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乃是成功之母---議論文

2013-02-02 1:05 am
各位小老師,幫幫手啊!


幫我一些文章給我吧!

Please , help me

回答 (3)

2013-02-02 1:15 am
✔ 最佳答案
在世上有很多的名人都是失敗過,但是因為失敗過,但是因為失敗所以令他們加發奮,結果他們最終都成功了。



李麗珊是位香港的運動員,也是滑浪風帆的選手,更曾經在奧運比賽中,為香港奪得首面金牌,因此被人稱「風之后」。為什麼李麗珊會有那麼驕人的佳績?其實很多的人都認為香港的運動員是垃圾,所以便瞧不起香港的運動員。但是,李麗珊沒有被瞧不起的目光影響,反而努力地練習。李麗珊在練習中,曾經嘔過、暈過,也試過失去平衡而掉下水,可是她並沒有放棄,依然爬上風帆上,繼續練習。經過多年的奮鬥後,李麗珊屢次在國際賽事中揚威國際。



正所為「失敗乃是成功之母。」人的一生何嘗試沒試失敗呢?可是你只要繼續努力和奮鬥,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



2.不怕失敗,才會成功



古往今來,成功的人士有很多,但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段相同的經歷,那就是他們必定有失敗的時候。而他們成功的關鍵就是並沒有因失敗而放棄,反而更加堅強去面對,這就是成功的最大要素之一。



音樂天才貝多芬先生便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了。他自幼便要外出參加很多的音樂會或到大城市去演出,但他並非一開始便能彈奏出那麼悅耳的樂曲,而是經過一輪艱苦的練習才能夠站到劇院的舞台上演出。而在晚年,他更因失聰而想過自殺,但他憑著堅毅的意志去克服所有的困難,最後,他更留下了永垂不朽的著作,包括有:給愛麗斯以及快樂頌等。



香港風帆選手李麗珊也在一九九六年度的奧運會中為香港創下了零的突破,她懷著堅毅不屈的精神為香港奪得了首面金牌,更進一步證明了香港人的堅定精神。



成功的人士其實有很多,這證明了不怕失敗,才會成功的道理,其實在我們的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士,我也要有著不怕失敗的精神,在日後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2013-02-02 4:28 am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似乎已成老生常談,但行動和言語有時是不相一致的。當你的成績單上出現「紅燈」,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喪,別的一無所有?你是否意識到這失敗之中有孕育著成功的種子呢!對此,每個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樣!在此頗有必要談談:失敗是成功之母。世上少有一帆風順的事,而失敗卻隨時會有,否則,那些「發明家」、「文學巨人」的美名豈不輕易地落到每個人的頭上去了?綜觀歷史,那些出類拔萃的偉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能正確對待失敗,從失敗中獲取教益,從而踢開失敗這塊絆腳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生的成功不計其數,—生的失敗更是不計其數。他曾為一項發明經歷了八千次失敗的實驗,他卻並不以為這是個浪費,而是說:「我為什麼要沮喪呢?這八千次失敗至少使我明白了這八千個實驗是行不通的。」這就是愛迪生對待失敗的態度。他每每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從而取得—項項建立在無數次失敗基礎之上的發明成果。失敗固然會給人帶來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穫;它既向我們指出工作中的錯誤缺點,又啟發我們逐步走向成功。失敗既是針對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礎,也就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然而,在現實中成功並不是失敗的積累,而是對失敗的總結與超越。如不認識這一點,就會導致「失敗越多越成功」的荒謬結論。比如數學上有名的平行公理,從它問世以來,一直遭到人們的懷疑。幾千年來,無數數學家致力於求證平行公理,但卻都失敗了。數學家波里埃終身從事平行公理的證明卻毫無成就,最終在絕望中痛苦地死去。正當這個問題像無底洞—般吞噬著人們的智慧而不給予任何回報時,羅巴切夫斯基在經過七年求證而毫無結果時,找出了失敗的原因。羅巴切夫斯基在屢次失敗之後,總結分析了失敗的前因後果,從本質上認識了這一問題,從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見,「失敗是成功之母」是一條客觀規律,但真要把失敗向成功轉化由可能變為現實,還必須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科學的分析,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指導今後的工作,這樣才算沒有「白白」地失敗。年輕人在工作中容易失敗,也容易灰心,因此,我們只有牢記「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名言,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才能從失望中看見希望,從失敗走向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僅應當成為我們喜愛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失敗中獲益,從勤奮中崛起,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
2013-02-02 3:05 am
【失敗乃成功之母】
成功與失敗,其實並無必然的因果關係。 失敗得多並不代表成功機會就增加了,那層聯繫並不是這樣公式化。 世間上能「一蹴而就」者,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只是比較罕見而已。正如蘇洵《上田樞密書》內說:“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就聖人之域?”但真能如願者,幾希矣!相反,古今成大事業者,總是要經過多番的跌倒再起,再跌再起,持恆守志,假以時日,方可有成。 正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成功是要靠累積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而每一個失敗,感覺雖然是苦澀的,但內中總會帶來一點創造成功的有利元素,能夠吸取這些養分,積蓄起來,那就是在向著成功的路途,跨進一步。這才是「失敗乃成功之母」那說話的真正意義所在。

古語例,一時間只想到了伍子胥諫吳王不果後對從人所說的話。 事見於《左傳‧哀公元年》伍子胥:“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越國戰敗後,伍子胥主張“去疾而務盡”但不為吳王所納。伍已預見且預言越終能夠從失敗中,再重整旗鼓,經歷漫長的生聚教訓後,反敗為勝,將吳國擊潰。 伍子胥的一段說話,或許可以作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語例吧。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16: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201000051KK001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