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邵族著名的特色(贈十點)

2013-03-20 3:58 am
有沒有邵族著名的特色

例:泰雅族的特色是紋面

那請問邵族的特色是什麼???

請各位大大幫個忙!!!

拜託~拜託~

贈十點喲@^^

回答 (4)

2013-03-20 6:34 am
✔ 最佳答案
親愛的版主您好! 寧靜為您解答如下:邵族著名的特色起源傳說
據邵族的口傳歷史,其祖先原本住在阿里山一帶,在很久以前因為追逐一隻白鹿而發現日月潭,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適合人居住的洞天福地,所以回去故居地,把所有族人都遷來日月潭定居。此外,邵族的口傳歷史中也有關於小矮人的故事,謂小矮人比邵族人更早住在日月潭,邵族人來日月潭定居時也曾和小矮人一起共居過,後來因為小矮人想挖穿日月潭與頭社盆地之間的鞍部低地,要把日月潭的水洩引到頭社盆地去形成另一個日月潭,邵族人擔心將因此失去日月潭的美好生存環境,無法接受這樣的做法,所以與小矮人們爆發了激烈的戰爭,小矮人不敵,遁入深山,不知去向。
地理分佈
邵族分布於臺灣中部的南投縣境內(東經120°55',北緯23°52'),環繞著日月潭居住。日月潭位於中部群山之間,湖面海拔高度約為740公尺,該潭在地形上為一個構造湖,粼粼波光的潭水分兩半,南半細長狹小,稱為月潭,北半圓大,稱為日潭,早年日月潭為臺灣八景之一,遊客如織,享譽盛名,一般人到日月潭,顯少不經過潭東南方的邵族聚落遊歷。
潭之周圍群山環繞,海拔多超出1,000公尺,例如東側有卜吉山、水社大山,北側有貓蘭山,西境有阿里眉山,潭南有沙巴蘭山、頭社山,山巒遼繞、景色天成。日月潭在未興建水力發電工程之前,面積較小,潭之間有一小島,名為Lalu島(昔日稱為珠仔山、珠嶼或光華島)。
祭典
年祭
農曆8月是邵人舉行年節的時刻,族人舉行年祭(Lus’an)的方式有兩種,一類是沒有主祭者—爐主(pariqaz)產生的年,於是從農曆7月最後一天的杵音儀式之後,為期三天舉行黻除祭、飲酒、走春…等之後,新年活動便告結束,另一類則是有主祭者爐主(pariqaz)產生的新年,此時年祭較為盛大,為期近二十餘天,所共構組成的儀式活動包括:杵音、黻除祭、鑿齒成年式、蓋祖靈屋、成年禮牽田、牽田、半祭、迎日月盾牌、遶境…等。 播種祭
農曆3月3日pakpari為正式的旱稻播種儀式,族人經由3月1日象徵性的試播後,此時pakpari為正式的播種祭儀。這一天除了將家中的祖靈籃(ulalaluan)拿出家中請先生媽(shinshii)進行祭祀之外,仍需祭拜一種稱furaz(月亮)的圓形糯米糕,一共兩塊,由圓形的竹篩所盛放在祭場,讓先生媽(shinshii)進行禱詞的誦唸,唸完禱詞後一個糯米糕敬獻給先生媽,另一個糯米糕就由族人帶回;除此之外,在農曆3月3日的祭典活動中,族人會在湖畔邊架設高聳的竹製鞦韆架,以象徵著風吹稻穗,稻穗飽實如鞦韆擺盪般高大茂盛。
文化
飲食
邵族的傳統作物為小米,小米也因此成為主食。而因為日月潭盛產魚蝦,魚獲也成為邵族人主要的食物。日月潭周邊的亦有廣闊的山林,狩獵成為重要生計,狩獵所得的肉類多半製成鹹肉。但是受到漢人影響,邵族人開始栽種稻米,稻米取代小米成為主食。 服飾
傳統邵族的衣料,有皮革、樹皮布、麻布及棉布等。皮革多用於男性的衣服,由男子自己揉製而成,女子則自織麻布。聞名一時的水沙連達戈紋布,即以樹皮合葛絲,染五色狗毛夾織成毯子。居住
邵族居住的日月潭周遭生長許多木材和竹類,因此他們建築房舍的材料也都運用大量的木材和竹類。房屋的形式多為以抽藤綁住竹子做的橫樑、橫桿,以菅莖編壁、茅草作屋頂,最後並抹壁。音樂
口簧琴
是邵族的傳統樂器之一,係以長約10~15公分、寬約2~3公分的細扁竹片削製而成,竹片中間鏤削數條簧片,縛繫輕薄的金屬片做為發聲器,兩端繫以苧麻捻成的索繩,演奏時以兩手分持口簧琴兩端的繫繩,將琴身的一端輕含於口中,以口腔做為共鳴器,以另一隻手扯動口簧琴另端的繫繩,使簧片發出樂音。 弓琴
是邵族的傳統樂器之一,係以長約50~60公分長的細長竹片削製而成,兩端繫以苧麻捻成的索線,將竹片彎曲縛綁成弓狀,演奏時將弓琴的一端輕含於口中,以口腔做為共鳴器,另一端置放於膝腿上,演奏者以身軀和手腕操控弓琴,利用弓部鬆緊不同的程度撥彈弓弦,使發出不同音階及節奏、響度的樂音。杵音
是邵族最膾炙人口的音樂表演,遊客到日月潭旅遊莫不以觀賞邵族的杵音為一大樂事。邵族的杵音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傳統祭儀有關的儀式性杵音,通常稱之為「舂石音」,
觀光
日月潭邊有兩大商業活動區域,一為在潭北邊水社一帶,為旅館及特產行業的集中地,當地也是目前臺汽客運的匯集地,另一為在日月潭南岸的邵族居住地—德化社,這個村落幾乎在現今所介紹的觀光文宣冊子上被提及。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C06665461/o/20130319223325.jpg
2013-03-20 9:32 pm
邵族的群族特色
祖靈信仰
圖片參考:http://www.puli.com.tw/shou/images/le8.gif
邵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靈信仰,亦即最高祖靈pacalar和氏族祖靈,祖靈能庇祐族眾,讓族人平安健康,並且賜福給族人,使其代代繁衍並生生不息;當族眾從事農作時,祖靈能使農作豐收,當族人從事狩獵或漁撈時,祖靈能夠讓族人得以豐獵,所以族人遇有困難時,便向祖靈祈求。遇有祭儀時,即恭請祖靈駕臨祭場,接受族眾的奉獻與祈福。最高祖靈pacalar居住在Lalu(光華島) 的大茄苳樹上,是最具權威的神,其能驅除惡靈,,是女祭司shinshi求巫的祖師。而氏族祖靈則為各氏族的始祖,maSqaSqa是袁姓氏族的始祖,malhipulu是高姓氏族的始祖,fuliti是陳姓氏族的始祖,而amulis則是毛姓和石姓的共同始祖。
公媽籃

邵族的每戶人家,都有一只祖靈籃ulalaluwan,一般通稱為公媽籃,內盛祖先遺留下來的衣飾,以代表祖靈之存在(夫妻擔任過豐年祭爐主後,妻子之服飾亦被供奉在公媽籃內)。分家之時,公媽籃中之服飾成為分割的最重要對象。拜公媽籃是邵族主要的宗教及巫術的呈現對象及方式。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儀,諸如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都以公媽籃為供奉的對象,族人備酒、飯、糕等為獻品,用以祈告祖靈。這種敬祀祖靈的「公媽籃」崇拜方式,不見於台灣其他原住民族群,這也是邵族得以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獨立一族的最主要特徵。


女祭司(先生媽)
圖片參考:http://www.puli.com.tw/shou/images/mom.gif
「先生媽」是邵族主要文化傳承者之一,其職能是服侍最高祖靈pacalar和氏族祖靈apa,並為族人告解、除穢,獲取平安,可以說「先生媽」是邵族宗教生活的支柱,也是精神生活的告慰者,邵族為了適應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發展了獨特的祖靈觀,藉由最高祖靈 pacalar的主宰,以及氏族祖靈 apa的崇拜而使族人得以豐衣足食,而享有平安健康的生活,為了達此生活以及精神上的標干,邵族發展了「先生媽」的角色與職能,並藉此來崇敬祖靈,獲得富裕的生活內涵。對「公媽籃」祖靈信仰的堅持,以及「先生媽」的養成與承傳,使邵族在歷史遽變的洪流裡,能夠把豐美的文化承繼下來,即使在今天的日月村,各種外來文化的衝擊仍在持續中,而未來邵族的傳統特色是否能再發揚光大,亦或有所調應,「先生媽」的傳承與職能,應是一個指標。

歲時祭儀

早期邵族的重要祭儀有農耕祭儀和漁獵祭。農耕祭儀包括有播種祭mulalu pisazaj、播種後祭mulalu patpari、移植祭、除草祭maqes nila pazaj、收割祭mulalu C putawn pazaj、豐年祭mulalu malhaqitan (lusan)、收藏嚐新祭picaning sapa等,漁撈祭則有狩獵祭matancun和拜鰻祭mulalu tuza。由於邵族社會面對了台灣各種政經形勢的改變,邵族的族前往先人舊部落遺址去祭拜祖靈,藉以感念祖先蓽路藍縷,開啟山林,建立家園的偉業。而其他的重要祭儀,皆屬部落內的公共事務,亦即在祭場裡舉行,並由「先生媽」主持祭祀的工作,這幾人現在幾乎不再從事狩獵和農作,但是日月潭的邵族,仍然堅持傳統,服膺祖先遺訓,保留了播種祭、除草祭、氏族祖靈祭、狩獵祭、拜鰻祭、和豐年祭等重要祭儀,氏族祖靈祭是邵族的頭人後裔,個重要的歲時祭儀,與早期邵族農耕、狩獵、漁撈的生產有關,也就是說,播種祭、除草祭、豐年祭,皆屬於農業生產不可少的祭儀,而拜鰻祭與漁撈生產有關,狩獵祭則與早期的狩獵生產孕育而來。

湖上杵聲
圖片參考:http://www.puli.com.tw/shou/images/stone.jpg
「舂石音」是最具特色的文化風采,更是豐年祭儀中最重要的一部份,當族人在頭人家舂起石音時,正是邵族豐年祭的前奏。
「舂石音」的由來係邵族人以前住在Tarinkwan舊社時,水稻種植於Lalu的週邊,族人將稻穀從Lalu運回Tarinkwan,將稻穀曝曬,然後去殼,邵族人去稻殼的方法是由婦女用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因各家各戶同時槌打去殼,造成部落叮叮咚咚的聲響,後來族人覺得合乎音感,且相當悅耳,就發展而成了「舂石音」。
舂石音的杵是由長短粗細輕重各式所組合而成,長度約160至240公分,舂石音時每人每執一杵,繞著杵石成一圈,各人按照負責的節拍舂擊杵石,隨即發出音階不同的聲響,由於杵的材質有所不同,又有粗細長短,堅疏輕重之分,因此敲擊在杵石時所發生的聲響也會有不同的音階,而組合成多種不同節奏的杵音,旁邊則有數名族人,各人手持著長短不一的竹筒擊地附合,讓應合的聲響更為美妙,叮噹咚康的杵音,再加上共鳴應合的竹筒聲,就形成了邵族人家迎接新年到來的喜悅前奏。
2013-03-20 4:59 am
http://www.tacp.gov.tw/home02_3.aspx?ID=$3091&IDK=2&EXEC=L

(一) 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
邵族的居住地世居於日月潭畔,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等。
(二) 與觀光業息息相關
由於水力的開發迫使邵族遷徙及放棄耕地,加上日月潭是光勝地,造成邵族在生產方式上從傳統轉而仰賴觀光業。
(三)著名的「湖上杵歌」
「杵歌」包含「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節奏強烈,廣受喜愛。
(四) 特殊的交通工具─獨木舟
獨木舟是少邵族特殊的交通工具,是將整支樹幹挖空製成的,無論在潭中載人、捕魚、運貨都非常方便。
(五) 祖靈的住所─祖靈籃
邵族人將祖靈信仰實體化,創造出「公媽籃」,也稱之為「祖靈籃」。籃中盛放的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衣服、飾品、珠寶,年代越久遠則放在越上層,藉以代表祖靈的住所。邵族的每一戶都會有一只「祖靈籃」,通常擺置在神桌上或離地約兩公尺的壁上。



一、組成特色
頭目制度是邵族社會典型的一種制度,其職位由長子世襲。邵族因以往並不聚居於一地,因此各自的領域各有其頭目。對以氏族為社會單位的邵族來說,實際上,「頭目」等於是氏族之族長,負責決定部落的重要祭儀事項與社務的仲裁。
二、財產繼承
邵族為父系社會,故財產均由男系承繼,但長男並無特殊待遇,女子則僅於出嫁時可接受父母贈予的嫁妝。父權的承襲則以長子優先。
三、婚姻
以嫁娶婚為主。以父系繼嗣為原則,婚後多半行隨夫居。邵族嚴守氏族外婚制,只是在與母同氏族的禁婚規定並不如布農、鄒二族嚴格,近來有不少與母氏所屬之氏族成員結婚的例子。






逐鹿傳說
大約四百年前,邵族人原住在阿里山,有一天,邵族的祖先「排大木」(Paidabo)率領土狗和十幾個族人出門打獵。
這次的出獵沒捕到什麼獵物,族人正憂愁著該怎麼回去見家人時,突然發現了一隻肥碩的大白鹿在林中奔竄,於是下定決心要抓回這隻肥美的白鹿。於是朝著深山林叢追去,但是怎麼追就是追不到。
正當大家追得筋疲力竭時,突然發現已不知不覺追到了一片湖光山色的美麗地方(就是今天的日月潭),而白鹿見到已經無路可逃,於是衝入了潭中。白鹿的血和內臟引來數不清的魚類爭食,隨行的族人抓起這些沒看過的魚謹慎的試吃一下,發現這些魚實在肥碩鮮美而且無毒,取之不盡、用之不絕。於是大家高興的將族人接來這裡居住。



(一) 播種祭 (Mulalu pisaza)
播種祭通常自農曆三月一日開始,為期四天。在第一天的清早,各戶的戶長都會帶領一名孩童上山做象徵性的播種,而上山的大人和孩童這一天都不能吃鹽,否則將會使植物枯死。而播種祭的前三天,全家的食物都不能加鹽,言行也必須謹慎。
(二) 狩獵祭 (Matancun)
固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舉行。今日的狩獵祭已不上山打獵。
(三) 豐年祭 (Mulalu malhaqitan)
在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始,持續十八天至二十一天,是邵族最重要的祭儀。
豐年祭主要含括「選出爐主」、「舂石音」、「擦平安」、「除祟祝禱」、「鑽木取火」、「拜年飲公酒」、「拜酒糟」、「摃角齒」、「蓋祖靈屋」、「牽田」、「甜酒祭」、「祖靈出巡」、「燒祖靈屋」……等等儀式
2013-03-20 4:05 am
你好,希望以下對你有幫助我想知道邵族的介紹與文化特色

景點


邵族分布在日月潭周圍地區,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遭風光明媚且資源肥美,是個可讓子孫世代生存的地方,於是舉族搬遷於此。

日月潭位在台灣島的中央,被水社大山、卜吉山、益積山、潭頭山、松柏崙山、貓蘭山……所圍繞,隸屬於南投縣魚池鄉,鄉內山岳甚多,並散布著大大小小十多個湖泊,構成台灣少見的鏡湖景觀。日月潭區含括水社、日月兩村;邵族人口最集中於日月村。另外,頭社系統的邵族則位於南投縣水里鄉坎頂村的大平林。


文化特色

(一) 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

邵族的居住地雖然不靠海,但因為世居於日月潭畔,所以發展出海陸兼具的產業文化,而漁產也是邵族人重要的食材來源。邵族的生產方式主要為捕魚、打獵和山田燒墾,漁業在邵族的重要性僅次於農墾業,其漁獵的方法相當多,如「浮嶼誘魚法」、「魚筌誘魚法」、「毒魚」、「網魚」、「罩魚」……等,都足以顯示邵族漁業的發達。

(二) 與觀光業息息相關

由於水力的開發迫使邵族遷徙及放棄耕地,再加上交通進步後,促使日月潭成為國際聞名的觀光勝地……等原因,造成邵族在生產方式上不得不從傳統轉而仰賴觀光業。雖然日月潭大部分的觀光業仍被漢人所掌握,多數邵族人僅以幫傭和打零工為主,但無論如何,由於日月潭和邵族的緊密關係,邵族文化早已因商業化和觀光化的包裝,成為邵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了。

(三) 邵族盛名的「湖上杵歌」

邵族最為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杵歌」了,而如今也發展成專業的表演歌舞藝術,並列入日月潭的八景之一、世界的38首著名民歌之中。「杵歌」包含「杵聲(杵音)」和「歌舞」兩部分;以杵擊石,發出叮叮咚咚聲即是「杵音」,再加上敲擊動作與樸素的歌聲,就形成「杵歌」了。「杵歌」多由邵族婦女所演奏,由於節奏強烈,因此為多數人所喜愛。

(四) 特殊的交通工具 --- 獨木舟

獨木舟是少邵族特殊的交通工具,是將整支樹幹挖空製成的,邵族人稱為Ruiza,據說是邵族祖先受潭中的猴子所啟發。獨木舟對邵族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潭中載人、捕魚、運貨都非常方便、適宜。

(五) 祖靈的住所 --- 祖靈籃

祖靈信仰是邵族的宗教特色,也是台灣原住民族族群的信仰基調,而邵族人更將祖靈信仰實體化,創造出「公媽籃」,也稱之為「祖靈籃」。「祖靈籃」中盛放的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衣服、飾品、珠寶,年代越久遠則放在越上層,藉以代表祖靈的住所。邵族的每一戶都會有一只「祖靈籃」,通常擺置在神桌上或離地約兩公尺的壁上。



著名祭典

(一) 播種祭 (Mulalupisaza)

播種祭的直譯是祭種陸稻,據了解,以前指的是祭粟之義,因為以前的邵族人僅以「山田燒墾法」種粟而已,直到與漢人接觸後才改種稻米,於是改成今日的名稱,而祭儀的日期也因配合陸稻的生長期而改在每年的農曆三月舉行。

播種祭通常自農曆三月一日開始,為期四天。在第一天的清早,各戶的戶長都會帶領一名孩童上山做象徵性的播種,而上山的大人和孩童這一天都不能吃鹽,否則將會使植物枯死。而播種祭的前三天,全家的食物都不能加鹽,言行也必須謹慎。

(二) 狩獵祭 (Matancun)

以往狩獵祭都由頭人決定,約在潭畔楓樹開始發芽的七月中旬舉行,後來受漢人農曆的影響,則固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舉行。

第一天頭人帶領社中男子上山打獵,至祭儀開始都尚未歸來。祭儀由巫師主持,完畢後各家取回供品,僅留下頭人的繼續供巫師再做一次祈禱。晚上打獵者回家後,則聚在頭人家共飲。

第二天不再祭祀,由男子們入山狩獵,頭人不再參加,女子則在家做糕。晚上男子回來後,每一家煮好臘肉,分贈給頭人及巫師。

到了第三天,又將祭品送至頭人家祭祀,祭品比第一天更為豐盛。眾人與巫師同念禱告詞後,即在祭場飲酒。而祭糕則在正副頭人處所供的祭糕都集在一起後,才分給大家,以顯示整個族的團結。
由於今日邵族人已極少狩獵,故現行的狩獵祭已不上山打獵。

(三) 豐年祭 (Mulalu malhaqitan)

在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始,持續二十幾天,甚至一個月(近年則多訂為十八天至二十一天),是邵族最重要的祭儀。並非每次的豐年祭都有主祭產生,如無主祭則整個祭期會縮短約十天。若有主祭,則歡慶整個月,月半之後白天收割、夜間歌舞,老年人們則整日快樂地飲酒慶祝。有無主祭的決定,據稱可能與社中的經濟情況有關。

豐年祭主要含括「選出爐主」、「舂石音」、「擦平安」、「除祟祝禱」、「鑽木取火」、「拜年飲公酒」、「拜酒糟」、「摃角齒」、「蓋祖靈屋」、「牽田」、「甜酒祭」、「祖靈出巡」、「燒祖靈屋」……等等儀式。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42: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319000010KK043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