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二次直奉戰爭

2013-01-28 4:56 am
在直皖戰爭時,皖系(段祺瑞)就輸了,
那為什麼在第二次直奉戰爭
明明是奉系(張作霖)贏了,而是段祺瑞出來組織執政政府?

回答 (3)

2013-01-28 6:56 am
✔ 最佳答案
因為打倒直系(曹錕、吳佩孚)的是奉系(張作霖)及國民軍系(馮玉祥),這兩派在北京一帶的軍力不相上下,而國民軍系的部隊就是倒戈了的直系(馮玉祥、孫岳、胡景翼等均因不滿吳佩孚,而聯手倒戈),因此奉系就必須與國民軍系協調出組織政府的人選。而這個人選必須為兩派所共同接受,且必須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及手上沒有實力。在當時符合這一條件的,除了段祺瑞外,就只有王士珍,但王士珍屬親直系的北洋老將,因此不為奉系所能接受。而段祺瑞早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已經與奉系有接觸,對馮玉祥等人來說,段又是他們所能接受的對象,因此國、奉兩派才共同請段祺瑞出山,組織執政府,以為過渡。
事實上,國、奉兩派都有獨吞北京中央政府的意圖,所以才會推出已經沒有實力的段祺瑞。也因此,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打完沒多久,國民軍系與奉系為了爭奪河北地盤大打出手。

2013-01-27 23:09:39 補充:
補上一條1924年上海《日日新報》對馮玉祥、張作霖擁段祺瑞上台的分析:
段祺瑞知在東南諸省形勢未定之前遽行輕動,將自陷於不利。馮玉祥雖一時入京握有中央政權,然擁兵數萬,僅限近畿地方而無地盤,知難長久維持,乃求段氏出山,權依其名以號令天下,俾早日收拾時局。張作霖之目的,在於殲滅直系勢力,不與吳佩孚以再起之餘地,其懼者為吳糾合長江之勢力,出於擁段之態度,而貽留他日之禍根。馮等欲利用段氏以固本派之地位;奉張亦欲利用擁段以收戰勝全功;而段則乘張馮之擁戴而握天下之實權。表面均標榜和平、妥協,而實則角智以競取權勢。
2013-01-28 7:24 pm
第二次直奉戰爭,發生於1924年9月15日至11月3日。以奉勝直敗收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與滬浙皖系、廣東孫中山、馮玉祥國民軍聯手對抗直系把持的中央政府。所以該場戰爭也是一場聯合反直戰爭。戰爭的結果是直系把持的中央政府被推翻。
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直系軍閥取得政權,並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1924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爆發江浙戰爭。1924年9月15日,奉系軍閥張作霖以響應江浙戰爭為由,聚集十五萬大軍,分兩路向直系地盤山海關、赤峰、承德發起進攻。直系吳佩孚任「討逆軍總司令」,以二十萬人應戰,彭壽莘為第一軍總司令,王懷慶為第二軍總司令。一開戰奉軍如入無人之境,10月9日佔赤峰,兩軍在山海關爭奪激烈。吳佩孚於11日親赴山海關督戰。由於直系馮玉祥與吳佩孚不和,開戰後王懷慶初敗,馮在古北口按兵不前,馮玉祥與張作霖、段祺瑞締結密約,10月23日馮與孫岳發動「北京政變」,倒戈進京,囚禁曹錕,驅逐遜清皇室,宣佈成立「國民軍」,並邀孫中山北上,欲以孫中山主持政事,段祺瑞主持軍事。
在前線督戰的吳佩孚雖料有今日,但仍聞訊大驚,率兵一部回救北京,並急調江浙各省直軍北上馳援,奉軍由冷口突入長城,直軍後路被截,吳佩孚指揮的直軍敗於國民軍之手,山西督理閻錫山出兵京漢鐵路,占石家莊,山東皖系將領鄭士琦出兵津浦鐵路,佔德州,阻止鄂豫直系援軍北上。吳佩孚受奉、馮兩面夾攻,在華北的主力全部覆滅,段祺瑞派人給吳佩孚送了一封信,要吳佩孚趕快從塘沽離去,11月3日上午11點,吳率殘部兩千餘人自塘沽登軍艦南逃,回到長江流域,繼續偏安一隅。張作霖、馮玉祥等在曹家花園召開的天津會議,決議成立中華民國執政府與善後會議以取代國會,並推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統總統與總理之職,孫中山於此時尚在來京途中,政權落入奉系軍閥手中。
第二次直奉戰爭規模與影響均比第一次浩大,其中更歷經黃渡瀏河戰鬥、宜興戰鬥、慶元戰鬥、江山戰鬥、松江戰鬥、楊村戰鬥等等數場大型戰役。奉系能大舉獲勝的原因還在於有大量訓練正規的外籍士兵。

歡迎來我的粉絲團
FB:http://www.facebook.com/ehbfat
討論區:http://www.eherber.com/talk_01.php?f931
參考: 維基
2013-01-28 6:11 am


張作霖与孫中山鮮為人知的合作
自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后,張作霖除了成功地建立了以反直為戰略目的的“三角同盟”外,還企圖從直系內部打開缺口。他看中了馮玉祥。吳佩孚自打敗張作霖后,躊躇滿志,不可一世,与馮玉祥等直系將領關系惡化。馮玉祥痛恨北洋軍閥的貪婪腐敗,遭到曹、吳的歧視和猜忌。張作霖趁机拉攏馮玉祥,協議聯合倒曹。
當時,皖系軍閥、浙江督軍盧永祥處于直系軍閥的包圍之中,他愿意同孫中山和張作霖合作,共同對付直系軍閥。1924年9月1日.盧永祥派其子盧小嘉赴奉天拜見張作霖,請張作霖接濟軍費、飛机和武器。張作霖滿口答應。此時,孫中山也派孫科前往奉天拜會張作霖,協商討直之事。
[略]
1924年9月3日........翌日,孫中山在大元帥府召開籌備北伐會議,宣布“援浙即以存粵”。5日,孫中山發布了北伐命令。
9月4日,張作霖便向直系挑戰,致電曹錕,聲言“將由飛机以問足下之起居,枕戈以待最后之回答”。9月15日,張作霖自任鎮威軍總司令,率6個軍25万人向山海關、熱河一線推進。直系也以吳佩孚為總司令,出兵20万人,駐屯在山海關和熱河一線。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主要戰場在山海關一帶。孫、段、張 聯合起來,共同行動。這樣,戰爭由江浙一隅的局部事件,發展成為全國反直勢力与直系軍閥的大決戰。東北軍將領何柱國在《孫、段、張聯合推倒曹、吳的經過》一文中承認:“我們奉軍的胜利,与孫、段的配合,從頭到尾都是分不開的。”張學良后來也回憶說:“我父親很厲害,他一定要打,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三角同盟’。”
[略]
1924年10月,正當吳佩孚在山海關前線同奉軍激戰時,直系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与直系援軍第二路司令胡景翼,聯合京畿警備副司令孫岳秘密計划倒戈。10月23日,馮玉祥回師南苑,通電停戰,發動北京政變,曹錕被囚,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直系瓦解,奉系取得決定性的胜利。張作霖、馮玉祥、段祺瑞等人皆致電孫中山,邀其北上,共商國是,并提出召開由各實力派參加的和平會議,產生正式政府。
11月4日,孫中山复電張作霖,表示同意北上:“文在此間部署軍事,數日可畢,當即輕裝北上,共圖良晤。”同時,他還派孫科向張作霖說明他對時局的主張。11月10日,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對內召開國民會議,結束軍閥統治,對外廢除不平等條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以期喚起民眾,和平統一中國。11月13日,孫中山偕宋慶齡等乘“永丰”艦离廣東北上。
在孫中山北上途中,11月15日,張作霖、盧永祥、馮玉祥、胡景翼、孫岳五人聯名推戴,公舉段祺瑞為中華民國總執政,執行政府職權。段祺瑞不僅為馮奉兩系所推戴,而且還受到直系及西南軍閥所擁護。11月22日段祺瑞入京,24日在陸軍部宣誓就職,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略]
12月4日,孫中山抵達天津。這天,天津城沉浸在喜慶的气氛之中,到處燃放爆竹。天津學生、市民等群眾團体搭起牌樓,懸燈結彩,有五万多群眾在碼頭熱烈歡迎孫中山先生的到來。當日午后,孫中山前往海河北曹家花園拜訪張作霖。張作霖態度冷淡,沒有出門迎接,讓孫中山在客廳坐了很久,才慢條斯理地出來,徑直落上座。賓主之間,一時間竟無話可說。孫中山首先打破僵局:“我今天到了天津,承派軍警前來歡迎,對于這种盛意,非常可感,所以今天特來訪晤,表示申謝。這次直奉之戰,賴貴軍的力量,擊敗了吳佩孚,推翻了曹、吳的統治,實可為奉軍賀喜。”
張作霖態度傲慢,不以為然地回答:“自家人打自家人,談不上什么可喜可賀。”隨同孫中山前來拜訪的李烈鈞看不下去了,憤慨地說:“若不鏟除吳佩孚,國家和人民的希望何在?如此還不可賀,則何者可賀?今天孫總理對雨亭之賀,實有可賀的价值,也惟有你雨亭才能當此一賀。”孫中山說:“确實如此,民國以來,能得到我當面祝賀的,也惟有雨公一人而已。”賓主气氛才融洽起來。張作霖問:“先生預定滯留北京為期几日?”孫中山回答:“一俟時局穩定,即作歐美之游。”
孫科在《八十自述》中說:“据汪精衛報告:張見中山先生后告汪:‘我從前以為孫先生是個什么難說話的人,今日才知道他是一個溫厚君子。”
在談話中,張作霖坦言:“我是粗人,坦白言之,我是捧人的,我今天能捧姓段的,就可以捧姓孫的,惟我只反對共產,如果共產實行,雖流血所不辭。”由此可見,孫中山与張作霖在天津的兩次會談,雖表面上顯得還算融洽,但張作霖的反蘇反共態度与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政策截然相反。這种政治上重大分歧,決定了直系垮台后孫張二人的漸行漸遠。12月5日,張作霖回訪孫中山。在談話中,張作霖勸告孫中山,不要反對外國人,因為外國人是不好惹的,而各國公使非常反對聯俄聯共政策,希望孫中山放棄這個政策。張作霖表示,他愿意代表孫中山疏通外國感情,并說這件事包在我張作霖身上,一定可以成功。
[略]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33: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127000015KK053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