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

2013-04-25 10:02 pm
為什麼有些國家要逼中國政府讓[人民幣]升值? 原因何在?

回答 (2)

2013-04-26 1:17 am
✔ 最佳答案
因為假如人民幣升值,中國生產所有出口物品變相漲價,從而顯得外國貨品較平宜,買家自然會選擇購買外國產品而放棄國產,此外,外國逼使人民幣升值的真正原因,旨在全面控制中國金融貨幣體系,旨在遏制中國快速持續穩定之經濟增長,旨在遏制人民幣成為區域性國際貨幣.
2013-04-29 10:42 pm
1 不利于外國遊客入境旅遊。外國遊客入境旅遊變得相對昂貴,這對國內的旅遊業不利。2 不利于商品出口。比如原本中國100元人民幣的商品,賣到美國去只要12美元多壹點點,現在同樣的壹件商品賣到美國去就要將近13美元。顯然人民幣的升值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很不利3 讓大陸失去對外資的吸引力,因爲生産成本提高了。比如同樣是付給中國工人工資,原來只要100美元的,現在就要108美元了。從曆史經驗看,壹個國家或地區的貨幣升值,該國或地區的股市都將上漲。人民幣升值將近7%,雖然上漲幅度不大,但它也預示著中國開啓了人民幣升值的“大門”,人民幣就此進入了升值通道。國外熱錢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必然吸引投機資金的快速流入,從而推動股票和房地産市場資産價格的快速上漲,日本、泰國和我國台灣地區都經曆了這樣的過程。 統計數據顯示:當年日元的每壹輪升值都對應著日本股市的持續上升期。整個上升過程,從1972年啓動到1989年最後結束,延續了整整17年,漲幅高達19倍。在1972年至1989年的18年間,日元有13年處于升值狀態,其中,升值幅度超過15%的年份有6年。而股市則有15年處于上升狀態,其中,升幅超過20%的年份有6年。升幅最大的年份是1972年,當時日元第壹次從1:360的固定彙率調至1:301,當年日經指數勁升了91.91%;其次則是1986年,即“廣場協議”達成後的第壹年,日經指數勁升了42.61%。因此,日元升值初期對股市的利好刺激作用最大,對指數推動力度最爲顯著。反觀當今的中國股市,從2007年農曆農曆新年開始,上證指數幾乎是“坐著火箭”壹路狂飙,雖然中間也經曆過壹些起伏,但是“瘋牛”的中國股市誰也阻擋不了。就像當初人民幣升值壹樣,上證指數的壹個個關口相繼輕松告破,壹路到達了4300這個曆史“制高點”。似乎中國沈寂多年的熊市壹下子就牛了起來,整個中國證券市場壹片繁榮之景象,無數的散戶們將他們本來存在銀行的錢取了出來,紛紛紮入股票大海中去。但是仔細想想,究竟誰才是中國股市真正的“莊家”?這裏主要討論國外的熱錢。人民幣升值,猶如壹塊剛新鮮出爐的大蛋糕,吸引著全世界的熱錢的胃口。人民幣升值了,就意味著人民幣更“值錢”了。表面上看中國占了便宜,但國外投機集團的熱錢可沒有那麽傻。它們在中國政府宣布人民幣升值之前就通過各種渠道,將大量的美元(據估計是幾千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豪賭人民幣的升值。而這些熱錢進入中國後就會進行投資,主要是股市和房地産,把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産帶的紅紅火火,使得無數中國資金跟進,造就了壹片繁榮的景象。然後人民幣就如其所願開始升值,國外的投機者們這下子可高興壞了。壹方面,他們在中國做的投資本身就得到了回報,就算人民幣的彙率沒有變動,按照正常的利潤率壹年20%,100億美元(按當時彙率是827億人民幣)這時候就是將近1000億人民幣了。人民幣升值到7.70,熱錢這時准備全身而退,按照這個彙率1000億人民幣就變成了130億美元。這壹進壹出,國外投機者們就白白賺走了30億美元!何況真正在中國的投機熱錢是幾千億美元!熱錢撤走了,留給中國的呢?巨額資金的流失必定導致人們對市場失去信心,然後就是崩潰,吃虧的還是中國老百姓。 人民幣升值影響最大的就是中國的出口貿易了。中國和美國的貿易摩擦,就是基于中國對美國巨額的貿易順差。人民幣壹升值,中國的貨幣優勢就蕩然無存。原本中國100元人民幣的商品,賣到美國去只要12美元多壹點點,現在同樣的壹件商品賣到美國去就要將近13美元。顯然人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很不利。人民幣的升值也使得中國失去了對外資在大陸投資建廠的吸引力,因爲生産成本提高了。同樣是付給中國工人工資,原來只要100美元的,現在就要108美元了。目前人民幣升值7%左右,美國希望人民幣升值10%~40%以解決中美貿易問題,而專家預期中國經濟所能承受的人民幣升值幅度是7%~10%,所以中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不大可能讓人民幣大幅升值。其實,中國表面上的數量巨大的出口額,外資和合資企業占了很大的壹部分。2006年中國六千多億出口額,大概有60%左右是外資企業的出口,真正國內企業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民辦企業總而言之中國人自己的企業不到50%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26: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425000051KK000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