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方廣佛華嚴經海印道場十重行願常徧禮懺儀卷第十四》
「彼之魔難多發生。乃至墮【金剛地獄】。」
………………………………………………………………………………………
這一類懺儀屬於傳世典籍,大多出自後人的撰述,. 其中不乏長篇巨製,而且摻雜了義理的解說。出自後人的撰述,. 其中不乏長篇巨製,而且摻雜了義理的解說 ,非 佛陀傳法時所所說。
http://mcu.edu.tw/~cwang/2/2-1-3.pdf
其實,在印度的原始佛教中並沒有所謂的禮懺儀式,只有採
行簡單的布薩以維持僧團的清淨;直到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才
開始有了禮拜佛像、舍利、寶塔,藉以表達對釋迦牟尼佛的崇敬
與追思。至於中土佛教懺儀的肇興,據梁.慧皎(497-554)《高
僧傳》的記載:
(道安)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香定
座上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
薩差使悔過等法。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7
因此一般認為中國佛教禮懺軌儀的制定與倡導,是從【東晉.道安】
(314-385)開始的。同書又說:「于時魏境雖有佛法,而道風訛
替。……設復齋懺,事法祠祀。」8而在宋.贊寧《大宋僧史略》
(999)中亦載此事,其「受齋懺法」條云:
自佛法東傳,事多草昧。故《高僧傳》曰:「設復齋懺,
同於祠祀。魏晉之世,僧皆布草而食,起坐威儀、唱導開
化,略無規矩。至東晉有偽秦國道安法師,慧解生知,始
尋究經律,作赴請僧跋、讚禮念佛等儀式。凡有三例,一
曰行香定座是也。……」9
可見初期的中國佛教並沒有固定的禮懺儀式,如果設立齋懺法事
7 《大正藏》50,頁353b。
8 《大正藏》50,頁324c-325a。
9 《大正藏》54,頁238c。《佛祖統紀》則別稱為「講懺儀」,《大正藏》49,頁
319a
中國佛教懺法,起於晉代,漸於南北朝。隨著大乘佛教的發
展,產生了十方三世佛的思想,並且認為受持、讀誦、禮拜佛名
者,可以「使其功德,福流十方,普遂蒙恩,離於罪蓋」10、「是
人現世安隱,遠離諸難,及消滅諸罪」11,因此自魏晉以來,諸
多佛名經典的盛行與流傳,為禮懺文獻的發展奠立了良好的基
礎。12其它諸如《涅槃經》、《般若經》、《法華經》、《金光明經》、
《圓覺經》……等大乘經典的流行,從蕭梁以來,也衍生出許多
相關的禮懺儀式與禮懺文獻。不過從早期保存的禮懺文獻來看,
多半是一些個人修行時唸誦的短文,以及在法會中單一項目的懺
悔文、發願文。在《廣弘明集》、《全梁文》和《全陳文》等書中
所收錄的初期禮懺文獻大多屬於這一類13。
到了隋唐五代,佛教更為興盛,許多大乘的宗派都獲得了長
足的發展。在這個時期佛教懺儀的發展有幾個特點:
(一)佛教懺儀的種類名目日益繁多,所保存的禮懺文獻也
10 見《賢劫經》卷八之題記,《大正藏》14,頁65c。
11 見《佛說佛名經》,《大正藏》14,頁114a、185a。
12 參見拙著〈佛名經典與佛教禮懺的關係〉,《法鼓佛學學報》第1 期,2007.12,
頁35-69。
13 例如《廣弘明集》中收錄了梁簡文帝〈六根懺文〉、〈悔高慢文〉,沈約〈懺悔
文〉,陳.江總〈群臣請隋陳武帝懺文〉,梁高祖〈摩訶波若懺文〉,梁武帝〈波
若懺文〉,陳宣帝〈勝天王般若懺文〉,陳文帝〈妙法蓮華經懺文〉、〈金光明懺
文〉、〈大通方廣懺文〉、〈虛空菩薩懺文〉、〈方等陀羅尼齋懺文〉,〈藥師齋懺文〉,
〈娑羅齋懺文〉,〈無礙會捨身懺文〉等,《大正藏》52,頁330c-335a。另可參
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12),《全梁文》見
頁2986-2987、3032、3136,《全陳文》見頁3411-3413、3419。
原始佛教從未有【金剛地獄】之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海印道場十重行願常徧禮懺儀】乃後人所造,至此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