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好劇本的定義是什麼

2013-03-03 5:22 am
請問好劇本的定義是什麼?

像"無極".?滿城盡帶黃甲"這樣的電影,居然不算是好劇本.

那麼要怎樣才算是好劇本?

回答 (1)

2013-03-18 2:13 am
✔ 最佳答案
好劇本 寫實與創意之間

  羅啟銳的《歲月神偷》得獎,我把消息電郵傳給女兒,她很雀躍。她離港前剛看到一場預演,很喜歡。現在聽見得獎,回電郵說:Hurray!  女兒是上世紀八十後出生的,沒經過五、六十年代的艱苦日子,喜歡《歲月神偷》應該不是為了懷舊的理由。大家說羅啟銳「依據自己成長的真實記錄」拍出來,我看其實會不會創作的戲劇性其實也佔很大的比重呢?  缺乏整體視野  電影由書本改編過來,佔了優勢的地方是先有了一個整理構思的過程。  過去大家心目中的典型香港電影,不是匆匆拍就的七日鮮、拼湊的賀歲片,就是導演一邊拍一邊「飛紙仔」的即時創作。香港電影武術指導、特技效果做得這麼好,就是不重視劇本。  是不是香港電影不重視劇本呢?  過去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做過一項研究,花多年時間整理出一本《香港文學電影片目》,發現是驚人的:從香港有電影以來直至二○○○年,至少有一千齣是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這文學也包括了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從托爾斯泰、蒲松齡,到三蘇、楊天成,古今中外都有。這種從文學改編過來的作品,尤其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多。  從文學改編過來,即是有了一個有結構的文本,再從那兒開始思考改編,用電影的語言把故事說出來,把感情和思想表達出來。  不知怎的後來編劇變成「度劇本」,由導演召集幾個人咖啡、晚飯、消夜直落,輪流獻計。把覺得好橋段、好句子收集起來,就變成一個劇本。這樣出來的劇本有一個問題:就是缺乏一種整體的視野、藝術的風格。由於是集體創作,重視高潮起伏、妙語連珠,也很容易沒有時間顧及人物性格的描寫和發展。  其實老一輩導演如胡金銓、宋存壽、李翰祥等都重視劇本,李翰祥有時太賣弄歷史軼聞是另一個問題。電懋當年設有劇本編審組,有姚克、張愛玲、宋淇等人在其中,編出來的劇本完成後再指派導演去導。願意花時間、金錢去完成一個劇本,即使輕喜劇也做得比人家認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執導個人作品的香港新浪潮諸位,最初也頗重視劇本,當年有陳韻文、李碧華、舒琪、邱剛健等有寫作經驗的作者參與編劇,在人物、取材、事方面都曾帶來新意。受香港新電影衝擊的台灣新電影及內地的第五代電影,都一度更緊密地與當代文學合作,產生了更豐富的成果。其中台灣新電影由三個年輕導演改編黃春明三個短篇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作為先導,之後李昂、白先勇、七等生、王禎和、陳映真諸人作品都曾搬上銀幕,是三地中電影與當代文學合作最頻密持久者。侯孝賢與朱天文的合作延續至今,劇本的構思也屢有突破。  回顧歷史不止懷舊  香港不少新浪潮導演在出道前都曾在電視台的少林寺練過功夫。當年的電視台初辦,還未形成許多固定僵化的樣辦,新導演也有更多嘗試和發揮的機會。在紀實和創造兩方面都如是。許鞍華和方育平都拍過紀實性半紀錄的電視片,如《橋》、《元洲仔之歌》等,也是練習從現實題材創作劇本的好機會。許鞍華的越南三部曲第一部《來客》就在電視台開始,也是在現實的人文環境中開展虛構的故事,到了後來的大電影《投奔怒海》,邱剛健的劇本就是紀實愈少虛構愈多的創作了!  港台電視部《獅子山下》短劇,劇本方面也有不少精采之作。劉國昌的《蒼生》引向後來的《廟街皇后》,羅銳的《霸王別姬》是早於陳凱歌之作。上世紀八十年代港台電視部《小說家族》第一輯有戲劇組黃志、羅卓瑤、張少馨、王璐德、施潔齡諸人與,改編當代香港小說,成績斐然。  注重電影劇本,過去香港不是沒有人做,只是往往不容於急功近利的大政策,也就難以持續。我一九九四年在藝術發展局倡議舉辦電影劇本的創作比賽,徵求細緻用心的劇本,以補充電影題材的貧乏、視野的狹隘,不料卻為劇場大佬否定說:「電影是拍來看的、不是用來讀的!」經驗老到的前輩尚且不明白兩者關係,那還有甚麼可說!近日在影業不景氣之際,倒樂見一些重視劇本的小本之作。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19: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302000051KK003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