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點!!!!諸葛亮的資料及事跡 急..!!!

2013-04-04 11:26 pm
我要諸葛亮的資料及事跡,一分鐘短講,不要太長!!!
再加原因二至三個.

我會把最好的解答者送分!!!!

回答 (9)

2013-04-05 6:09 am
✔ 最佳答案
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係。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託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係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讚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2013-04-04 22:09:57 補充: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

2013-04-04 22:10:04 補充:
在西線。諸葛亮鑑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2013-04-07 17:02:14 補充:
想成為諸葛亮的原因:
一.他的智慧十分高
二.他對國家有很大貢獻

2013-04-18 20:05:22 補充:
要補充的是
在三國史正史中
是諸葛亮看上劉備
主動去找劉備
諸葛亮不找曹操
主要原因是謀士太多
他也不找孫權
因為功臣受到尊重大
2013-12-19 9:40 am
一個人寂寞嗎?結婚久了缺乏情趣了嗎?
今晚來點不一樣的情趣生活吧!!
輕鬆玩情趣用品~主打~用的輕鬆~價格輕鬆
http://*****/a6iXN
2013-04-07 4:59 am
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陽都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諸葛亮在世時,擔任蜀漢丞相,辭世後追諡為忠武侯,因此亦受後世尊稱為諸葛武侯,早年則有號臥龍。諸葛亮父親早逝,諸葛亮便由叔父撫養。後來漢廷選任朱皓以代諸葛玄之職,幸好諸葛玄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便帶諸葛亮同往依附。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和弟弟在南陽晴耕雨讀。當時的人對他的自評多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相信他的才幹。
2013-04-05 9:54 pm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在世時,擔任蜀漢丞相,封武鄉侯,辭世後追諡為忠武侯,因此亦受後世尊稱為武侯、諸葛武侯;早年則有號臥龍、伏龍

生平





















[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坡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亮主動請纓出使向孫權求救[8]。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9]」,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10]」孫權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便抬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也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的說曹操必定可打敗。 裴松之認為在諸葛亮遊說孫權之前,魯肅已經替孫權做了政治方面的打算,為之曉以利害并力戰曹操,而後孫權已經接受了魯肅聯劉抗曹的政治方略,孫權聯劉抗曹的軍事選擇並非完全處於諸葛亮的外交才能,本謀為魯肅[11]。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回師北還。

[編輯]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駐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軍議校尉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蕩寇將軍關羽、討虜將軍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並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漢中之戰時,諸葛亮在成都替前線屢敗屢戰的劉備提供資援。220年,魏王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聞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蜀漢建立後,諸葛亮官拜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被部下暗殺,再領司隸校尉。



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詳見夷陵之戰‎),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認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使劉備東征,若有法正跟隨,戰局也不至如此頹喪[12]。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尚書令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13]」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14]」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視諸葛亮為父。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出師表

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16] 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打敗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以南中的豐富資源為國家提供軍用,國庫變得富饒,便開始訓練士兵,準備北伐。










身高八尺(漢制,約今1.85米),容貌甚為俊偉,當時的人都十分奇異。

諸葛亮之忠誠,備受後世推崇。在受到劉備託孤後,他一直對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公如家,於《出師表》中亦表明心跡,直至最後令到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諸葛亮在割據一方的政權中大權獨攬十餘年,但是既不斂財,也不謀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以興復漢室為任。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曾經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遭到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夠為漢室收復中原就不算有功。近現代對此有不同程度的質疑,比如,不扶劉禪是為專權於身;堅持北伐源於「野心」。[17][18]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3-04-05 6:55 am
一分鐘? 是簡介吧?

諸葛亮〈西元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山東省沂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發明家等,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忠臣的代表人物。

隆中對
當時,劉備屯兵於新野。 後來在拜訪司馬水鏡時聽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 識時務者為俊傑。 此間自有鳳雛、臥龍。」
劉備親自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這便是「三顧茅廬」。 劉備屏退左右,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諸葛亮遂向他說明三分天下的計策,分析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 又詳述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 加上只有爭此二州才能爭霸天下;更像劉備敘說攻打中原的戰略。
這篇論說便是後來著名的《隆中對》。
夠短嘛?
1.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代名詞。

2.決勝於千里之外! 當時除了司馬懿、龐統,也沒多少人能做到。

3.名滿天下:為文人謀士所欽佩! 忠心可鑑:寫出師表,感動天下英雄。
本人淺見,大概是這幾個原因ˇˇˇ
參考: 馬格努斯大大 又來了呵呵
2013-04-05 4:19 am
走馬荐諸葛

===========

劉備拜徐庶為軍師,曹仁領大軍進攻新野,徐庶輔佐劉備使得曹軍三戰皆北,敗回許昌。曹操用程昱計騙走鋒庶,徐庶臨行向劉備推荐諸葛亮。當劉備問“此人比先生

才德何如”時,徐庶以“駑馬并麟麟,寒鴉配鸞鳳”應答。其大意是:我与他相比,是小巫見大巫,相差何止十万八于里!全聯對仗工穩,“駑馬”“寒鴉”形名偏正詞組對,“麒麟”“鸞鳳”并列詞組對。
三顧茅廬

===========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爲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渡瀘水

===========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係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裡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裡,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裡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裏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迴圈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湧,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噹噹地渡了過去。





空城計

===========

諸葛亮駐守西城,驚聞街亭失守的消息,料想司馬懿定會乘勝來攻西城,諸葛亮內心焦急萬分,因爲精銳部隊已均被遣出,西城空虛、無兵可守,在危急之中,諸葛亮大膽定下空城之計,令老軍打掃街道,大開城門,而他帶著琴童自坐城頭,飲酒撫琴等待司馬懿的大軍到來。



司馬懿兵臨城下,見此情形,心生疑惑,他深知諸葛亮素來用兵謹慎,因此不敢貿然進城,竟令部隊倒退四十裏。



但當司馬懿得知西城是座空城時,又命衆將複奪西城,可是他萬沒想到諸葛亮已將趙雲調回,於是倉促驚退收兵。
2013-04-05 1:28 am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生於西元181年4月14日,卒于西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歲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181年)。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亮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十四歲時,因家鄉兵患頻繁其兄諸葛瑾逃往江東,他也同弟弟諸葛均跟著叔父離開家鄉,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後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建安二年(西元19 7年),玄病故。17歲的諸葛亮就在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壟畝,隱居下來。從此,耕作之余,他博覽群書,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靜觀時勢,深思治策。雖隱居,卻以博學多才,遠見卓識,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稱為「臥龍」。建安12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後,思賢若渴,經謀士徐庶推薦,冒嚴寒,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家。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政治舞臺。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長驅直入,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分析當時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並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于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之後,亮助劉備乘勝攻佔荊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章式三年(西元223年),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從此,「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了許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為消除同南中諸都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西元225年),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報,相安無事。建興五年多(西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後主准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後率大軍五決攻魏,二出祁山。最後一次斜谷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後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為表率」。《襄陽記》雲:「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于道陌上。」《浣水續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為諸葛公服,所居深遠者,後遂不除。」 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為「天下之奇才」。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實,在他會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他的後世家人,湖北、四川、河南、山東、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紀念館」,同時全國還建有「諸葛亮研究會」。
2013-04-05 12:02 am
有人說諸葛亮是在測試劉備求賢的決心,有人說諸葛亮在抬高自己的身價,其實現代人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衡量古人,而“三顧茅廬”中實際蘊含的道理卻離現代人越來越遠了。現簡述一二如下。在劉備第二次去臥龍莊求見諸葛亮不遇後,曾留下一封書信。在信中劉備表達了自己“久慕高名”,但“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的誠意。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後,劉備希望諸葛亮可以出山輔佐,“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並說自己要“齋戒薰沐”後再來拜訪,其思賢若渴的心情躍然紙上。身為皇叔能如此禮賢下士,可以說仁至義盡了。從世俗觀點看,諸葛亮應該受寵若驚,親自去新野詣見皇叔才是。諸葛亮在第一次上《出師表》時,對他當時的心態做出了解釋。他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其中有兩個字,在修煉大法後引起了我的注意。諸葛亮說的“苟全性命”其實並不簡簡單單地是保住自己的命,這裡的“性”和“命”是分開的,而且“性”在“命”的前面。其中“性”就是指“本性,心性”,涵蓋著他做人的原則,方式和氣節等等,那是比“命”更重要的。諸葛亮並非世俗中人,對於滾滾紅塵中的名利色欲都看得極淡。在答應劉備出山後,他囑付弟弟諸葛均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後來諸葛亮因劉備托孤而鞠躬盡瘁,病死在五丈原,臨終前他上表給後主劉禪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這就是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輔佐劉備並非為了功名利祿,為了人前顯貴,光宗耀祖,而是為了順應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這樣淡泊名利的人在古代道德比較高尚的時候比比皆是,象在劉備三顧茅廬前後遇到的水鏡先生,以及崔州平、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沒有一個願意跟劉備出去做官打天下。並非是因為他們才學不濟,而是因為他們更喜歡過恬淡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容易使人心如止水,進入修煉的狀態。這讓我想起李洪志先生在著作《洪吟》中的四句詩:“世間人都迷,執著名與利,古人誠而善,心靜福壽齊。”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許多人樂天知命,寵辱不驚。他們深深知道歷史自有它的安排和發展規律。崔州平在與劉備論及“治亂”的道理後,對劉備說“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水鏡先生在得知徐庶走馬薦諸葛後“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其實,他們都能知道漢家江山氣數已盡,無論誰都無力回天了。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預言,叫“馬前課”,描述了從三國以後一直到今天的歷史大事,其作者正是諸葛亮。所以說對於歷史的走向,諸葛亮實際上了如指掌,這也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在第一次與劉備縱論天下大計時,就準確地預言了三分天下的結局,並取出一幅地圖,告訴劉備日後將在西蜀建國,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也能說明他為什麼在《後出師表》中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他不便對後主明言,但完全清楚六出祁山實際上是“欲以隻手將天補”,結局也只能是“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現代人讀《三國》,只能嘆服諸葛亮的智慧和眼光。卻實在想不出來,這樣一個“躬耕隴畝”的村夫,相交的皆非達官顯貴,而當時的資訊又不發達,他如何能那麼詳細地知道天下十幾路諸侯的性格,勢力和相互關係,又怎麼能如此準確地預言三國鼎立的結局呢?其實,懂修煉的人都知道這種智慧其實遠遠超出了人的層次,達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不出戶,知天下”的境界。有許多事情的發生都帶有戲劇性,而且匪夷所思。

2013-04-04 16:02:40 補充:
這四句詩應該說是《三國演義》的點睛之筆。無論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他們手下的文臣武將表面上鬥智鬥勇,那只是為了符合人中的理而表現給人看的,其實是神安排下來的一種平衡,達到三國之間的軍事上鼎足而立而已。
2013-04-04 11:51 pm
諸葛亮學識的成長,主要是到襄陽以後。當時北方大亂,中原士人大量南遷,加之劉表重視學術,優禮碩彥,襄陽人才薈萃,官學和私學的規模都很大,文獻典籍也很豐富。諸葛亮開始在劉表設立的"學業堂"學習,叔父諸葛玄病逝後,他隱居於襄陽附近的隆中,一面躬耕於壟畝,一面到襄陽遊學。在此期間,他請教於著名的學者,結識了不少青年俊傑。讀書時,他不拘於一家之言,博採衆長,觀其大略。除研習儒家經典外,還讀了不少法家、兵家、縱橫家以及道家之書。在襄陽十二年的遊學經歷,爲諸葛亮建功立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24: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404000051KK002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