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中小學公開考試, 還要使用 "專名號" 嗎?

2013-01-10 1:38 am
看了以下, 得知社會現在已很少用專名號: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041100534

我想問, 在在香港的中小學公開考試, 現在2013年還要求於人名地名組織名等加上"專名號"嗎? 不用專名號會扣分嗎?

回答 (4)

2013-01-12 2:48 am
✔ 最佳答案
考中文作文時就一定要加專名號,否則就會被扣分。其實考一些中文科的試時,人名地名組織名等就一定要加上專名號,因為中文科是很嚴格的。

如果考的科目是其他科目,例如:數學、常識,就不必加上專名號,因為數學常識等科目不是主要看考生有沒有加上專名號,而是看考生懂不懂作答題目而已,不會這麼嚴格。但是如果考生加上了專名號,也是沒問題的,不會因此而扣分。

不過,我建議你還是加上專名號,以確保不會因沒有加專名號而被扣分,否則那些分數,便扣得不值得了。
2013-01-11 11:38 pm
中文作文要加,因為計標點符號分。雖然不會因為你沒有加而逐個扣分,但是改卷者會看整體的標點符號,所以加了會好一點。

中文閱讀和中國歷史不必加,老師也不理你有沒有加專名號。
參考: Me
2013-01-10 8:32 am
其實是因為突然想起小學時老師教我們用專名號 (那時仍未到1997), 但近年好像不再見到這符號, 所以好奇問問.

現在的中小學不再教這符號嗎?

2013-01-12 21:19:04 補充:
原來是這樣, 你親身的經驗應該比較可靠, 看來是已經不再使用了.

當年我對文字未有學習之心, 想起也有點可惜.

2013年最後的高考, 我也要"終極上訴".

2013-01-13 23:01:25 補充:
香港的中文本來已有洋化的問題,
近年還開始給鄰近地區政權漸漸的入侵我們所用的中文,
甚麼 "打造平台", "一把抓", "開幕式"等.

我沒有甚麼真才實學, 古文我就不會看, 詩詞也沒有學問.

2013-01-13 23:05:09 補充:
最近看書才發現, 原來在上世紀, 中文(白語文)還是很正統典雅的, 現時仍可尋找那時出版的書本, 從而學回正確的中文; 可能很多年後這些文本就會消失, 淡化了.

這也是近年想學點中文的原因. 現時這些資源還未失傳, 還未太晚.
香港人唯有先對"自己的"中文有把握, 才能分辨何謂好, 何謂不好.

當香港人說的寫的想的做的, 最後變了跟鄰近地區政權人民沒有兩樣, 始終有這天.... 就是完結之時.... 但願香港能防守得久一點.

2013-01-14 22:24:37 補充:
兄台博覽群書, 偑服偑服.

我開始時看了陳雲和陶傑那些討論中文的書, 他們批評得很有見地.
可是諷刺批評的文風, 寫得妤就是上品, 寫得不好就難看, 不是人人也學得來, 我自問沒有能力把握得好, 看過就算.

就文風平實而言, 還是小思, 董橋, 思果等較適合學習參考, 四平八穩.

2013-01-15 14:14:03 補充:
陳雲和陶傑的文章和想法, 有值得看看的地方, 但盲從也不合適.

至於港英政府, 我想若港英在最後三十年加速香港的社會發展,
對香港居民當然是好事, 但港英的目的也主要是對中共下一步棋,
香港人盲目依戀英國人則不必, 但小心防範中共也是需要的.

任何國家的政府, 不論是英國的, 還是中國的, 到底為了還是其本國的利益.
香港要亂世圖存, 保護自己, 也就只能信靠自己.

港英給的自由, 不用感恩, 反正只是中英兩國對陣之間的副產品.

但給了香港的, 就是香港的;
香港的東西, 香港不許, 別人不能來搶.

2013-01-16 10:35:11 補充:
我很同意港英政府有其利心, 因此香港人不用過份地對其感恩圖報.

可是香港有幸成為其殖民地百多年, 而且是定位為商港, 而不是天然資源生產地, 也是寄居於此彈丸之地的七百萬生靈前生修來的福氣 --- 結果就是結果, 不論英人的動機為何, 在效果而言在1997年之前最後三十年對香港是不錯的.

至於說再之前年代, 英人也有惡行, 那是存在的.
可是總沒有因為英人也曾有惡行, 香港人就應該接受現政權的任意妄為.

2013-01-16 12:23:48 補充:
是的. 在香港的大中小學, 正規課程從沒有正正經經地教學生邏輯, 那怕就是不計分數, 只要求上課聽聽也好.

本土歷史也很冷門, 所以不知事實, 也不會細想事情.

2013-01-16 14:34:06 補充:
貴校的朋友有福氣呢.

釋法那夥人, 給些甜點哄港人同意釋法;
將來釋法先例一開, 再無拒絕其他釋法和干預的 "正當理由" --- 如良家婦女給登徒浪子哄上大床一樣 --- 後悔莫及.

殘暴政權是香港人招惹得起的嗎? 兩地官府的界線若消失了, 恐怕港人早晚連骨頭也沒有剩下來.

2013-01-17 12:41:55 補充:
是的.

蘋果,
可以給外面的大鐵板壓碎;

但更常的是,
由內裡內開始腐爛.
2013-01-10 7:20 am
公開考試要加專名號?是DSE新制嗎?
我高考會考所有科都無加專名號,但分數從未受影響。

2013-01-12 21:03:42 補充:
小學於我太遙遠,早忘得七七八八。初中三年似乎有教專名號,但去到高中已不重視。

DSE中文科有否此規定我不清楚,但高考中化會考中文是沒此要求的,一來考評報告從沒說要求專名號,如果考生不加,而專名號是有必要,考評報告會說明。二來,本人中文各卷均無加專名號,但總分數依然是A。

2013-01-13 21:50:54 補充:
當年高考連續兩天考世史會計,6小時的煎熬至今未忘,縱使兩科成績差強人意,但我卻未想過再來一次,佩服閣下毅力

2013-01-14 19:58:36 補充:
印象中,清末民初的白話文有很大分別,或古雅,或西化,當中尤以梁啟超寫得最好,風靡莘莘學子。早前曾拜讀他的李鴻章傳,一揮而就,擲地有聲。不似唐君毅那些,讀個半天還在思索句讀......

曾經很喜歡現代散文,朱自清﹑巴金﹑茅盾﹑夏丏尊等我都愛讀,但若是近幾年作家的文章,只(追)看過小思﹑董橋﹑白先勇﹑林行止四個,其他的都不太清楚。

2013-01-15 00:50:08 補充:
兄台之稱愧不敢當......
我個人不喜歡陳雲的政見,尤其是他對港英政府的懷念。不過對於他的語文修養,我十分敬重。
陶傑給我的感覺是「抽水客」。有時更抽得太不雅,如今天(14/1)他在爽報的專欄,不堪入目。不過他的雙語修養極高,而且為人幽默風趣,有時候明知他的文章是為抽水而寫也忍不住讀。

政治散文,我偏愛林行止,他的文章有見地,行文流暢灑脫,間中幽人一默,董橋也曾遭他譏諷,但落筆恰到好處,不愧香江第一健筆。還有練乙錚,錚錚風骨,用文典雅,很喜歡他的五冊文集。

近日迷上了馬嶽,其文筆風趣,很有辯論風格。

2013-01-15 22:45:27 補充:
記得會考曾有一DBQ漫畫題,畫中中英兩國就香港回歸問題各不相讓,而香港卻受其壓制,不能表達自己意見。中共或許別有用心,但英國絕非偉大單純為香港好。目下不少八十後對英國歌功頌德,更說希望回到殖民地時代,卻置電訊條例﹑公安法例﹑限制言論等不理,令人心痛。

如今特區政府縱有諸多不是,但最少可讓反對者暢所欲言反對政府,並有選舉投票自由,華人亦可擔任高官,試問在港英統治之時,發生多少以言入罪的打壓,又有多少高官是華人?可惜這一切,不少青少年均置之不理,只見今天之不公,卻漠視昔日華人受到的歧視。

2013-01-15 22:53:21 補充:
不喜陳雲,正因他既為一60後學者,受港英統治逾30年,卻漠視殖民地的種種不是,美化港英政府。這種行為,和中共篡改抗日歷史,貶低國民黨地位相距無異。

2013-01-16 12:11:23 補充:
其實政治非零和遊戲,亦不應是。殖民政府和特區政府並非相對存在,在反思殖民政府的同時,亦可批評時下政府不足,像古思堯等社運老手,過去爭取中文成為合法語言,今天支持反國民教育,两種行為並無衝突。故此,眼見時下部分青少年反特區政府,反對共產黨,便一廂情願以為港英就是偉十美好,不禁搖頭嘆息。。

要上堂,容後再續。

2013-01-16 14:19:03 補充:
中大好像有,政政系和哲學系有logic course,還有政治辯論等,據知,政政這些課很受同學歡迎,可能因為名師效應(周保松馬嶽蔡子強馬樹人)。

前些天曾看呂大樂的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發現那個時候的香港也不是如斯美好,尤其是經濟狀況和住屋環境,較現在更不堪。不過我同意香港的經濟基礎、法律制度是英國建立,不論其動機如何,香港受惠其中是無容置疑。反而現在有些人動輒要求釋法,或以言論自由為藉口質疑法官公正,真是自毀基業。

2013-01-17 01:15:13 補充:
不小心弄了個笑話,上述名師效應和政治辯論一番話,閣下一笑置之便可。

殘暴政權令人想起殖民地港英政府,若然今天香港歸順中共,恐怕會回到殖民時代的白色恐怖。不過香港既為中國一部分,政治經濟上無可避免會受中國影響。如練乙錚等人所言,中國不推憲政不尊重人權,香港的民主之路依然嶇崎難行,而且現在香港民主派分裂,各不相讓,前路更加茫茫。

2013-01-17 01:42:03 補充:
彭定康真說中了香港現時情況:「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裡。」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14: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109000051KK0022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