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所謂的孟子「性善論」比較。荀況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平
《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趙國人。年五十年始來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讒而謫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
著作
有《荀子》一書,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故為其註釋者不多。僅唐代楊倞為其作注。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註釋校訂者才有所增加。其中包括清代王先謙之《荀子集解》,民國時期梁啟雄之《荀子柬釋》,北京大學《荀子》註釋組《荀子新注》,章詩同之《荀子簡注》等。現代研究荀學者也有所增加,出現了諸如高正之《〈荀子〉版本源流考》,夏甄陶之《論荀子的哲學思想》,李德永之《荀子》等;其中比較新出者如:儲昭華之《明分之道》等。
----------------------------------------------------------------------------------------------------
思想
《荀子》全書論說方面極廣,張覺在他的《荀子譯著》說:「縱觀荀子全書,凡哲學、倫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乃至語言學、文學皆有涉獵,且多精論,足以為先秦一大思想寶庫。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荀子的主要觀點是「隆禮重法」,「尊賢愛民」。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子思和孟子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
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說相反,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古書「偽」與「為」相通,指心透過思慮、抉擇而後作出的行動,特別是在經過學習之後,就叫做偽,也就是禮義),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對人的影響,才可以為善。荀子強調後天的學習。
從哲學上說,荀子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在天人關係上,荀子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肯定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的意識為轉移的,主張「明於天人之分」,認為天有「天職」,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的人定勝天思想。既說明規律的不可抗禦,也強調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荀子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繼承孔子的地方,還在於他對於禮和師法的重視,堅持儒家「正名」之說,強調尊卑等級名分的必要性,主張「法後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於主張「性惡論」,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荀子成為後來出現的法家的開啟者。
另外,荀子在經濟上主張「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提出強本節用、開源節流和「省工賈、無奪農時」等主張。為以後歷朝歷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鑒之處。
在軍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義」,主張以德兼人,反對爭奪。荀子認為「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這些,就要隆禮貴義,好士愛民,刑賞並重。此外,還論述了為將之道,如六術,五權等。
《史記》記載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荀子的「帝王之術」,通過李斯後來的實踐,體現出來。北宋蘇軾在《荀卿論》中說:「荀卿明王道,述禮樂,而李斯以其學亂天下。」
---------------------------------------------------------------------------------------------------------------
逸事
朱熹對荀子殊無好感,在彈劾唐仲友的狀子上就有以官錢刊印《荀子》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