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佛友您好
為什麼我的信仰會變得不虔誠???
有很多佛友給您很多好方法 羊後學補充
佛友您提出問題並不是您單獨問題 是眾多人問題
修行困難度在毅力 恒心 明理樂法 不明理樂法
遇到世間雜事 逆境來時 就退道心 起煩惱心 分別心起 鬆懈...
一切沒關係 修行慢慢來 世事干擾當初堅定初發心鬆動了.....
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體解大道才能發無上心
初發心不退 成佛有餘
現在當下回憶從小就信佛教的我~還皈依三寶又受5戒...
當時初發心是如何皈依三寶又受5戒
把初發心找回來 才有動力 精進看經典來印證在生活中
如此才不退轉 樂法時 地基就穩固 即使窮困時也能安貧樂道 志於佛
羊後學以先找回初發心 共勉勵
學佛之人初踏入佛場 接受佛法喜禮 對所發的渡人渡己的弘願 能信受奉行此莊嚴心志是那麼的信心堅定 無怨無悔 無善惡 是非 充滿希望 對待寬和對外在順逆環境中 是不染不著純樸心 堅定心難怪聖賢常言:(修道如初志 成佛便有餘) 初志代表清淨 無為 力行一個修行者的成功 要靠一顆真實且清淨無為心 無所求 無所得的心 才能發菩薩心 力行菩薩道 行六度般羅蜜 所以時時保持初發心 堅持自己理念修行才能始終如一 到達彼岸 了脫生死輪迴金剛經云:(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降伏其心)指出修行諸菩薩 當大發菩提道心時 欲堅持到結尾 有始有終必須守住我們本性 讓自性真主人當家 當妄念起時 要用自性妙智慧來調伏現今修行者 為何愈修愈糊塗 愈沒信心 愈無力感?甚至隨順逆環境 而流入塵世之中 連道心都忘掉淪喪地步?簡言之自己的初發心動搖 理念改變 為情所困 遇難退縮 遇逆退志 內德不培養1 雖然學佛難免會遇到困難與阻礙 這都不是外來的 而是內心的迷障
自己障礙自己 自己困住自己2要知道心中明鏡不清淨 外表裝飾得多麼灑脫 高貴 殊勝
對心性一點助益也沒有3修道要學 (固窮) 固守困窮 學顏回安貧樂道精神
請問? 一 當自己懈怠 無力感時 看得見生死大事嗎?
二 當自己無明 共業來臨時 還有清淨的道心嗎?
三 當自己心存情慾 不平 不滿 不服 真的不怕魔入清淨宮嗎?四 當自己面對考驗逆流中 志節 初發心 智慧 通通跑到那裡了?孔子在中庸云:( 回之為人也 擇乎中庸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 而弗失之矣) 意指:顏回之為人好學力行 不遷怒 不二過 且能擇乎中庸之道 而三月不違仁當今得聞妙理 即能常保持初發心 不敢輕言放鬆1修行者 宜實實在在的修 去行 更要恆久 深入經典 吃苦受虧也不退志
若是單憑口舌 不淨習 不積德 要如何成就道業大任呢?2初發心用功修行者 德慧之光 易被無明之風吹熄 唯有謙虛
潛移默化修行 不急譟求名相 求感應3此刻天時 時時自我勉勵 (苦海雖廣 憑人有志) 凡我修行者 要拿出智慧劍
斬亂麻 斷牽纏 謹慎升降關頭要常保初發心 才能破除無明了斷生死
學道如初 成佛有餘 古德云:(有道必有法 唯有道德具足 躬行清淨學修萬法 才有真正法益)
有如真龍得一滴水 即可遍雨一世界 真心實行真君子
悟一善道 一生修行終身受益若 有 菩 薩 初 發 心 誓 求 當 證 佛 菩 提彼 之 功 德 無 邊 際 不 可 稱 量 無 與 等菩提本性自清淨 欲求來耗神虛弱 掃清欲求神自爽 本來面目自返回初發心來再發菩薩心以行道進入不退轉羊後學祝福您在現實多元化社會2013年找回初發心再出發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