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的故事(20点)

2013-01-31 3:05 am
如題(想要正宗的)謝謝 :)

回答 (4)

2013-01-31 3:53 am
✔ 最佳答案
必須先知道歷史故事的「霸王別姬」,講的是:項羽殺秦王子嬰,自立為西楚霸王。當時虞姬,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後因中韓信誘兵之計,兵少糧盡,困於垓下。韓信設十面埋伏,張良令士兵高唱楚歌,楚兵聞歌,軍心渙散。西楚霸王嘆道:「難道漢王已經得到楚地?怎麼他軍中楚人這麼多?」項羽無法入睡,夜飲帳中,,自知敗局已定,面對追隨他多年的寵妾虞姬、駿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遂為楚霸王起舞,含淚而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終因勢單力薄,自刎於烏江邊上。
參考: 碧海藍天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bimoon2288/3253301#ixzz2JSVLvnvQ
2013-01-31 9:17 pm
《史記·項羽本紀》中關於「霸王別姬」故事僅有寥寥數筆: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志》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裏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 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哺。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塚」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裏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盪氣迴腸的燦爛傳奇。 對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于對原始文本的讀解。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我從中發現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頭兩句是客觀紀實,同時也是虞姬即將抒發感慨的情境鋪排。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和項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居然直接導致了對項羽精神狀態直至未來命運的否定!大王您繼續戰鬥的意氣已經到頭了,我也不願苟活了。虞姬憑什麽判斷出「大王意氣盡」了?僅僅憑項羽聞楚歌而「夜起,飲帳中」嗎?如果這是激將之辭,以自己不願苟活激勵項羽繼續戰鬥,那麽項羽和諸將的反應就不應該是「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而應該是怒髮衝冠,決一死戰。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話語的煽動力和傳染性,虞姬精心設計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這一情境鋪排所產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讓項羽和諸將失去了決戰的意氣! 虞姬的態度是非常奇怪的。作為項羽最寵愛的女人,當項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敗的時刻,她應該挺身而出,激勵項羽,而不是附和項羽「時不利」的藉口,誘惑項羽在惡劣的形勢面前低頭。畢竟項羽才三十余歲。她深知項羽一生百戰,出生入死,也曾有過「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從而擊敗秦軍,起死回生的經典戰例,也曾有過以三萬人殺漢卒十余萬人,逼迫劉邦數十騎逃跑的經典戰例;可是此時,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類似處境鼓勵項羽,恰恰相反,反而哀歎「大王意氣盡」!此刻項羽身邊尚有八百余騎,俱是精兵良將,無不以一當十,即使打不過劉邦,起碼可以保護項羽全身而退,以圖東山再起。事態的發展也驗證了這一點。項羽突圍而出,到了烏江邊: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可見項羽不是沒有渡江生息的機會,只是項羽固執地認為「天之亡我」,不願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為什麽不等所有的機會都用盡,再無生路時殉情,就這麽匆匆忙忙就判了項羽的死刑呢? 虞姬這首被人讚譽為「堅貞愛情結晶」以及我國最早的五言詩(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的和歌,就這樣散發出了可疑的氣息。我甚至懷疑她是劉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項羽身邊的美女間諜。以劉邦的智力和行事風格,以項羽的「婦人之心」和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僅劉邦、項羽、虞姬的籍貫之間找不出絲毫的蛛絲馬跡,就連虞姬最早追隨項羽的時間也無可考了,只好作為一樁笑談吧。
2013-01-31 6:02 am
虞姬自刎之謎













圖片參考:http://big5.ce.cn/gate/big5/i1.ce.cn/cathay/person/201004/19/W020100419367348094157.jpg

霸王別姬 高馬德 作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是虞姬在自刎殉情前吟誦的一首五言詩,也成為這位秦末漢初絕代佳人的千古絕唱。那麼,虞姬為何要在那時那刻拔劍自刎?這首短短二十個字的五言詩反映了虞姬當時怎樣的複雜感情?她是在為自己的夫君項羽殉情,還是擔心兵敗被俘後慘遭劉邦的蹂躪?



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據有關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不僅美麗,其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還有她的雙劍,揮舞得輕盈如水、快速如風。西元前209年,項羽幫助叔父項梁起義反秦,虞子期是項羽軍中的一名戰將,而虞姬則是虞子期的妹妹,她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甘願一生跟隨南征北戰。巨鹿一戰,項羽聲名遠播。不久便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兩人感情十分融洽。



西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兵困在垓下。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楚營裏的將士夜晚又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紛紛逃跑。項羽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與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聲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項羽這位一生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看到項羽如此悲傷,虞姬悽然拔劍起舞,含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唱罷,拔劍自刎。虞姬的香消玉殞,讓項羽悲痛萬分。倉促間,他草草掩埋了虞姬。隨即,項羽率領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一直被漢軍追至烏江,烏江亭長勸説項羽渡過烏江,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卻説,已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然後,率領二十八名江東子弟兵執短兵器和殺來的漢軍再次拼殺。最終,項羽無法突圍,自盡于烏江邊上。項羽和虞姬雙雙自盡便給後世留下了“霸王別姬”的淒美故事。



這令天地動容的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裏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古代最經典、最盪氣迴腸的愛情傳奇之一。然而,從虞姬的《和垓下歌》還應該看到很重要一點,虞姬深知劉邦的為人,項羽兵敗後,她擔心自己成為漢軍的俘虜,那樣,就有慘遭劉邦蹂躪的危險。“賤妾何聊生”一句,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虞姬處於生死之際的複雜感情。而虞姬這種寧願死也不願意成為劉邦戰利品的複雜感情,被清朝一位詩人演繹得淋漓盡致:“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而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也表達了同樣的意蘊:“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



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古往今來,還有比“虞美人草”更為動聽的名字嗎?但是,虞姬究竟是什麼樣的女子?今人已經無從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一部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書籍的開篇説:“只因撞著虞姬……豪傑都休。”虞姬讓天下英雄豪傑不惜折腰的美貌、才藝和風情,可見一斑。



雖然,從政治和軍事方面來説,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勝軍之王;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上看,因為項羽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無數後人感到,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尤其與缺乏誠信又花心好色的劉邦相比,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這也許就是虞姬寧死不入漢宮、不願成為劉邦戰利品的真實原因。
2013-01-31 3:18 am
歷史典故(霸王别姬)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志》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裡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註·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 《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塚”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裡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台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蕩氣迴腸的燦爛傳奇。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34: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130000051KK002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