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的資料

2013-01-25 5:46 am
請介紹孟子,資料唔好太長,介紹下佢係咩人

回答 (4)

2013-01-25 6:07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0301/html/0301a02/0301a02.html
儒家亞聖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出生在距今約2300年前的鄒(今山東省鄒縣),曾跟從孔子的後人子思學習,是繼孔子之後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世尊稱他為「亞聖」。
人性善惡的爭論
  在孟子的時代,人性善惡的問題是人們熱烈討論的焦點。當時主要有幾種有關人性論的觀點,分別是性無善惡、性本善、性本惡等等。而「性善論」就是孟子思想理論的基礎。
人人皆可成為聖人
  孟子認為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差別,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性善就如水向下流一樣,是絕無例外的。仁、義、禮、智等各種善德在人身上皆有根芽,只要人們竭力求善,就能擁有這些善德,否則便會失去,帶來現實中的各種惡行。故此,在人本性善的基礎上,孟子認為人人都可通過修心求善,成為聖人。
人民是國家的根本
  在政治上,孟子提倡「民本論」。他認為民眾是一切政權的根本和關鍵,如果國君要令國家強大,就必須能夠「保民」,讓人民擁有豐足的物質生活,以及在施政時處處優先考慮民生利害,從而達到「保民而王」的目的。
保民的方法
  孟子認為保民的具體方法,就是要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為百姓提供安居樂業和尊禮守義的物質基礎。如果人民生活安定,擁有固定的財產,他們就上可以侍奉父母,下可以養妻活兒。因此,國君必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這才是民本思想的核心。

  強調義禮是孟子人倫道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義禮的主要精神包括三個方面:
一、強調仁愛:這是為君、為臣、為民都應遵守的思想基礎。只要人人心存仁愛思想,不管在什麼環境,他的行為都會是高尚而且偉大的。
二、強調恭敬與謙讓:孟子認為人只要以恭敬之心待人對事,不但會得到別人的信任,而且不會招來恥辱和出現失誤。這樣,社會形成互相尊重、謙讓的風氣,矛盾自然消解,衝突也能避免。
三、強調「和為貴」:孟子指出和平、安定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心願,而實現和平、安定的前提必須是擁有仁愛的心。所以,孟子認為沒有愛人的心,就不會有符合義禮的行為,社會也就難以達至和平安定。
五倫:不同的人際關係
  在孟子心目中,人際關係主要可分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五種,這就是人倫關係中的「五倫」。
各盡其份
  在人倫關係中,孟子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恰如其份地做好自己的角色。例如作為臣下的,要盡忠為君主效力;作為兒子的,要孝順父母;身為君主或父親的,要愛護臣民、子女。如果所有人都做好自己的本份,合乎忠、孝、悌等道德標準,社會自然會井然有序,人人互相友愛,春秋戰國時代篡 弒奪位的情況也就會止息了。

《孟子》的作者
  《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的言行。關於這部書的作者,有人認為是孟子,有人認為是由孟子的幾個弟子所追記的,也有人認為是由孟子自著,而他的弟子曾參與其事。
《孟子》的體例
  《孟子》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全書共有七篇。每篇取篇首的二、三字作為篇名,分為上、下兩部分,合共有二百六十一章,約三萬四千六百餘字。
歷代有關《孟子》的研究
  早在西漢文帝的時候,曾設有專門教授《孟子》的傳記博士,成為官方規定的經典之一,供讀書人學習傳授,但不久就被取消了。到了唐代的時候,由於韓愈等人的推薦,《孟子》的地位逐漸提高,研究的人也日漸增多。直至清代以前,有關《孟子》的研究著作,就有七十餘家之多。
2013-01-26 8:30 pm
good!!!!!!!!!!!
2013-01-25 11:00 pm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相傳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父名激,母鄒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2]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後世尊稱為亞聖。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追隨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013-01-25 7:44 pm
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是記錄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身後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甯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裡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等。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16: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124000051KK004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