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親愛的版主您好! 寧靜為您解答如下:邵族著名的特色起源傳說
據邵族的口傳歷史,其祖先原本住在阿里山一帶,在很久以前因為追逐一隻白鹿而發現日月潭,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適合人居住的洞天福地,所以回去故居地,把所有族人都遷來日月潭定居。此外,邵族的口傳歷史中也有關於小矮人的故事,謂小矮人比邵族人更早住在日月潭,邵族人來日月潭定居時也曾和小矮人一起共居過,後來因為小矮人想挖穿日月潭與頭社盆地之間的鞍部低地,要把日月潭的水洩引到頭社盆地去形成另一個日月潭,邵族人擔心將因此失去日月潭的美好生存環境,無法接受這樣的做法,所以與小矮人們爆發了激烈的戰爭,小矮人不敵,遁入深山,不知去向。
地理分佈
邵族分布於臺灣中部的南投縣境內(東經120°55',北緯23°52'),環繞著日月潭居住。日月潭位於中部群山之間,湖面海拔高度約為740公尺,該潭在地形上為一個構造湖,粼粼波光的潭水分兩半,南半細長狹小,稱為月潭,北半圓大,稱為日潭,早年日月潭為臺灣八景之一,遊客如織,享譽盛名,一般人到日月潭,顯少不經過潭東南方的邵族聚落遊歷。
潭之周圍群山環繞,海拔多超出1,000公尺,例如東側有卜吉山、水社大山,北側有貓蘭山,西境有阿里眉山,潭南有沙巴蘭山、頭社山,山巒遼繞、景色天成。日月潭在未興建水力發電工程之前,面積較小,潭之間有一小島,名為Lalu島(昔日稱為珠仔山、珠嶼或光華島)。
祭典
年祭
農曆8月是邵人舉行年節的時刻,族人舉行年祭(Lus’an)的方式有兩種,一類是沒有主祭者—爐主(pariqaz)產生的年,於是從農曆7月最後一天的杵音儀式之後,為期三天舉行黻除祭、飲酒、走春…等之後,新年活動便告結束,另一類則是有主祭者爐主(pariqaz)產生的新年,此時年祭較為盛大,為期近二十餘天,所共構組成的儀式活動包括:杵音、黻除祭、鑿齒成年式、蓋祖靈屋、成年禮牽田、牽田、半祭、迎日月盾牌、遶境…等。 播種祭
農曆3月3日pakpari為正式的旱稻播種儀式,族人經由3月1日象徵性的試播後,此時pakpari為正式的播種祭儀。這一天除了將家中的祖靈籃(ulalaluan)拿出家中請先生媽(shinshii)進行祭祀之外,仍需祭拜一種稱furaz(月亮)的圓形糯米糕,一共兩塊,由圓形的竹篩所盛放在祭場,讓先生媽(shinshii)進行禱詞的誦唸,唸完禱詞後一個糯米糕敬獻給先生媽,另一個糯米糕就由族人帶回;除此之外,在農曆3月3日的祭典活動中,族人會在湖畔邊架設高聳的竹製鞦韆架,以象徵著風吹稻穗,稻穗飽實如鞦韆擺盪般高大茂盛。
文化
飲食
邵族的傳統作物為小米,小米也因此成為主食。而因為日月潭盛產魚蝦,魚獲也成為邵族人主要的食物。日月潭周邊的亦有廣闊的山林,狩獵成為重要生計,狩獵所得的肉類多半製成鹹肉。但是受到漢人影響,邵族人開始栽種稻米,稻米取代小米成為主食。 服飾
傳統邵族的衣料,有皮革、樹皮布、麻布及棉布等。皮革多用於男性的衣服,由男子自己揉製而成,女子則自織麻布。聞名一時的水沙連達戈紋布,即以樹皮合葛絲,染五色狗毛夾織成毯子。居住
邵族居住的日月潭周遭生長許多木材和竹類,因此他們建築房舍的材料也都運用大量的木材和竹類。房屋的形式多為以抽藤綁住竹子做的橫樑、橫桿,以菅莖編壁、茅草作屋頂,最後並抹壁。音樂
口簧琴
是邵族的傳統樂器之一,係以長約10~15公分、寬約2~3公分的細扁竹片削製而成,竹片中間鏤削數條簧片,縛繫輕薄的金屬片做為發聲器,兩端繫以苧麻捻成的索繩,演奏時以兩手分持口簧琴兩端的繫繩,將琴身的一端輕含於口中,以口腔做為共鳴器,以另一隻手扯動口簧琴另端的繫繩,使簧片發出樂音。 弓琴
是邵族的傳統樂器之一,係以長約50~60公分長的細長竹片削製而成,兩端繫以苧麻捻成的索線,將竹片彎曲縛綁成弓狀,演奏時將弓琴的一端輕含於口中,以口腔做為共鳴器,另一端置放於膝腿上,演奏者以身軀和手腕操控弓琴,利用弓部鬆緊不同的程度撥彈弓弦,使發出不同音階及節奏、響度的樂音。杵音
是邵族最膾炙人口的音樂表演,遊客到日月潭旅遊莫不以觀賞邵族的杵音為一大樂事。邵族的杵音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傳統祭儀有關的儀式性杵音,通常稱之為「舂石音」,
觀光
日月潭邊有兩大商業活動區域,一為在潭北邊水社一帶,為旅館及特產行業的集中地,當地也是目前臺汽客運的匯集地,另一為在日月潭南岸的邵族居住地—德化社,這個村落幾乎在現今所介紹的觀光文宣冊子上被提及。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C06665461/o/2013031922332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