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韓分界由來

2013-02-24 11:42 am
之前上歷史課的時候沒有很認真=_=

只記得當時"好像"是美軍從南部蘇聯和大陸(?!)從北部

之後就決定以38度為分界~

有人可以給我"確切"的答案嗎?!

我要整個事情的發展經過~

謝謝^^

回答 (3)

2013-02-25 5:21 am
✔ 最佳答案
大陸褚刊的資料
http://books.sina.com/bg/novel/other/20060612/110928759.html
  “不過,將投降區域往北推移是有一定限度的。”陸軍參謀處參謀迪安•臘斯克上校小心翼翼地說。
  大家的視線立即投向這位精明強**年輕人身上。助理國防部長約翰•麥克洛伊用贊許的目光鼓勵他繼續陳述自己的觀點。受到激勵的臘斯克加快語速,“目前軍方手頭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的因素,搶在蘇軍進入該地區之前向北部更遠的地方推進會有困難。假如蘇軍拒絕在朝鮮北部停止前進,美國實際上將無法阻止他們。”
  的確,蘇軍在中國東北地區勢如破竹,橫掃日本關東軍,向朝鮮疾速前進,而美國地面部隊還遠在1,000公里外的衝繩島。
  那麼,將日本軍隊在朝鮮的投降區域劃到什麼位置,既能滿足國務院的政治要求,又能符合美軍的軍事現狀,而且還要考慮到蘇聯方面能否接受?
[略]


  不知疲倦的年輕人走進會議廳隔壁的第三休息室,將一張朝鮮地圖鋪在桌上。他們面對著地圖發了一會兒呆,因為這是一個他們從沒有去過也沒有關注過的國家。臘斯克的目光在朝鮮半島狹長版圖上盡可能中間的部位搜索,這份地圖甚至沒有行政區的劃分。他突然注意到地圖上的北緯38度線。
  “美國在這條線以南接受日本投降比較合適,”臘斯克用右手指向北緯38度線:“它可以把朝鮮半島大體上分成兩半。最重要的是,朝鮮的首都漢城被包括在美國部隊的受降區。”
  時間有限,另一名參謀表示完全贊同,於是臘斯克拿起一支紅色鉛筆,幹淨利落地在朝鮮地圖上畫出了一條直線。巧合地是,這條線和1905年日俄分割在這個國家勢力範圍的那條線完全一致,同樣是北緯38度線!
  就這樣,朝鮮被人為地分成了兩半,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的命運就在這兩個從未去過朝鮮的美國參謀手裏改變了。他們僅僅用了30分鐘的時間,就讓南北朝鮮骨肉分離了50多年!
  第二天,臘斯克的方案很快在三部協調委員會上通過。並得到哈利•杜魯門總統的批准。關鍵的問題是蘇聯能否接受這條由美國人劃定的分界線?
  使美國感到意外的是,一貫善於討價還價的斯 大林沒有對這條線表示異議。於是,一條沒有任何政治、軍事含義的緯度線竟變成了南、北朝鮮的分界線。分裂朝鮮的三八線就這樣定下來了。
  美國人對此後悔不迭,美國海軍曾提出將分界線向北移動到39度線,這樣中國大連就在美國的勢力範圍之內了。如果早知道史達林並不反對,還不如嘗試一下這個方案。當然,美國在遠東使用軍隊優先考慮的順序此時已經確定:在日本投降後,占領日本第一,占領朝鮮第二,占領中國第三。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佈投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總司令,立即發出盟軍總司令關於受降的總字第1號命令,其中確定以北緯38度線為界,命令朝鮮地域的日軍在三八線以北者向蘇軍投降,在三八線以南者向美軍投降。史達林此時曾提出,把北海道北半部包括在蘇聯軍隊受降的區域內,遭到了杜魯門的斷然拒絕。
  幾乎在同時,蘇軍仍馬不停蹄地向朝鮮北部進發,於22日占領平壤,23日南下至三八線以南的開城,逼近漢城。總字第1號命令發布後,蘇軍撤出開城,北撤到三八線以北地區。值得注意的是,進攻朝鮮的蘇聯紅軍得到了朝鮮抗日部隊的有力配合,他們的領導人是年輕的金日成將軍。
  從9月8日開始,美軍第24軍軍長霍奇少將率第6、第7、第40步兵師在朝鮮南部的仁川、釜山登陸,在經過不停頓的機械化行軍後,疲於奔命的美軍終於到達那條緯度線,占領朝鮮三八線以南地區。
  戰爭的硝煙在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上漸漸散去,朝鮮半島沉浸在祖國解放的喜悅之中,朝鮮大地上洋溢著喜慶熱鬧的場面。但是,朝鮮人民歡慶的卻是一個在大國政治交易下形成的分裂的國家。當然,他們此時並不理解這條分割祖國的三八線的真正含義。
  連美國人自己都承認,“這條橫穿朝鮮的刻板的緯度線,是任意武斷的,有悖於‘自然’的國界”。“事實上,這是一條不顧實際情況臆造出來的分界線。”這條長約300公里的分界線斜穿朝鮮。它根本沒有考慮政治上的界限、地理上的特點以及水路與陸路貿易需要。38度線截斷了75條小溪和12條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過了高高的山脈,穿過181條小路、l04條鄉村土路、15條道際全天候公路、8條高級公路和6條南北鐵路線。當時無人知曉,這條線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依舊需要士兵生命的地方,38度線注定是一條血線。
  就這樣,美國和蘇聯為了各自的利益將朝鮮以三八線為界,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在三八線以北,蘇軍崔可夫將軍宣佈:“朝鮮已成為自由民主國家”,“蘇聯將在朝鮮一切反日民主政黨廣泛合作的基礎上,幫助朝鮮人民建立自己的民主政府”。
2013-02-25 1:43 am
開羅會議中決定
二戰結束後讓韓國獨立建國
日本投降時
盟軍為了受降方便
暫時以朝鮮半島北緯三十八度作為分界
界北日軍由俄軍接受投降
界南日軍由美軍接受投降
美俄兩軍分別接收南韓和北韓後
開始商討有關韓國獨立的問題
但始終無法達成協議
於是蘇俄趁機在北韓扶植韓共
並把北韓的行政權移交給韓共首領金日成領導的政府接收
美國對於蘇俄的行為深表不滿
於是雙方談判破裂
美國只好把韓國獨立建國的問題交由聯合國解決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聯合國大會通過韓國獨立方案
決定採取民主方式 舉行全韓普選
次年二月監督韓國大選的各國代表底達韓國時
金日成卻阻止他們進入北韓
使選舉只能在南韓舉行
同年五月份選舉完成後
李承晚當選為總統
便在八月份成立大韓民國政府
接著金日成也在九月份宣布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
於是北韓成為聽命於蘇俄的共產國家
從此韓國就分為南北兩半 一時無法統一
2013-02-24 8:43 pm
簡單來說
就是北方的朝鮮人民軍(即北韓軍)對南部發動的入侵行動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
南北分別由美蘇兩國占領託管
便以北緯38為界
越南則以類似的模式在北緯17度劃定界線

1948年朝鮮南北方各自建立了政權,雙方都拒絕承認對方的合法性。
1950年 金日成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6月11日,北方的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
於是北韓在之後南下
幾乎佔領全朝鮮半島
於是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介入(也是聯合國第一次武力制裁)
維基有動畫表示雙方戰線的變化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F%93%E6%88%B0#.E7.AC.AC.E4.B8.80.E6.AC.A1.E5.81.9C.E6.88.98.E8.B0.88.E5.88.A4

總之戰爭中期 快要打到鴨綠江邊(中朝邊界)
麥克阿瑟和總統杜魯門在是否攻入中共發生歧異(杜魯門希望避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蘇聯產生直接衝突,不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麥克阿瑟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優先,在朝鮮半島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麥克阿瑟提出過多次針對中國大陸的攻擊,如大規模轟炸東北、動用原子彈轟炸東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請中華民國軍隊參戰等,都一一被杜魯門駁回。最後被撤職) 而且在此時 所謂"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 戰爭局勢開始改變
補充一點:雖然名稱為志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 司令是彭德懷

後期則開始進入膠著 中朝雙方軍用物資開始不足 但聯軍也無法突破防線(而且認為必須要打一場有限度的戰爭) 此後戰線一直環繞在38度線附近
最後進行停戰協議 韓戰在實質上正式結束(但在理論層面上 由於沒有正式簽屬和平協議 戰爭仍未結束 註:此一說法來自維基)

2013-02-24 12:52:50 補充:
如果想要詳細情況(如戰爭詳細經過等等)
也可以點進維基看
但因為你說是上歷史課
所以簡單講講影響
中共為了"抗美援朝" 而進行大躍進 三面紅旗運動 反右等等
台灣則得到美援(並且轉移了中共的注意力 使得在短期內 攻台戰役不會發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戰使得美國認識到台灣對牽制中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 並因此改變了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態度,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及支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在日本 韓戰也促進了日本的發展(當時美軍的主要基地和物資補給都來自日本)
參考: 自己+維基, 自己及維基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38: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224000015KK026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