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可能字数不足,請自由發揮!)
香港人的本土意識可說是萌芽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時期的香港,人口激增,加上戰後從內地移居香港的資本家帶來了資金和技術,令香港經濟蓬勃發展。無論衣食住行、社會氛圍和文娛康樂等不同範疇上,都有不少新事物湧現,既豐富了本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亦為市民創造了不少本土意識的標誌,成為大眾的集體回憶。
香港歷史博物館由下星期三(三月三十一日)起至六月十四日於大堂舉行「一起走過的日子: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展覽,透過豐富的圖片和影像,帶市民回溯這段歲月的痕跡,並讓香港新生代認識昔日生活的苦與樂。
若論服裝潮流,迷你裙、「喇叭褲」、「鬆糕鞋」可謂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標誌。當時香港製衣業發達,加上西方文化和電影明星的影響,西式服裝廣泛流行,年輕女士愛穿迷你裙、「熱褲」;男士則流行穿覑腰部狹窄貼身、褲管?闊的「喇叭褲」;年青人對牛仔褲更趨之若鶩。時髦髮型不斷創新,假髮在當時大行其道。由於大型日資百貨公司相繼落成,日本時裝亦備受追捧。這種百花齊放的時裝潮流,開啟了八十年代的裝扮時尚。
以美食天堂聞名的香港,在六十年代以前已見茶樓、餐廳、大排檔等不同食肆林立於市。隨覑香港工商業發達,「包伙食」大行其道以解決工人午餐問題,輕便的「飯盒」亦應運而生,快餐文化逐漸形成。在七十年代初期,中環商業區已有超級市場面世。時髦男女則以出入著名酒店的酒廊和咖啡室視為有品味的消費,與沿街購買飛機欖、噹噹糖、麥芽糖、糖裢餅,以至各種街頭熟食的普羅大眾,各有所好。
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的移民湧入香港,在山坡或市郊搭建寮屋居住。一九五三年石峽尾大火,政府開始大規模興建徙置區,至一九六五年樓高十六層的第四型徙置大廈落成啟用,全港徙置大廈共有一百萬名住戶。但當時經常出現制水,大批市民需要提水桶到街喉輪候政府的供水,這亦成為香港人難以忘懷的集體回憶。至七十年代,政府推出十年建屋計劃,帶動了沙田和屯門等新市鎮的發展。隨覑中產階層的人口增長,設施齊全的大型私人屋苑相繼面世,香港整體的居住情況已較五十年代大大改善。
六、七十年代間,本港的交通工具轉趨機械化,人力擔抬的轎在戰後已幾近絕跡,巴士和電車仍是主要的陸上交通,而新式公共交通工具和行車隧道亦相繼出現。一九六七年香港首條行車隧道--獅子山隧道通車;一九六九年小巴由原來行走新界的「白牌車」,轉為合法經營;一九八二年火車更由柴油推動改為電氣化。海底隧道和地下鐵路分別在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九年通車,俗稱「嘩啦嘩啦」的電船遂成為絕響,渡海小輪的重要性亦大減。
戰後十多年間,香港人口急增二百四十萬,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未能滿足市民需要,加上受到內地政治運動的影響,抗爭運動此起彼落。一九六六年天星小輪加價、一九六七年新蒲崗人造花廠罷工事件、大專界一九七一年發起的「保衛釣魚台運動」,以及一九七三年市民「反貪污捉葛柏」示威,都是這個時期的印記。經過這些社會風潮後,政府開始關注青少年人問題,同時在多區設立「民政署」(即今日的民政事務署),便利官民溝通,並增建球場、泳池等公共設施,增加醫療及社會福利的開支,更成立「廉政公署」打擊貪污,減少社會矛盾。
在六十年代舊式消閒活動如街頭表演、漫畫書攤檔、馬票或字花等博彩活動十分盛行。至於一年一度的維港渡海泳和工展會趁墟,更是城中盛事。不過,自一九五七年原子粒收音機面世,同年商業電台啟播,便帶動了香港的廣播業發展。一九六七年無線電視台啟播,及於一九七一年由黑白轉為彩色廣播後,收看免費的電視成為了市民的主要娛樂。電視文化塑造了不少經典角色,亦帶動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一九六二年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香港政府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與演藝場地方面作出更大的承擔,日後在大會堂舉行的各種活動和展覽,為香港市民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