨爭工具,這情況不論有沒有丞相,在同樣的背景下,黨爭都會是必然出現,爭奪的對像也從丞相,變成了內閣而已。

明朝步向衰落有很多原因,諸如氣候轉變、衛所敗落、土地兼併、士伸自利、皇親過量等,再由這些問題演變出更嚴重的民變、兵變,結果內憂外患下才滅亡,這是明朝制度引起,並非單一有沒有丞相而導致。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50: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428000051KK001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