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1206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其規劃設計集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發展之大成,堪稱建築技術與藝術的典範。
故宮的規劃設計突出體現帝王至尊地位,其平面布局和建築形制表現了古代宗法禮制和象徵王權的作用。
故宮四圍建有高10米的城牆,牆體採用精緻的工藝做法,表面平整光滑而不易攀登,四面各備一門,城樓高聳,壁壘森嚴。牆垣四隅還建有風姿綽約的角樓,城牆外環以寬52米的護城河,可謂有金城湯池之固。故宮內的建築,按前朝後寢的古制,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其主要宮殿自南而北依次坐落在中軸線上,這條軸線與北京城的中軸線相重合,使宮殿與城市有機的結合起來。就單體建築而言,外朝建築在造型和裝飾上較為端莊,內廷建築則趨於華美。主要建築均有高大的台基,圍以精雕細琢的石欄。柱木門窗髹紅,梁枋斗拱飾以彩繪,屋頂覆以琉璃瓦,呈現出輝煌的景象。其室內裝飾也竭盡工巧之能事。
故宮內還有完備的取暖、排水等輔助設施,以及相應的防火設備,足見古代匠心之妙。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1206/html/b02/images/1206b02_13.jpg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1206/html/b02/images/1206b02_23.jpg
順治元年(1644年)9月,清順治帝抵北京,宣布即皇帝位。從此,紫禁城成為清代皇帝居住、理政的場所。
清統治者入主中原,百廢待興,初無足夠財力在紫禁城內大興土木,只是對原有宮殿擇其重要者進行了恢復性重建、有限的改建和更名。順治二年(1645年),重建了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並將三殿的名稱分別更改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人為避康熙玄燁名諱,又改玄武門為神武門。各門的匾額,以滿文、漢文書寫。
清室對宮內的部分建築,據滿族風俗進行了改建。順治十三年(1656年),仿盛京清寧宮,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窗戶改為外糊窗紙的吊窗,西部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中部改為祭神和吃肉的地方,東部則成為皇帝、皇后成婚的洞房。
在清朝國力相對強盛的乾隆朝,紫禁城內開始大興土木,新建築和宮殿群相繼落成。乾隆三十九年(1734年)建了文淵閣,其後建了箭亭。從乾隆三十六年(1731年)開始,乾隆帝為歸政後頤養天年,用了5年時間,在外東路興建了太上皇宮殿和乾隆花園(即寧壽宮花園)。此外,乾隆朝還在宮內建立起許多佛堂。其中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雨花閣,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
故宮是一個特殊的文化載體,以建築作為符號,傳達出豐富的文化信息。儒家所推崇的古代禮制,是故宮建築著重表現的主題。故宮前以太廟、社稷壇左右分峙,故宮內以外朝、內廷前後分區,附會禮制所謂「左祖右社」、「前朝後寢」。故宮前區的建築布局,也是「玉門王朝」制度的反映。故宮內的建築尊卑高下,等級明顯有別,也是禮制的具體體現。
陰陽五行學說是故宮建築所反映的居住哲學。以陰陽定前後、分東西、立文武,以五行對五方、配五色。陰陽互補、五行生剋的思想在故宮建築上也有體現。
古代天文學家認為紫微星垣位於中天,是天帝的居所,故將天帝所居的天宮稱為紫宮。皇帝貴為天子,也將皇宮喻為紫宮,以期江山永固、四方歸順、八面來朝。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它的建築風格不但是漢文化的傳承,也有滿族文化的融入。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皇宮之清寧宮形制改建坤寧宮。於前檐東次間闢門,室內三面環炕,窗紙外糊。這種異於漢族傳統居住形式的做法,源於生活於東北高寒地區滿族民間「口袋殿」、「萬字炕」、「窗戶紙糊在外」的居住習俗,同時也與滿族薩滿教祭神需要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