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839年,中英兩國的貿易磨擦終導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1年,清朝被英國打敗,英國海軍的查理義律與清朝大臣琦善談判後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義律根據協議,於1841年1月26日登陸今上環水坑口街 一帶,並佔領香港島。但清政府認為琦善無權割地而不承認穿鼻草約,並將琦善革職。而當英國政府收到《穿鼻草約》的消息後,亦對條約中無提及開放通商而大為不滿,於是改派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到中國。其後第一次鴉片戰爭戰事擴大,英軍先後攻佔廈門、寧波、上海、鎮江,抵達南京下關。清政府被迫命耆英於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自此香港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1856年至1858年,清朝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敗於英國與法國的聯軍,被逼在1860年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部份納入香港殖民地,交由英國管治。九龍半島南端的割讓,有助英國確保維多利亞港的安全。當時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鐵絲網分割。《南京條約》的簽訂意味着清政府第一次正式向從海上而來的西方國家永久性地割讓土地(澳門並非割讓或租借之殖民地,而是一個特許的居住點),開啟了列強對中國之土地野輻射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津,香港的作用相對較為有限。即使在香港本地,較深層的文化融合仍要在二次大戰後才發生。在此之前,香港多作為中國流亡人士的避難所,以及國人離開中國之窗口。而香港之香港大學亦為中國第一個革命組織之誕生地,對中國之革命有不少影響。由於在割讓之初,即保證了香港居民原有習俗得以保留,再加上殖民者亦無意與殖民地人民有太多融合,故香港之割讓對當時不到一萬人口之小漁港,並無太大改變。然而在清朝覆滅後,中國陷入意識形態混亂,長期革命、長期內戰時,香港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和平的避難所,而且香港今日賴以成功的《普通法》、廉政公署、積極不干預政策、公務員體系、自由的社會及各項基建等等,都是靠長期的殖民統治,令香港在政治上脫離百年紛亂的中國,方有可能會誕生的。
英法聯軍之役是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的延續,因為這次戰爭的是為了解決在鴉片戰爭後未能解決的問題而爆發的。結果,中國再次戰敗,英、法等列強利用《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再一次在中國獲取了大量利益,而北方的俄國亦以調停人之身份從中取利,加深了戰爭對中國後世的影響。
(一)列強相繼交侵
(二)領土的喪失
(三)主權的喪失
(四)觸發自強運動
(五)打擊中國本土工業
(六)全面喪失關稅主權
(七)教案頻生
國屢戰屢敗,十分無能,於是經常歧視和虐待華工。例如不少出洋華工在旅途中因為飽受虐待而死去,幸運到達外國的,也因為工作量過份沉重而弄至氣絕身亡。這些被迫出洋的華工,多數客死異鄉,終身不得回國。括而言,英法聯軍之役對中國的衝擊,比鴉片戰爭更大。中國在鴉片戰爭的失敗,一般人都認為這只是件偶然的事,到英法聯軍之役後,中國人才知道中國只是世界上眾多國家之一,並非「天朝上國」。 津條約賠償軍費六百萬兩,北京條約賠軍費增至一千六百萬兩,對清代經濟影響極大。 英國的砲艦雖迫使清廷屈服,但一時的挫折與一紙的條約,並不能立即改變數百年來中國的對外心理。從另一方面說,今後中西關係不惟未曾好轉,反而惡化。上自政府當局,下至士紳百姓,大都有所不甘,時思報復,真正獲得正面教訓者,少之又少。戰勝的英人,則已有了經驗,有了憑藉,益認强硬能度是對付中國的有效辦法,既得權益必須確保,並企圖擴大,不惟不肯再聽從中國的擺佈,因為益增中國朝野的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