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症會復發嗎?

2013-01-27 5:11 pm
小時有過川崎症,而最近我會有心絞痛,我現在十一歲,會復發嗎?

回答 (3)

2013-01-27 6:18 pm
✔ 最佳答案
日本川崎富教授於1961年發現的病例,在皮膚﹑結膜、口腔﹑頸部淋巴腺等部位出現病變,故稱之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 (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之後漸漸有很多病例報告,現在醫師都稱之為川崎病。 病因:病因目前尚不明瞭。可能是某種感染後引起的免疫反應造成全身各器官之血管發炎。至於感染的病原體還不清楚。人和人間是否會傳染還不確定。 流行病:兒童和成人都可能發生,但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幼童,在2歲以下佔約50%,4歲以下約佔80%。男女比率為1.5比1。季節分佈不明顯。 症狀和診斷:一、急性期:出現以下症狀時為此病的急性期,大概是由發病開始後約10天。通常是以突然高燒開始,接著陸續出現皮膚疹等症狀。症狀包括主要的和次要的症狀,這些症狀不是同時出現,也不會按一定順序來出現。 1.主要症狀:是指底下六點,主要症狀也是診斷的依據: (1).持續高燒5天以上,有時可長達2到3星期。 (2).兩眼球的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 (3).頸部淋巴腺腫大,通常大於1.5公分。 (4).口腔黏膜發炎: 嘴唇發紅轉為乾燥裂開出血﹑草莓舌﹑咽喉發紅。 (5).軀幹出現皮膚疹:身體可能出現各種不同形態的紅疹。 (6).手掌﹑腳掌的變化:初期手掌﹑腳掌發紅﹑腫脹,在約十天後在由指端趾端開始脫皮。(脫皮為亞急性期的開始)2.次要的症狀:在急性期可能合併其他次要的症狀包括:腹瀉﹑嘔吐﹑腹痛﹑ 咳嗽﹑流鼻涕﹑急性關節炎﹑無菌性腦膜炎﹑ 膽囊水腫﹑無菌性膿尿﹑以前接種卡介苗處出現紅腫等。手指﹑腳趾﹑肛門周圍開始脫皮,即進入亞急性期 ,約發病十天後 (11-21天) 。在此期發燒﹑口腔黏膜﹑皮膚疹﹑淋巴腺等急性期變化漸漸消失。  二、 亞急性期:進入亞急性期後,雖然急性症狀消失了,但仍然要持續警覺追蹤,因為還是有可能發生心臟血管病變。追蹤3個月如果仍沒有心臟血管病變出現,一年後再追蹤一次。如果有心臟血管病變,則必須追蹤至心臟血管病變完全恢復為止。 實驗室檢查:可能有白血球增多及血小板增多,發炎指數 ESR、 CRP 昇高的情形。 診斷:目前診斷主要靠臨床症狀,必須俱備以下兩點:(1)急性期六項主要症狀:發燒5天以上是診斷的必要條件,再加上有其餘五項條件中的四項以上。(2)許多疾病和川崎症有類似的症狀,必須先排除這些疾病。※有時病人出現某些主要症狀,但未達診斷條件的項目要求,但心臟超音波有冠狀動脈病變,証實是川崎症,這種我們稱之為「非典型的川崎症」。※川崎症診斷的困難處:(1)由於川崎症病因不清楚,無法藉實驗室檢查來診斷。(2)由於川崎症各種症狀並不同時出現,也不會按一定順序出現,經常須觀察一段時間才能診斷。(3)有一些病童只出現部分症狀,並未完全符合條件,照心臟超音波卻已產生心臟冠狀動脈瘤,所以有時臨床上不易早期診斷。 併發症:主要併發症是心血管病變,隨不同病程而有不同的心血管變化:急性期:主要是心臟發炎,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造成心律不整﹑心衰竭等。亞急性期以後的主要死因為冠狀動脈瘤破裂或心肌梗塞。約20%之川崎病患者在亞急性期後會出現冠狀動脈瘤。大多是中、小型冠狀動脈瘤,80%會在五年內消失;巨大冠狀動脈瘤約佔5%,不易消失,以後容易造成血栓、動脈狹窄而引起心肌梗塞。死亡率約為千分之一點八到千分之三 。 治療:急性期主要是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和注射免疫球蛋白(1)阿斯匹靈Aspirin有抗發炎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降低心臟冠狀血管栓塞的機會。急性期給予高劑量之阿斯匹靈和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恢復期改成低劑量之阿斯匹靈,若無冠狀動脈異常則持續治療二到三月,若有冠狀動脈異常則需長期治療,直到消失。(2)注射免疫球蛋白可迅速退燒及預防冠狀動脈病變。免疫球蛋白治療可將冠狀動脈瘤之發生率由20%降到5%,危險性高的巨大冠狀動脈瘤之發生率由5% 降至1%。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必須間隔十一個月以上才可以接種減毒活性疫苗如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MMR)疫苗﹑水痘疫苗。   結論:對於高燒數日不退的嬰幼兒,必須持續觀察有無紅眼睛、紅嘴唇﹑草莓舌﹑紅疹,川崎症方能早點診斷﹑早期治療,減少併發症產生。個別病例有可能复發。     
參考: 認識川奇病
2013-01-31 6:54 am
世上沒有不冶的症,祗口不明的病源,就冠名上去當這是這種病,醫不好不是他的錯,H1N5一路加上去形號.世上病形多的事,你的不杏撞上去,說話的醫生同你講這句?溶醫的解決送你走。
2013-01-27 8:13 pm
一、為什麼叫川崎症:



醫學上為了紀念前人的研究,常以第一個發現此病的學者之名來命名此病。川崎症(Kawasaki syndrome)便是一位日本醫師川崎富作在1961年所發現的。在之後的數十年,被診斷的病例愈來愈多,在世界各地都有病例。但還是以亞洲人發生率較高,其中以日本居冠。在台灣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兒童,發生率約為每年每十萬名五歲以下的人口中有17-25例。發生季節以冬天及春天為主。





二、為什麼會得川崎症?



幾十年來,雖然有許許多多的研究探討川崎症的病因,但直到如今還沒有定論。沒辦法像感冒一樣可以找到確定的病原體,也沒有明確的環境因子引發此症。不過以它好發的季節及發病的症狀推測,應與感染有關,但大部份同一家族的孩子又不會同時得病,顯示也與個人的體質有關。目前大致公認川崎症可能是一種和感染及免疫有關的疾病。





三、川崎症的症狀為何:



因為無法找到確切的病因,川崎症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症狀,包括六個診斷要件:

1.高燒超過5天(39-40度)

2.手指、腳指出現發紅、浮腫,而在三個禮拜後,會有脫皮現象。有時肛門附近也會脫皮。

3.全身出現各式的皮膚紅疹。

4.兩眼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看起來像兔子的眼睛。

5.口腔黏膜變化,如草莓舌或嘴唇紅裂。所謂『草莓舌』,就是舌頭上的乳突變紅且突出,像草莓表面一樣。

6.急性頸部淋巴結腫大,直徑至少1.5公分,但不像細菌感染一樣有紅腫熱痛的感覺。

以上的症狀不一定同時發生。而川崎症的診斷需符合其中的五大項以上,這也說出診斷的

困難性。但若只有四個以下的症狀,而仍出現冠狀動脈的病變,則稱之「非典型川崎症」。其他好發的症狀包括打卡介苗的部位會紅腫,哭鬧不安。腹瀉等。





四、川崎症會造成什麼合併症:



川崎症上述的症狀都會逐漸消失,高燒也會逐漸緩解,但讓人擔憂的是它所造成的合併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臟的傷害。在急性期(一週以內)會產生心肌發炎或瓣膜關閉不全。而在亞急性期(第二週到第三週)會發生冠狀動脈病變。冠狀動脈會發生血管瘤,在嚴重的病例上,血液流通不好,還會發生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破裂,急性心包膜填塞等致死的情形。而在血管瘤較不嚴重的病人中,血管擴張的情形雖可逐漸痊癒,但目前的研究發現這類病人長大後較易有成人狹心症的早期發生。其它的併發症包括中型血管發炎、膽囊水腫、無菌性腦膜炎、尿道炎、關節炎等。這些症狀都會逐漸消失。





五、川崎症有藥醫嗎?



川崎症雖找不到病因,所幸有確定的藥物可以治療。目前最有效的藥物為阿斯匹靈及免疫球蛋白。在疾病早期需投與高劑量的阿斯匹靈,緩解後再改至低劑量。而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更是有效的降低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從15~20%降至5%)。故目前一經診斷為川崎症,醫師都會投與這二種藥物。投與的時間點也會影響療效,一般建議在發病後9天內給予效果較好。由此可見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之重要性。若是對上述治療反應不佳的病例,可再投與第二劑的免疫球蛋白。若持續發燒,目前有研究建議投與高劑量短期的類固醇,可有效降低發炎反應。馬偕醫院也有幾個對免疫球蛋白反應不佳的病人使用類固醇,也都有不錯的療效。使用阿斯匹靈的患者需注意避免接觸水痘或流行性感冒的病人,以防止雷氏症候群的發生。所謂雷氏症候群的原因不明,但目前研究是與阿斯匹靈的使用及感染水痘或流行性感冒有關。臨床上會有發燒、嘔吐、脫水、抽筋的症狀,死亡率極高。故若在使用阿斯匹靈期間發生嗜睡、嘔吐的症狀,家屬應立刻將患者送至醫院診治。



川崎症的初期表現與一般感冒症狀極為類似,易為家長或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所忽視,但其後續所產生的併發症卻足以威脅病童的生命。期望藉著以上的簡介,能使家長對川崎病有警覺而儘速就醫,因為經過正確的診斷與及時的治療,川崎症的併發症大部份是可以避免的。
川崎氏症的徵象再復發時(有 3%的復發機會)。醫生說復發機率很低~只要持續追蹤治療的好的話....
參考: computer

收錄日期: 2021-04-16 16:26: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127000051KK000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