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因為清國是使用銀本位的國家。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freerain.blog.china.com/201004/6182349.html
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就是國際貿易大國,而且出口長期順超,以致全球白銀涌入中國,而中國的銀本位幾乎主導國際金融格局,致使一度墨西哥銀元成為世界流通的硬通貨。
西方發行新大陸以後,在南美開採出大量銀礦。這些生產出來的銀子被鑄成銀幣,被西方用來購買中國的絲綢、陶瓷和茶葉。
據183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報告,從福建廣東開往南洋的商船有200余艘,連同小商船不下300艘,約合6~7萬噸。主要出口絲,茶,糖,瓷器,藥材, 進口大米,香料,水產品等。而直接輸往英國的茶葉,在1784年英國降低茶稅之後,50年內增加了3倍,1830——1833年,平均每年達561.7萬 兩。
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許滌新,吳承明主編)計算,鴉片戰爭以前,主要商品貿易額:棉花凈進口302.5萬兩,絲凈出口 225.2萬兩,茶葉凈出口1126.1萬兩。而全國的國產商品總流通額為3億4962萬兩。也據同書,1760——64年間,平均每年中國對英貿易額 145萬兩,出超50.9萬兩;1790——94年間,每年貿易額1085萬兩,出超83.68萬兩;1830——33年間,每年貿易額1728.53萬 兩,出超261.5萬兩。也就是說,1760~1833年間,僅與英國的貿易,平均每年就凈流入白銀100萬兩以上。這還是在英國不斷的運入鴉片抵消了大 量出超的情況之下。有人估算,1770——1830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共合5億元左右(全漢升:《中國經濟史論叢》,轉引自《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作者 認為,這裡的“元”應該指的是銀元)。在1785——1833年間,英國常佔中國進口總值的80%~90%,出口總值的65%~80%;基本代表了中國的 外貿情況。
明代的巨量白銀流入,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的貿易方式所決定的。白銀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貨物”被中國的商船從日本或者馬尼拉用絲綢、瓷器、 茶葉、蔗糖等貨物交換回來,或者是西方的商船運進這種“通貨”用以交換中國的商品。在這種情形之下,流入的白銀量之大,就不難理解。而在清代,海外貿易的 情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海外的產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大,基本上改變了明代以來的單方面貨物貿易的情形。由於西方大國關係的轉變和殖民地的擴張和發展,也由 于英國資本主義工場生產的發達和工業革命的促進,清代尤其是中後期,外貿對象由西葡荷轉為了英美,英國的工業品陸續來華,雖然量不大,主要是一些毛織品和 金屬品。為了平衡貿易上的入超,英國人後來還運進印度土布,再後來,白銀的來源減少了,終於,罪惡的鴉片登上了中英貿易的舞臺。在英國人如此的多方努力之 下,終於使運進中國的白銀逐漸減少,在19世紀初,西方每年還運進中國約170萬兩白銀;1810-1820年間每年約120萬兩;1820-1826年 間每年約80萬兩;1827年之後就轉為了白銀外流,結束了中國約300年在貿易中吸進白銀的歷史。
19世紀前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正面臨著重大的轉折時期。18世紀中西貿易的基本結構,是西方國家以其殖民地產品,主要為白銀、棉花、胡椒等交換中國的茶、絲、瓷器等。當這種貿易結構能保持平衡時,西人仍然獲得鉅額利潤,傳統的貿易方式仍可維持。由於白銀短缺和中國政府厲行鴉片查禁,傳統的中西貿易 結構難以為繼。西人隨即訴諸武力,導致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使以英人為首的西方國家以武力重組中西貿易結構,迫使中國接受鴉片。從此以後,西方對華擴 張已從商務滲透轉為軍事入侵和政治控制。
2013-03-20 22:11:37 補充:
清朝是銀本位,白銀就是清朝流通的硬貨,而白銀亦為外國認可,白銀流失當然嚴重影響清朝的經濟。
清朝可以大量的鑄造銅錢,大量的印發銀票,就好像現在美國濫印美鈔那樣,不過外國承認嗎?可以用作對外貿易乎?這樣的話,不單止對經濟無助,甚至會引致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