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親愛的版主您好! 寧靜為您解答如下:清代漢人吳沙,招募農民進入宜蘭平原開墾,後人又尊稱他為什麼???
史稱吳沙為「開蘭始祖」吳沙為福建漳浦人,生於雍正9年(1731),清乾隆38年(1773)來台,渡海來臺時已四十三歲,先居淡水再遷居雞籠,與蛤仔難的原住民從事番產交易,歷經多年,他將草藥、布匹、鹽、糖、刀等貨物賣給番社,又從番社換回如鳥獸、木材等山產,他的交易有信用,深得蛤仔難人的信任,又娶原住民婦,並獲得番目的頭銜及地位。後寄居三貂嶺附近。嘉慶元年(1796),吳沙與番割許天送、朱合、洪掌等人謀,苦無資金可募民壯,幸得柯有成、何繪、趙隆盛等資助,募集漳、泉、粵三籍人民千餘人,鄉勇二百餘人,善番者23人,於是年9月16日從雞籠出發,乘船一舉占據烏石港,登陸后在南邊築土圍,稱頭圍(即頭城)。後因「番社」反抗,退回三貂。
嘉慶2年(1797),蕃社發生流行病、海賊入侵,吳沙均大力幫助,後再度入墾,終於建立頭圍。同年,吳沙恐私墾獲罪,赴淡水廳請照,官方許給「吳春郁」義首戳,自此奠定了開蘭基礎。為了盡量避免再惹起和原住民的摩擦,於是,禁止漢人隊員私墾,而採取集體的土地開拓。吳沙將墾民組織成隊,十數人為一結、數十結為一圍等形式,形成嚴密而有系統的開墾群體。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墾地幾十里,接連開發了二圍、三圍。
嘉慶2年(1797)正式取得墾照後,開始以墾首的身分招佃繳租,並立鄉約、闢道路、設隘寮,沿山設隘11處(有嶺、大溪、梗鶭枋、白石、乾溪、四圍山腳、鎮平、小員山、大湖、泰安、錍埤頂溪洲等)以為防備「生番」,募丁防守之,自設隘寮後,「生番」斂跡,行旅無害,於此伐木築路,闢地日廣,進墾愈速,奠定了開拓宜蘭良基。
吳沙領導民眾拓至三圍後,於嘉慶3年(1798)病逝,葬於澳底海濱,史稱吳沙為「開蘭始祖」。 西元1858年頭圍縣丞王兆鴻為感念吳沙開蘭之功,特立「昭績碑」於烏石港前,以為紀念。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C06665461/o/201303301058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