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生平事跡

2013-04-28 1:58 am
孫中山生平事跡???

回答 (3)

2013-04-28 2:02 am
✔ 最佳答案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孫中山認為袁世凱是元兇。孫中山反對法律程序解決,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開民國武力解決政治爭端先河[參 33]。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1913年8月2日由上海乘德國船舶潛逃至福州,之後轉往台灣的基隆,隨即再乘日本船舶信濃丸赴日本尋求援助。袁世凱則於是年10月15日以北京總檢查名義通緝孫中山及二次革命首要[參 34]。在日本內閣的默許下,孫中山經門司、神戶,最後從橫濱進入東京[註 4]。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參 33]。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黨員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陳炯明等俱未有加入。該年7月,孫中山派蔣介石(化名為田雄介)與丁景梁等人秘赴東北策動討袁軍事,並對蔣表示,「日本人如果不將東北和台灣交還我們,並保護朝鮮的獨立,我們國民革命運動是不能停止的,你要將這個意思告訴日本將領」。蔣介石後在東北時將孫的話表達予「一位日本聯隊長」:「聽了我的話大為不滿,面紅耳赤而去。第二天就請我離開東北。」[參 36]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12月12日,袁世凱在北京稱帝。1916年5月1日,孫中山回到中國,住於上海租界區。5月9日,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號召推翻袁世凱。
1917年7月張勛復辟,孫中山號召護法,時任廣東省長朱慶瀾邀孫赴粵,並派程璧光之獨立海軍載孫中山、唐紹儀、汪兆銘、伍廷芳等人和部分國會議員南下廣州。抵達廣州之時,段祺瑞「保護共和」已經成功驅逐張勳,但是拒絕恢復被張勳廢止的1913年選出之國會。孫中山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爲大元帥,誓師北伐[參 33]。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舊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
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參 37]。1920年8月,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11月28日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1921年4月2日,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改總裁制為總統制,4月7日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宣誓就職,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又稱作三次革命。
1922年5月,直奉戰爭直系獲勝,恢復約法和國會。在粵國會議員紛紛北上。陳炯明主張停戰,實行聯省自治,而孫主張繼續軍事北伐,最終產生激烈衝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2013-04-28 3:34 am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註 1]),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今廣東中山)人,是中國政治家、醫師、革命家、中華民族主義者。其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後轉化成為後世常用的「孫中山」慣稱。曾任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等職,亦為三民主義思想的創建者。

孫中山早年曾受中國傳統教育和西方近代教育,認識歐美世界較深,通曉粵語、官話、英文,日語曾在香港華人西醫學院學習,曾經上書李鴻章要求滿清政府改革,後因滿清政府積弱不振,於中日甲午戰爭時,在檀香山加入中國第一個由楊衢雲創辦的革命團體興中會,後在東京合併改組為中國同盟會,擔任總理。倫敦蒙難後引發政治風波,使其在中外享有知名度,被多數外國人視為中國的革命領袖。1911年的辛亥革命,孫中山革命爆發前曾在美國收到黃興的匯款電報,而辛亥革命主要是由中國同盟會中部機關部湖北負責人居正主導下,由受革命思想啟發的新軍團體「文學社」社長蔣翊武與同盟會會員組成的「共進會」孫葆仁發動起義[參 4][參 5],起義爆發後黃興由香港北上武漢相助指揮,而孫中山在起義爆發隔日於報上閱得辛亥革命之消息,並未立刻歸國而是繞遠路抵達歐洲,遊說英、美、法、德政府與四國銀行團,要求列強保持中立與終止對滿清的貸款,並且支持中國革命[參 6],雖未取得列強真正的支持,歸國後被多數革命者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領導人,因此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參 7]。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為建立中華民國的國民革命發起者和領導人,他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亦對中國影響深遠。他是華人社會乃至於散居於全世界的中國人民至為敬重和尊崇的偉大革命家,中華民國尊其為國父、中國國民黨尊其為總理,中國共產黨稱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參 8]。中國以外的人則經常尊稱孫中山為現代中國的國父。[
2013-04-28 3:14 am
中華民國的建立
中華民國的建立,為中國的封建專制王朝劃上了句號。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以黎元洪為首的軍政府旋即成立,起義的烈燄迅速蔓延整個中國。不出兩個月,全國二十四個省區絕大多數均已宣佈「獨立」,擺脫清廷的控制。12月2日,革命軍攻克南京。12月底,十七省代表齊集南京舉行會議,議決成立「中華民國」,並推選剛由國外歸來的革命領袖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正式宣佈中華民國成立,採用公曆紀年,以是年為民國元年。不久,又以黎元洪為南京臨時政府之副總統,通過孫中山提出的內閣人選,由各省選派參議員組成參議院作為立法機關。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正式宣佈退位。這樣,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終於宣告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清王朝之終結。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終於掙脫君主專制的枷鎖,開始它的新生。

洪憲帝制與護國運動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強迫國會選其為正式大總統,不久又進一步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以擴大總統的權力。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後來更製造輿論,鼓吹中國只適宜君主制度,又組織群眾請願,擁戴他為皇帝。公元1916年元旦,袁世凱正式稱帝,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以洪憲為年號。 袁世凱的稱帝,激起全國人民的義憤。孫中山再度號召各省討袁,雲南都督蔡鍔首先宣佈獨立,組織「護國軍」出師進討,各省也先後響應。袁氏的親信見勢頭不對,紛紛倒戈相向。袁世凱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便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被逼撤銷帝制,並於1916年6月鬱鬱而死。「護國之役」終於取得了勝利。袁世凱的洪憲帝制,從此被人譏為「八十三日皇帝夢」。
參考: 朔田流星


收錄日期: 2021-04-27 21:16: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427000051KK002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