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的為人處事

2013-02-13 7:20 pm
我想要隋文帝的生平、政績、為人處事、優缺點。


越詳細越好!!

回答 (3)

2013-02-14 4:01 am
✔ 最佳答案
您好:

我的解答:

1.生平---

楊堅父親楊忠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封為隋國公。楊忠死後,楊堅襲父爵,女兒為周宣帝的皇后。由此可見,楊堅不僅是關隴集團上層強有力的軍事統帥,還是皇親國戚,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周宣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周靜帝宇文闡即位,楊堅便以「入宮輔政」為由,總攬軍政大權,號稱「假黃鉞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軍事。公元五年二月,楊堅逼宇文闡讓出帝位,登基稱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強大繁榮起來。他不僅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還使隋朝成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 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甲兵強銳,威動殊俗的強盛國家。後人一般將隋文帝的大治譽為「開皇之治」。

2.政績---

(1)確立三省六部制:中央設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以尚書令、納言、內史令為長官,行使宰相職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內史省和門下省是機要之司,內史省負責起草並宣行皇帝的制詔;門下省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制詔和尚書省擬製的奏抄;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6部。每部設尚書為長官。尚書令下有尚書左、右僕射各一,左僕射判吏、禮、兵三部事,右僕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書令與左、右僕射及六部尚書合稱「八座」。

(2)簡化地方官制:隋初,楊堅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後,又對地方機構進行了改革。南北朝以來,由於郡縣設置過濫,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齊、北周制設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開皇三年,楊堅從河南道行臺兵尚書楊尚希的建議,廢郡,改為州、縣二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

(3)修訂開皇律:修訂「開皇律」。對前代八十一條死罪、一五零條流罪、千餘條徒、杖等酷刑以及滅族等都一概廢止。同時,又減輕了許多法律的內容,如「流役六年,改為五載;刑徒五歲,變從三祀;其餘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對犯人處置採取審慎態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發生。文帝對法律的改革,使法律減輕了殘酷和野蠻性,在中國法制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了使隋朝早日繁榮富庶,隋文帝大力發展社會經濟。

(4)均田制:隋初,在北齊、北周均田制的基礎上,繼續實行均田制,均田令規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種植五榖)80畝,永業田20畝,婦女受露田40畝。奴婢5口給1畝。永業田不歸還,露田在受田者死後歸還。對一般農民,採取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的政策,對於豪強貴族兼併土地的行為則給予打擊,以保證農民的正常生產。

(5)設糧倉:文帝時所設的倉,可分兩種,即官倉和義倉。官倉的糧儲,用以供養軍公人員。設置官倉的目的,即是在增加關東漕運的效率;也就是把原來關東各州對京師個別直接的輸糧辦法,改為集中和分段運輸的辦法。並在黃河沿岸設置米倉,先把關東各州的食糧集中在這些倉裏,然後利用黃河及廣通渠運到京師。因此時間及人力物力,都節省不少。據唐人的估計,文帝末年諸倉所存的食糧,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義倉又稱社倉,設置於鄉間,其儲糧由人民捐納,以備飢荒時賑濟災民。百姓軍人,捐出的糧食,存入當地的社倉裏由「社司」專管賑 目和儲存等事宜。如遇某地收成不好發生飢饉之時,便以某地社倉中的儲糧賑濟飢民。並規定民戶捐糧於社倉的標準:「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斗,下戶不過四斗。」

3.為人處事---

天性深沉猜疑,深謀遠慮,洞悉一切。因為他的皇位合法性不夠,使的他太過猜疑而屢興大獄,把有功於他奪位的功臣先後廢掉了。但隋文帝也有著果斷的性格,許多改革使他在位的期間被稱為"開皇之治"。

4.優缺點---

(1)優點:大刀闊斧的改革,均田制.簡化地方官制.確立三省六部制。他大力整飭吏治.改革政治.輕徭(勞力)薄賦(財務).崇尚節儉,使隋強盛。

(2)缺點:
*不重視學術教育---以教學浪費國帑為由,下令停止撥款資助民間學校。這導致中華一貫重視教育的傳統受到扭曲,並令結束魏晉南北朝分裂後中國文化重整的步伐拖慢了;而最重要的就是令士大夫對隋政府離心,因而成為隋末士大夫支持地方群雄反隋的遠因。
*以篡奪得國,重用無德之人---例如楊素.宇文述等等無德之人,行政效率高但卻越來越腐化。晚年聽信讒言誅殺忠義之士。
*立錯太子---長子楊勇為人奢侈,被文帝討厭。而次子楊廣故意在文帝裝作很樸素的樣子以謀取帝位,最後結果就是隋的滅亡。
2013-02-14 6:20 am
去年大陸央視百家講壇
講過了[大隋風雲]
上半講隋文帝
下半講隋煬帝

台灣的出版社買了繁體字版權分別出版

網路上也可以欣賞視頻
2013-02-13 7:35 p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index.htm

隋文帝
隋文帝(581─604),姓楊名堅,隋代的開國皇帝,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父楊忠,北周時封「隨國公」。周武帝時楊堅為大將軍,襲封父爵,長女為太子妃。周宣帝時以后父拜上柱國、大司馬。後宣帝死,子靜帝年幼,由楊堅輔政。堅自為左大丞相,總攬軍政大權。為了奪取帝位,楊堅先後平定了尉遲迥等人的反楊武裝力量,又大殺周室諸王。大象三年(581年)二月,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改元開皇。
文帝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如改革中央官制,改地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廢除豪強士族壟斷的選拔用人制度,規定六品以下官員由吏部選授,地方官員不得自用僚佐。又制定「開皇律」,統一度量衡,統一鑄貨幣五銖錢。對突厥採取積極防禦與和親政策。又頒佈均田和租庸調的新令,減輕農民負擔。這一系列的措施迅速取得顯著成效,為滅陳統一全國作好了準備。開皇八年(588年)二月,文帝下詔伐陳,開始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十一月,以晉王楊廣為統帥,分兵八路南下。次年正月,隋軍渡江攻克建康(今南京),俘陳後主,陳亡,南方各地聞風歸附。這是中國南北分裂二百七十多年,人民企盼統一的必然結果。第二年文帝又改革府兵制,取消兵民異籍制度,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生產發展。到了文帝統治後期,國家富足,戶口大增,倉廩充實。但文帝後期不恤民力,在岐州(今陝西岐山)修建奢華的仁壽宮,耗資巨大,累死民伕上萬人。文帝還多疑偏信,廢太子楊勇,另立心懷不軌的楊廣為太子,造成了後來隋的速亡。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文帝在病中猝死,據說是楊廣陰謀害死的。

隋為盛唐奠基
隋之一統及開皇之治,在中國歷史上頗有影響。首先,隋文帝篡周立隋,結束了北方長期為胡人統治之局勢,復南下平陳,使晉室南渡後長達二百七十餘年的南分裂割據局面隨之終結,中國重新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其次,隋統一中國後所行的「開皇之治」,對政治、經濟、文化之發展多所貢獻。從歷史上看,始皇創秦制,為漢之後各朝沿襲;文帝創隋制,為唐之後歷代所遵循。唐代的三省六部之制乃因襲隋之中央政制,後代歷朝亦多仿之。文帝設秀才科,則開唐以後歷代科舉制之先河。另如開皇間首鑿運河,煬帝因之,遂成貫通南北方大動脈,使後世漕運、軍事、經濟、交通均受益匪淺。故隋之國祚雖然不長,然已為唐之盛世奠下良好之基礎。

隋文帝統一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隋文帝應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又一位有功於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富強的傑出人物。自西晉末年至隋初,中國又陷於戰亂,分裂近三百年,生產力遭受巨大破壞,民族仇殺不止。到6世紀下半葉,全國人民久經喪亂,企盼統一。581年楊堅建立了隋朝後,不到九年,又實現了南北統一。這是順應全國人民願望的結果。隋文帝在位期間,執行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穩定社會、加強中央集權的有力措施,使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生活逐漸改善,戶口倍增,政通人和,都是全國統一後帶來的大好形勢。
隋初統一中國,使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西晉末年,民族矛盾加深,民族鬥爭突出。先後出現了十六國以上的多種民族政權和南北朝的分裂,然後北方的東魏、北齊又合為北周,再由北周、南陳合為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接觸、溝通中,共同接受了先進的漢文化的薰染,民族間的隔閡在逐漸消除。出現了民族和解、民族融合的新氣象。原來在北方邊境上的匈奴、羯、鮮卑、氐、羌族和南方的越族,都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其餘的也陸續成為中華各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與漢族和平相處,為國家的發展繁榮做出貢獻。因此,隋代的建立和統一中國,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積極的意義。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34: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213000015KK014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