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個人才能

2013-03-28 3:39 am
我淨系要關於王莽ge個人才能ge資料,急!!!!!!

回答 (3)

✔ 最佳答案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可以說是王莽一生的寫照。當他謙恭下人時,大家都讚美歌頌他,但一旦失敗後,沒有一個人不是把他罵得體無完膚。
  當新朝覆亡後,從班固開始,都認為王莽是個虛偽邪佞的人,王夫之更批評他為「國賊」!至於王莽所盡心盡力的制度改革,呂思勉論之「皆慕古而不切實際」!而王莽之敗,趙翼曰:「王莽之敗,實由於人心思漢;而人心之所以思漢,實由王莽之激而成之也。當其僭逆已成,卻不知撫御百姓,以為天下盡可欺而肆其毒痡,結怨中外,猶不以為憂。更銳意於稽古之事,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王莽真如此的「姦」、「偽」、「愚」嗎?
  白居易詩:「周公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如今,我們就以較客觀的看法重新來回顧一次王莽的一生吧!王莽所處的時代,正是儒學興盛之時:而王莽既是外戚又是能做到儒家對個人行為的要求;孝親敬長、友愛兄弟、勤學、儉樸、廉潔……等等。因此,在哀帝崩又無子的情況下,太皇太后便將位子「禪讓」給王莽。
  但,因為他的「代漢」,又成功的做好一個讀書人克己勤學、待人謙恭。有許多人便開始懷疑他的行為,是否真的「誠於中,形於外」。
  從現在的觀點看:一個人有心向善,總值得鼓勵,我們實在不該以「虛偽」諷刺他的行為。至於制度改革,王莽可以說是位社會主義家,制定了一些制度,為了就是能達到「均富」的目標;「王田」制度就是土地公有再分配給農民,「六筦」政策就是指國營事業。而他的奴婢政策更闡述了「人生而平等」的真義。但因為個人的泥古思想及歷史條件的限制,一切改革徹底失敗,而政權也隨之崩潰!
  王莽改革失敗,這是事實;王莽為一個崇高理想,不惜以身殉道,這也是事實!
參考: 天之心
2013-04-05 11:57 pm
王莽改制之背景:
政治方面:
西漢晚年,政權淪於外戚、宦官之手,政治腐敗,貪污聚斂,危機四伏。
王莽利用「五德終始」說以篡漢,符應天命。
經濟方面:
漢武帝以來,政費浩大,因而賦稅繁重,人民不勝負荷。
旱蝗為災,人民生活困苦。
社會方面:
兩漢時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失去耕地,貧富懸殊。
豪富囤積居奇,人民遭受剝削,不堪其苦,淪為奴婢者甚眾。王莽推行新政失敗之因:
泥古不化:王莽盲目好古,於改制斤斤計較於名目之復古,不切實際,故雖有理想,卻難獲實效。
推行過急:改革前未有周詳推行計劃,以致令紛繁,甚或前後矛盾,以致人民無所適從。
剛愎自用:王莽篡漢後,凡事獨斷獨行,不納異議,故臣下僅能依違敷衍,不敢明言新政之失,無法隨時修正。
幣制紊亂:多次改革幣制,貨幣種類繁雜,引致經濟淆亂,物貴錢賤,成為新政致命傷。
未能得人:王莽僅留意於法制之斟酌,未能整頓吏治,故貪官污吏借行新攻而舞弊營私,百姓深受其害。
王莽欲轉移國人反對新政之情緒,故對用兵,結果戰爭失敗,百姓離心。
7. 王莽晚年中國東部及中部發生嚴重荒旱,哀鴻遍野,民亂四起。

班固《漢書》:「亦天時非人力所致」 王莽既是一個不仁,又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他的崛起皆因適逢漢祚中衰,而王太后又老耄長壽,長期為王氏外戚護航,大力提攜王莽,所以王莽才能繼執王鳳、王音、王商、王根四父留下的權柄,這是天時而不是民心之歸向。

趙翼《廿二史劄充記》:「貪帝王之尊,無骨肉之愛,託大義滅親之說以立名也。」

錢穆《國史大綱》:「王莽受禪一面循漢儒政治理論之自然趨勢,一面自有其外戚之地位及個人之名譽為憑籍。王莽內有元后為其宗主,又乘四父歷世之權,其地位、聲望已尊,加以王莽又不失書生本色,治禮,務恭儉,迂執信古而負大志,恰合時代潮流。漢儒群主讓賢,而苦無一明白的選賢制度。王莽在政治上學術上均足膺此選格,遂為一時群情所歸向。 王莽的王田、廢奴,用意在解決當時社會兼併,消弭貧富不均,此為漢儒自賈誼、董仲舒以來之共同理想。其六莞、五均,有似武帝時之鹽鐵酒榷算緡均輸,實亦一種如近代所謂之國家社會主義,仍為裁兼併著想。王莽的貨幣改革,使民間經濟根本發生動搖,然究其用意,仍為求達裁抑兼併,平均財富之目標而起。王莽新政之所以失敗,約有數端: 1. 失之太驟,無次第推行之計劃 2. 奉行不得其人,無如近世之政治集團擁護推行其理想 3. 多迂執不通情實處,復古傾向太濃厚。莽之得國多本齊學,有涉荒誕者。莽之新政多本魯學,有太過迂闊者。 王莽之失敗後,變法禪賢的政治理論,從此消失,漸變為帝王萬世一統的思想。政治上只求保王室之安全,亦絕少注意到一般的平民生活。這不是王莽個人的失敗,而是中國史演進過程中的一個大失敗。」

翦伯贊《中國史綱---- 秦漢之部》批評王莽是一個善於製造假輿論,打擊真輿論,混淆黑白的人。他的復古是執行改良主義的一種手段。王莽對經濟制度的改革,主要在打擊商人地主之土地兼併,物價壟斷和高利盤剝,以期由此而緩和農民的叛亂,使土地所有者的政權轉危為安。王莽的王田政策乃為穩定社會秩序,使農著於土,人安其命,天下才能安寧。六筦政策由國家專賣,以打擊商人的專利,五均的平價辦法,則為打擊商人之囤積居奇,賒貸顯然亦可打擊商人地主的高利貸。貨幣改革則是想用一些龜具之屬去吸收商人地主的金錢。--- 王莽是中國史上最有魄力的一位政治家。

蘇榮《中國史析論》: 王莽尹制的主要精神及動機是復古,這也是他失敗之主要原因。故此不少論者都批評仔盲目復古。誠然王莽的崇古確有點過份,但若配合當時歷史環境考慮,盯發現仔的做法也是無可厚非。當時力倡法先王的儒家學說盛行,人們心目中皆不免有些復古意識,王莽身為儒者,他的托古改制,完全合符儒家理想,在儒家學說充斥的氣氛下也並非特別創新及驚人的舉動。後人評他盲目復古固有一定原因,可是卻忽略了歷史環境,對古人作出過於苛刻的批評。
2013-03-30 12:48 am
西漢末年,經濟惡劣,出現貧富懸殊問題;政治腐敗,以及禪讓風氣盛行等因素,促使王莽利用這些時機,加上個人的才能,刻意假造符瑞,達致篡漢自立。王莽稱帝後,鑒於前朝遺下種種的混亂,即行變法。

在政治方面,由於王莽受儒家崇古思想的影響,以周公旦為偶像,以「正名」為目的,《周禮》為變革藍本,恢復「唐虞三代」的模樣。所以,即位後,大事變更官名,恢復古代官制面貌,在中央官制方面,置大司馬司禮,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卿;改大司農為羲和(後又改為納言),太常為秩宗,太僕為太御等。在地方官制上,改郡太守為大尹,縣令為宰等,又置卒正、連率、大尹、州牧等官,邊郡則置「竟尉」,鄉之「三老」及亭長則沿漢制。

王莽又以《禮記.王制》及《周官》為據,改秩祿稱號,官位分為公、卿、大夫及士,官員世襲。他亦重劃政區,將武帝以來十三州的名號,改為十二州;又大肆更易地名及宮殿名稱,如長安改常安,長樂宮改常樂室;把漢代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部、郡、縣四級制;並分天下為九州,以京畿為中心,把四夷分為六服,回復昔日「萬國」的局面。

他亦據「尚書」及「詩經」,重行封建,圖籠絡人心,封兒子王臨為太子孺子嬰為安定公,封爵796人。並削四夷君長王號,如高句麗為下句麗。

在社會方面,王莽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土地及奴婢問題。在土地改革上,王莽鑒於豪強兼併土地,政府稅收減少,遂行「王田制」,限定一家男丁不足八人,佔田不得超過一井(即九百畝),過多的田須分給宗族鄉鄰;無田地者,由政府授田。禁止土地買賣,堵絕兼併,人民有田耕,政府便有稅收。

在奴婢改革上,鑒於富戶蓄奴,使政府損失大量人口和稅收,於是便頒行奴婢私屬制,不許買賣奴婢,但這政策並沒有取消奴婢階級。

經濟改革方面,著重於開發資源,增加生產,顧及到人民的生活。王莽在長安、洛陽、臨淄、邯鄲、宛及成都設五均官,其職責是平抑物價,在每季訂定貨物平均價格,貨物滯銷時,政府收購,相反則以平價出售;亦要徵利得稅、荒地稅及賒貸,合稱五均賒貸。他亦把鹽、鐵、酒、錢布銅冶、名山大澤、五均賒貸,收為國營。

其次,他也推行貨幣改革,廢除了流行的五銖錢,定金、銀、龜、貝、錢、布為貨幣,共計二十八品,嚴禁人民私自鑄錢。

以上各項制度均是始建國元年至二年陸續頒佈的,其施行的程度如何,不可確知。但王莽過於食古不化,尤在政治改革及貨幣改革方面皆過分泥古,不切實際,終導致新政失敗,政權僅十四年而亡。其政權迅即覆亡的原因如下:

王莽本身,希望恢復井田制,達致儒家的理想制度,進行社會改革,但這未曾真正推行,而且這也只適合地廣人稀的地方實施。在政治改革方面,如屢改官名,工作不變,根本全沒意義;至於重行封建,更是違反數百年來中央集權的趨勢,他這樣過度復古,終導致政治腐敗,秩序大亂,對臣民徒增滋擾,埋下亡國禍根。(你可以舉原因歸附中國的外族,其國王亦因不滿王莽行封建,削他們為侯而背叛新朝,由此証明盲目復古的害處。)

在刑法方面,他急於推行王田制及私屬制,對犯者處以嚴刑,使自諸侯卿大夫至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他的處罰方法,是把犯者沒為官奴,使人民不滿,與其解決奴婢問題的政策相矛盾,使政策出現混亂,政權難以穩定。

在經濟方面,王莽破壞了經濟,廢除五銖錢,復用古代貨幣,種類繁多,人民難以使用,經濟就發生混亂,通貨膨脹嚴重,終演成政治危機。另外,在新朝末年,王莽對人民聚歛極甚,他的租稅,名目太多,取之過急,人民驟然感到稅項沉重,激發暴亂,終招致亡國。

在社會方面,王莽所推行之王田政策,「五均六筦」,以及官員減薪等政策,都使富豪、人民以及官員均引起反感。王田政策,是對豪強不利的,激起他們大力反對,而地主是社會的重要階層,他們不支持政府,國家收入便難以穩定,政權也無法維持。政府把官俸減少,使官員生計困難,亦觸發官員對新政權的反感,至於五均六筦,王莽卻引用子伸、張長叔等豪強主張,使利民政策變為擾民,也引起人民反感。王莽這些種種政策,均使各階層的人民都感到不滿,使政權不穩,埋外亡國的禍根。

至於外交方面,王莽將漢代封賜的四夷君長,降號為侯,激使匈奴、高句麗等族長先後作叛,刺激漢使,王莽遣軍四出征伐,長期用兵,軍隊長駐邊地,管理不善,極度擾民,這樣使人民極為不滿,促使政權覆亡。

最後,在天鳳四年,蝗、旱之災頻仍,成為政權覆亡的導火線,由於朝廷對此災害不能善後,引致民變四起,促成新亡。

總括而言,王莽的新政權迅即覆亡,主要原因是由於他過分托古,所推行的政策大多不合時宜,以致行政效率下降,忽略實際,造成政治腐敗,經濟出現嚴重的貧富問題,引致新朝迅即覆亡。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23: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327000051KK003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