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既資料20點!!!!(唔可以係網上搵到)

2013-03-15 3:38 am
Q1我想要蔡倫既資料,我唔要上網搵到既..
要求: 係自己答or搵書 No其他網站
資料要有:
佢既性格,長處and形容一下佢既樣貌,佢既父母
(呢幾個係參考,不過如果有埋可以多D機會攞分。)
總知,我想要佢既多D資料啦....
Q2:仲有,我想問點解佢會做太監
究竟佢係因為叻比皇帝選入去定因為佢呀爸係楚王個大臣?

仲可以加埋佢喜歡邊個,有冇結過婚(如有,請例出佢既妻子如何)等等

回答 (2)

2013-03-15 9:29 pm
✔ 最佳答案
紙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也許鮮為人知。與他的重大發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視的程度的確使人瞠目,有些大部頭的百科全書里甚至沒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標準的歷史教程中也很少……
由於紙的重要性顯而易知,所以有關蔡倫史料的缺乏會使人們認為他這個人物是純屬虛構。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清楚地說明蔡倫確有其人。他在中國皇宮當過官吏,約在105年他把紙的樣品呈獻給皇帝。中國有關蔡倫發明的記載出現在漢朝正式的史書中,記述翔實可信,沒有一點神秘或傳奇的色彩。中國人總是把紙的發明歸功於蔡倫,他的名字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有關蔡倫的生平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中國的史書中提到他是個太監,還提到皇帝對他的發明不勝喜悅,因而對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雙收。但是由於後來他參與了宮廷政變,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書中敘述道:蔡倫一被革職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裝,喝下致命的毒藥。
  
公元二世紀紙在中國就有了廣泛的作用,不到幾百年時間中國人就向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出口紙。在很長的時期里,他們對造紙技術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古騰堡發明現代印刷術后,紙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今天紙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象出沒有紙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今天,書和其他文字材料造價低廉,產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紙的問世。要是沒有印刷機,紙就絕對不會象今天這樣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低廉豐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機也確是無矢之弓。



那麼哪個人的名次應該排得高些,蔡倫還是古騰堡呢?雖然我認為兩者幾乎不相上下,但是我還是把蔡倫排得略高些,其理由如下:(1)紙除了作書寫材料外,還有許多其它用途,實際紙的用途之廣使人出乎意料。目前製造的紙張有很大的百分比不是作為印刷材料,而是作為其他用途。(2)蔡倫早於古騰堡。若當時沒有紙,古騰堡完全有可能發明不出印刷術。(3)假如這兩項發明只出現一項的話,我認為使用刻版印刷(早在古騰堡之前)和紙會比使用活字印刷術和羊皮紙生產出來的書籍更多。
  
把蔡倫和古騰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現過的最有影響的十位人物當中妥當嗎?為了充分認識紙和印刷術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發展情況。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中國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進,但在公元後的一千年間,中國的成就則超過了西方。根據許多標準來看,七、八世紀中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最為先進。但是在15世紀后,西方超過了中國。人們對這些變化從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是其中大多數說法都忽略了我認為是這個最簡單不過的解釋。

  
當然中東農業和書寫實際上比中國起步早些,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說明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落後於西方文化。我認為關鍵的原因是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的艱難。
  
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幾百年內就趕上了西方。
  
(當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整個發展來看卻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在第四世紀雖然不如西方那麼統一,但卻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西方發展得比較慢,而中國卻出現了諸如指南針、火藥和刻板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由於紙比羊皮紙便宜又容易大量生產,所以整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馬可·波羅的著作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十三世紀,中國也遠比歐洲繁榮昌盛。

那麼中國為什麼最後又落在西方後頭呢?人們說出各種不同的複雜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許一種單純的技術上的原因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在15世紀的歐洲,一個名叫約翰·古騰堡的天才發明了一種可以大規模印刷書的技術,因而歐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中國卻沒有古騰堡,因而中國人仍使用刻字印刷術,其文化相對說來就發展得慢些。
2013-03-15 3:43 am
宦官不平凡的一生



蔡倫是東漢時代的人,距今大約2000年左右,根據後漢書宦者列傳(後漢書是一本史書,范曄編著的,宦者的意思就是宦官、太監)的記載,蔡倫大約是在東漢明帝時進宮當宦官,為什麼他要去當宦官呢?因為當時皇室中有一位楚王叫劉英,被誣陷有造反行為,在當時謀反是很嚴重的罪名,劉英的謀士蔡雨亭也因此被牽連,蔡雨亭的兒子--蔡倫因此被閹割,並被派入皇宮內當差,那時蔡倫才12歲。



因為蔡倫很好學,皇帝的寵妃宋貴人很賞識他,於是提拔蔡倫當皇子的伴讀。有了這樣的激勵蔡倫更加用心向學,後來又得到章帝的重視,便再次得到提升,當了小太監,可以自由出入皇家書庫。章帝駕崩(死了)後,和帝即位,蔡倫升職為中常侍(一種官名),直接可以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以及朝廷的決策運作。



史書上曾記載:有一次太后病重時,宮內正醞釀著叛亂,蔡倫得知後稟告皇上,皇帝下旨捉拿叛賊,於是平息了一場危機。但是皇帝不聽蔡倫的勸告,將叛逆者 " 誅殺九族 ",致使蔡倫心灰意冷,辭去官職。蔡倫還曾經過當尚方令,專門監督製造寶劍以及各種兵器,品質很好,許多研發出來的製作技術,一直沿用到後代。西元105年,竇太后因為他長期的功勞,封他為龍亭侯,同一年他向東漢和帝獻上他的發明—紙。後來皇帝又賦予他新的任務,讓他召集監督一些博學之士,校正修改許多經典,蔡倫也都作的極為稱職。



不過蔡倫晚年極為悽慘,捲入一場宮廷糾紛中,被指控曾經誣陷新皇帝(安帝)的祖母宋貴人(在古代凡是對皇室造反、誣陷,都是很重的罪名),蔡倫覺得自己受到污辱,於是服毒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蔡侯紙發明的背景



到底蔡倫發明紙的過程究竟如何?史書上的資料很有限,後漢書的記載是這樣: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在紙出現以前,人類曾經使用過許多材料來寫字記事。我們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龜甲上或獸骨上,叫做「甲骨文」。商周時代,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鑄在青銅器上,或者刻在石頭上,叫做「鐘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們開始使用新的書寫記事材料,叫做「簡牘」,「簡」就是竹片,「牘」就是木片。把文字寫在竹片、木片上,比刻在甲骨上、石頭上,比鑄在青銅器上,要方便、容易得多,可是就變得十分笨重。當然也有用絹帛作書寫材料的,但絹帛價格昂貴,一般人用不起,就連孔子都說:「貧不及素。」這裡的「素」,指的就是絹帛。漢代一匹絹帛〔長約10多米、寬不及1米〕的價格相當于720斤大米。隨著文明的進步,世人對於廉價、輕便的書寫工具有著莫大的需求,在這樣的條件下,蔡倫創造出來的「紙」,自然立刻大受歡迎,而且不斷有後繼者加以改良,甚至製紙的技術還向外傳至阿拉伯世界、歐洲等地。



 紙真的是蔡倫發明的嗎?



不過在20世紀初,已經有許多研究古代科技史的科學家,從陸續出土的古文物中發現,早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初期,我國就已發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麻紙」已經可以用于書寫文字和繪圖,這比蔡倫早了兩三百年。東漢蔡倫雖然不是紙的最早發明者﹐但他改進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創見,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光是這點就足以證明他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家。









西漢時代,蔡倫發明的紙



 全世界排第七名



最近小罐子老師看了一本書「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作者把蔡倫排在全世界第七位最重要的人物。作者認為的理由是:西元二世紀以前,中國的文明程度落後於西方,漢代以後,中國文明不僅趕上並超前西方,到了西元八世紀時,中國成了世界上文明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十五世紀以後,西方的發展速度又超過中國。文明的先進與落後與文化傳播的速度有直接的關係。蔡倫發明紙之前,中國沒有便利的書寫材料,西方用的草紙優於中國的竹簡、木板,試想如果中國的文人出門要用車來載書,在這麼沈重的負荷下,文明如何迅速發展?蔡倫之後,這種情況終於改觀,雖然西方也發展出羊皮紙,但是紙張的造價和方便性仍優於羊皮紙。15世紀後因為谷騰堡的印刷術在西方大行其道,知識的傳播更加快速有利,因此西方文明超越中國是理所當然了!
參考: 我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21: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314000051KK002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