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是誰發明

2013-02-22 3:12 am
有關中文字和發明的原因

回答 (4)

2013-02-22 3:54 am
✔ 最佳答案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語素文字。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衍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少數民族為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型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期間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相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中國定為國家規範用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現代漢字,在中文體系大致分成正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台灣,而後者為中國大陸制定使用,並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採用。非中文體系中,日本和南韓各自製定了官方的漢字使用規範,而漢字在越南、北韓和蒙古國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2013-02-23 1:26 am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語素文字[1]。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衍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少數民族為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型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期間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相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中國定為國家規範用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

現代漢字,在中文體系大致分成正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台灣,而後者為中國大陸制定使用,並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採用。非中文體系中,日本和南韓各自製定了官方的漢字使用規範,而漢字在越南、北韓和蒙古國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2013-02-22 4:04 am
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時....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

第二個說法是倉頡造字....

===================

中國字的由來,傳說中國最早的字出現在黃帝時期。



這天,黃帝手下一名叫做倉頡的大臣,正在煩惱記不住太多要辦的事。



他皺眉苦思,不知不覺來到一條溪畔。在天地山川鳥獸中獲得靈感,



創造出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中國字的由來,演變至商代,已有可靠的文字和歷史記載;



再經過後代無數人的改良,就成為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字。

===================

文字不是由一個人發明的喔!!

是從史前的人類為了使溝通更便利... 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衍生出來的...

再經由歷史上各個朝代的修改 換字...

慢慢的變成今天的文字...



倉頡只是在歷史時代前期一名統整文字的人~並不是造字的人!!

所以以上的回答都是不正確的~!!



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資訊。

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

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

文字更打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

將語言傳送到遠方,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用。
2013-02-22 3:22 am
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大概已有6000年的歷史了。 古人認為,漢字是倉頡創造的。對此,先秦典籍中多有記載,如《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呂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後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韓非子·五蠹篇》:「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漢人的著述中也多有記載。如《淮南子·本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特別是東漢的許慎,在他的具有奠基意義的語言文字學專著《說文解字·敘》(參見附錄《許慎和他的〈說文解字〉》,下同)中談得最詳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 由上可見,在古代社會,倉頡造字說已是定論。而許慎更是明晰地提出了倉頡造字的緣起、思路和結果。 不過,後世特別是近世學者對倉頡造字說多持懷疑乃至否定態度,認為漢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一地造出來的,而是漢民族先人集體長期累積的結果。 要討論這一問題,我們認為必須得先對漢字起源的涵義做一界定:即漢字的起源是針對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體系而言的。明確了這一前提,這些學者的觀點就值得商榷了。 第一,由以上介紹和其他史料記載可知,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倉頡造字說已經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常識。近代以來,通過對出土文獻的研究及與不同來源資料的多方互考印證,我國古史記載的可信度相當之高。如西晉初年,由盜掘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時為魏地)魏王墓塚而現世的《汲塚書》中的編年古史——魏國史書《竹書紀年》,關於商周史實很多記載與甲骨文、金文吻合,在前不久完成的我國大型史學研究專案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文獻資料很大程度上依據了《竹書紀年》。再如,通過對甲骨卜辭等不同來源資料的研究表明,《史記·殷本紀》關於商代帝王世系的記載是基本可信的,就是一些歷來為史學家以其言不雅馴而不屑的傳統文獻,如《五帝德》、《帝系》、《山海經》等,也被證明具有表示事實的一面。所以,在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是但也同樣沒有確鑿證據證非的情況下,對古史的記載一概採取懷疑乃至否定的態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第二,現知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是殷商甲骨文,其歷史上限至少在3300年以前。經過專家學者考證研究,已輯錄甲骨文單字5949個(其中多有同字異構,據最新研究,約為3500個左右),發現甲骨文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完全符合「六書」造字原理。這說明,甲骨文的產生,應該是更久遠的事情。倉頡所處的年代大約在四千五六百年以前,從前面的介紹可知,倉頡造字是一種有緣起(「庶業其繁,飾偽萌生」)、有理論指導原則(「分理之可相別異」)、有實現結果(「百工以乂,萬品以察」)的自覺的創造活動。以甲骨文相對照,說漢字為倉頡所造,從歷史沿革上講是合理的。 第三,通過對創新規律的研究發現,歷史上所有的重要思想、理論的形成和重大的發明、發現,都是由個人獨立完成的。而且這些重要的創新成果即使讓大眾認識和接受,往往也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和困難的過程。由此可見,倉頡造字說符合創新規律。 鑒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倉頡造字說是可信的。至少可以認為,漢字成為成熟的、有體系的文字是從倉頡開始的。至於說倉頡是人名是官名還是其他什麼含義可以暫不細究,因為我們這裡關注的是漢字起源這一事實。 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資訊,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了表意字元。後來因表意字元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如今的倉頡墓前,枝葉繁茂的古柏掩映著一座大殿,殿門兩旁的木柱一有副對聯:「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39: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221000051KK002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