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革命

2013-01-31 11:11 pm
請問一下,比利時獨立運動的革命發生在布魯塞爾南方的啥村??後來以此地為當時戰役的名稱!

回答 (3)

2013-02-07 12:32 am
滑鐵盧!!
滑鐵盧戰役
:)
2013-02-01 3:46 am
比利時革命(Belgian Revolution;或稱作比利時獨立)是比利時人受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鼓勵,反抗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強行合併荷蘭及比利時兩國的決定,爭取比利時獨立及成立自由主義政府的革命,成功地讓比利時在列強同意下獨立,影響了當時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爆發。

革命的原因是因為比利時人不滿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統治。由於荷蘭和比利時的民族構成不同,當時比利時的貴族階級通用法語,在宗教上亦有分別(荷蘭已經通行新教,而比利時仍然為傳統的天主教),故此在民族主義盛行的十九世紀裏,比利時人無法忍受自己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

而在經濟結構上,比利時是一個工業和農業發達的國家,而荷蘭的經濟卻側重於商業和捕魚業,因此荷蘭的經濟政策每每傾向自由貿易,反之比利時希望以貿易保護政策來保障自身的工業,兩者在經濟結構的差異導致雙方分岐日增。除此之外,比利時人更要忍受聯合荷蘭王國政府對他們的種種限制及不平等對待,包括:
1.官方語言僅有荷蘭語,而沒有法蘭德斯語(現從語言學家角度出發,荷蘭語和法蘭德斯語沒有本質的區別,只在少量詞彙和語音方面有稍微改變[來源請求])和大量貴族人士通用的法語
2.政府在1819年規定,只有懂荷蘭語的人才可以投考公務員
3.政府及軍方高層完全荷蘭人出任
4.在議會中荷蘭和比利時的代表數量相若,但比利時人口有三百五十萬,而荷蘭人口僅有二百萬
5.比利時的報紙受到新聞檢查
6.比利時人亦要平均分擔荷蘭人的債務(荷蘭人在拿破崙戰爭裡為籌措軍費對抗拿破崙大肆向英人舉債)
7.比利時人主要為天主教信徒,而荷蘭主要以新教教徒為主。比利時天主教人士擔心荷蘭政府將無法保證天主教利益和教育體制。
8.比利時南部工業較為發達,而荷蘭政府的經濟利益重心並不在工業。比利時人擔心自己利益無法保證。

日期:1830年8月25日 – 1831年8月12日



地點:西北部歐洲荷蘭和比利時

結果 :比利時勝利;歐洲列強承認其獨立

列強最後在1831年11月於倫敦會議簽署條約,初步解決比利時問題。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王國、聯合王國及普魯士王國五強在條約中承認了比利時的獨立,並確保其永久中立國地位,條約中更表明這是為了歐洲的整體和平而對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安排作出修訂,不過實際上,這其實是在歐洲開了一個先例,表現了以革命運動去推倒維也納會議的決定是可行的,鼓動了歐洲其他地方在其後的數年間爆發革命,爭取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而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頑固態度又使事情未能完滿結束,即使面對列強外交壓力,他仍拒絕承認比利時獨立,直至1839年他才就比利時獨立的問題作出讓步,心不甘情不願地在倫敦條約上簽字,因此直至1839年倫敦條約才正式生效。
2013-02-01 1:03 am
是在布魯塞爾市中心
http://www.tripass.net/scenery.php?tripass_scenery=%e7%9a%87%e5%ae%b6%e9%a6%ac%e5%85%a7%e6%ad%8c%e5%8a%87%e9%99%a2&op=sceneryinfo&sceneryid=49624
位於繁忙的購物大街附近,皇家馬內歌劇院是比利時最重要的藝術中心之一,也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Monnaie在法文中是「鑄幣局」的意思,而這正是劇院原建築過去的功用,鑄幣局在17世紀末成為一座劇院,後來因為建築老舊而被拆除;新的劇院由荷蘭政府建成於1818年,但荷蘭人始料未及的是,就在劇院落成的13年後,這座宏偉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竟成了比利時脫韁而去的導火線。1830年,起於法國的自由主義在歐陸刮起一陣革命熱潮,在宗教與文化上更接近法國的比利時,也開始高張起民族意識。那一年的8月25日,《波荷蒂西的啞女》(La Muette de Portici)這齣激進的歌劇在馬內歌劇院上演,當男高音唱起「對祖國崇高的愛」一曲時,音樂的力量煽動早已不滿的人民,革命之火於是就在歌劇院內點燃,爆發了比利時的獨立運動。

圖片參考:http://www.tripass.net/images/upload/scenery/scenery/49624/s49624_20110602_1.jpg



地址:
Place de la Monnaie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32: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131000016KK045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