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

2013-03-05 6:46 am
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資料. 例如:導致世界大戰的原因,對社會及民生的影響.

回答 (2)

✔ 最佳答案
民族仇恨
[編輯]普法戰爭主條目:普法戰爭19世紀中葉,在德國的土地上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由十數個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國組成的「日耳曼邦聯」,分裂造成德國國內資本主義無法發展(因為各邦關卡、課稅重重,商品無法自由流通),在歐洲大陸也無法與其他列強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實力的大邦普魯士為了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進而與法國等列強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便領導日耳曼邦聯,於西元1870年誘發法國開戰並擊敗法國。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大敗,御駕親征的法皇拿破崙三世被俘。普魯士大獲全勝,後乘勢率各邦國聯合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德意志帝國。法國戰敗後,被逼簽下了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所開出條件非常苛刻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普軍在收齊賠款前,可駐軍於法國。[編輯]巴爾幹主條目:1878年柏林會議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奧匈和俄國的利益衝突源於巴爾幹半島,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勢力大大被奪;而奧匈則在赫塞哥維納、波士尼亞兩地取得保護權,這令俄國大為驚慌,試圖以支持塞爾維亞以對抗奧匈帝國的擴張。此後,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編輯]同盟對立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義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義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殺而引起的。[編輯]爭奪殖民地參見:新帝國主義經濟及工業化發展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産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編輯]軍備競賽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軍備競賽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
民族國家沙俄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這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幹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和伊拉克[5] 等。[編輯]歐洲衰退,美日興起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而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這場大戰也削弱了法、義、德;美國成爲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範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編輯]無產階級革命大戰期間,俄國發生無產階級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從此共產主義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擴散,至1922年,蘇俄收復烏克蘭,建立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主義政黨或政權,直至冷戰結束為止。[編輯]德國復仇參見:刀刺在背傳說《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悉數推給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還被解除武裝,德國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且不許擁有空軍。但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其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本土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編輯]中國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是戰勝國,雖然因此停止對戰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庚子賠款,並在巴黎和會中提出廢除外國在華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華駐軍等七項希望取消日本強加的「二十一條」及換文的陳述書,但由於當時北洋政府的軟弱遭受列強拒絕,並簽署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此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編輯]女性地位在大戰期間參戰國內大量男性均直接參與前線戰爭,導致國內勞動力大減,生產軍需品、武器、後勤支援等的職位大部份皆由女性接替,使婦女的重要性提高。[編輯]
2013-03-06 5:06 am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間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主要戰場在歐洲,故中文又常稱為「歐戰」[1] 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奧匈、土耳其、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戰爭期間,很多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加入協約國。中國於1917年8月14日對德、奧宣戰。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喪生,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估計損失約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

戰爭的導火線是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戰線主要分爲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2](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其中又以西線最慘烈

開戰原因

15世紀以來,波士尼亞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1878年被奧匈帝國統治。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學生普林西普在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開槍打死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黑手黨成員,這個組織目標是南斯拉夫的統一和從奧匈帝國統治下獨立出來。塞拉耶佛暗殺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強烈反應,最終演變成全面戰爭。奧匈帝國發出通牒,要求塞爾維亞採取行動懲罰肇事者,當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沒有做到的時候,進而對塞爾維亞宣戰。由於種種集體協定防禦條約和複雜性的國際結盟關係,在數週內主要歐洲列強紛紛捲入戰爭。

[編輯]民族仇恨
[編輯]普法戰爭
主條目:普法戰爭
19世紀中葉,在德國的土地上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由十數個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國組成的「日耳曼邦聯」,分裂造成德國國內資本主義無法發展(因為各邦關卡、課稅重重,商品無法自由流通),在歐洲大陸也無法與其他列強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實力的大邦普魯士為了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進而與法國等列強爭奪歐洲大陸霸權,便領導日耳曼邦聯,於西元1870年誘發法國開戰並擊敗法國。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大敗,御駕親征的法皇拿破崙三世被俘。普魯士大獲全勝,後乘勢率各邦國聯合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德意志帝國。法國戰敗後,被逼簽下了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所開出條件非常苛刻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普軍在收齊賠款前,可駐軍於法國。此外,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於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這大大羞辱了法國,挑起德法兩國之仇恨。戰後法國復仇主義盛行,亦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主因。

[編輯]巴爾幹
主條目:1878年柏林會議
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奧匈和俄國的利益衝突源於巴爾幹半島,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勢力大大被奪;而奧匈則在赫塞哥維納、波士尼亞兩地取得保護權,這令俄國大為驚慌,試圖以支持塞爾維亞以對抗奧匈帝國的擴張。此後,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編輯]同盟對立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義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義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國為盟。法國向俄國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

英國鑑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幹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前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義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證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義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國對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但此協定並非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21: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304000051KK004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