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賢德大大何以解《六祖壇經》:「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

2013-04-19 6:34 pm
請問賢德大大何以解《六祖壇經》: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的涵義?與分享無上法喜呢?



圖片參考:http://ts3.mm.bing.net/th?id=H.4612516701800094&pid=15.1


個人修為的高下,存乎一心,若於外相取著分別,則與大道相去遠矣﹒《六祖壇經》云:「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放下迷執,方能認清真相,進而開顯本具的智慧德性﹒

圖片參考:http://f10.wretch.yimg.com/akpuser03/120/1329623285.jpg?amh2yO1DdxTFhbjdDmdlfH6QKg7gqToQuR7UbK4sWMreQ2OYiAcJa3R5kHIA7D0-

回答 (14)

2013-04-19 8:32 pm
✔ 最佳答案
.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本性自淨,若是外著了境界,心隨境轉,心為淨、穢塵境所染,就執到這種境界上,就思憶這種境界上,所以內心就亂了。
若是對境心如虛空,離一切相,能斷百思想,對塵境心不起,動靜無心,心念不起,能所俱泯,離一切相,心即不亂。
人心(眾生)的體性本來就是不垢不淨的真清淨;由於無明產生妄想(念)的緣故,蓋覆真如而妄生意識心(眾生),只要沒有妄想(去除無明),體性就自然清淨。
2014-07-04 10:24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3-04-20 10:02 pm
★後學靜心十二萬分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大駕光臨!蒞臨指導!蓬蓽生輝!


★後學靜心十二萬分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

撥冗參與此題請問賢德大大何以解《六祖壇經》: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的涵義?

提供寶貴精湛無比的高見恩賜法語和分享無上法喜﹒


★後學靜心頂禮致敬!感恩!再感恩! ~

感謝清淨的空性^_^賢德先進前輩好友(如是!說得太好了!感謝善巧應化..^^)

感謝charlie賢德先進前輩好友(如是!說得太好了!感謝德化四方..^^)

2013-04-20 14:03:23 補充:
★後學靜心頂禮致敬!感恩!再感恩! ~

感謝道生賢德先進前輩好友(如是!說得太好了!感謝熱心分享..^^)

感謝唯真賢德先進前輩好友(如是!說得太好了!感謝直心處眾..^^)

感謝羅時強賢德先進前輩好友(如是!說得太好了!感謝法語普施..^^)


★後學靜心頂禮致敬!感恩!再感恩!~

★後學靜心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 法佈施福德無量!~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2013-04-20 8:40 pm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的涵義?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見諸相非相=內心則不迷不亂---
2013-04-20 8:35 am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本來無一物,取相即顛倒。

心住於顛倒之中即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生」非生滅之生,而是顯之意。

心上有相即是想,想就落入思維意識裏頭,無法成智。



南無阿彌陀佛
2013-04-20 7:11 am
莫因他人言小善而不為.莫因他人言父母窮而不事孝.莫因他人言衣履闌珊.真的是衣不蔽體嗎?不要一昧的注重外在.而忘了真正的自我.
平時言行舉止要遵循醇厚的風俗與倫理.請參考看看.
參考: 自己
2013-04-19 11:11 pm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
靜中觀物動, 處鬧中取靜, 閑處看人忙, 遇忙處偷閑, 人惟虚靈不昧, 才不為形
所役,
2013-04-19 10:07 pm
回復:tao ( 實習生 5 級 )
若在意『相』的善惡,就喜愛區分美醜這檔事情,自然形成很難取捨的紛亂抉擇。
若不在意『相』的影響力,有關美醜的事情根本不會去煩惱考慮,所以自然心情非常平靜。
~~~~~~~~~~~~~~~~~~
自然應化 不以識智
該然敬之 不以執癡

真是修為 相不有
名果不論 應不愁
2013-04-19 9:58 pm
雖說...[外若著相]....實則是...[心]黏著了!....無關外緣!

因為心黏著了....所以心亂!

反之亦然.
2013-04-19 9:13 pm
心無攀緣,心無一物---念來念去,不修不整亦不散亂

祝大家清淨光明
2013-04-19 9:08 pm
學般若法之人

內...已知六根無性

外...已知萬法無性

已知 我\法無性 就是佛性自顯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26: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419000016KK009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