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發展為宗教。在世界上尤其是對於東亞和南亞地區具有廣泛的影響。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人數僅次於基督教、伊斯蘭教。
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意思是「覺者」。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按照佛教的觀點,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滅貪、嗔、痴的人才能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道理。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從悉達多所悟到的道理裏,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教的歷史按時期劃分可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個時間段,其中部派佛教又被稱為小乘佛教。佛教按地理位置可分為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傳承,隨著藏傳佛教的出現,北傳佛教又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日本佛教因其歷史發展和文化的獨特性,故亦有學者主張應加上日本佛教,與其他三大系並列,成為亞洲的四大系佛教文化。佛教按修行和傳授方式可分為顯教和密教。密教大致包括了印度的金剛乘佛教和西藏的藏傳佛教。按顯教密教劃分法,除了密教其他的就全部是顯教。
出現背景
佛教出現前的古印度社會,婆羅門教信奉神靈(即三大主神:創造萬有的梵天Brahma、保護神毗濕奴(Vishnu)以及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Śiva))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種種好處,於是漸漸出現各種祭祀,以及對各種神靈的贊詠,進而成為四種《吠陀》。 宗教制度行成規模後,婆羅門教漸漸離開主神梵天,轉而強調森嚴的等級制度,但是正是婆羅門在政治、文化、思想等領域的特權引發了人們對於社會現狀革新的思潮,史稱「沙門新思潮」(梵文:Sramana),其中就包含了宗教改革的佛教。
根據玄奘法師的名著《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
因為種族等級、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漸漸分化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稱為種姓制度。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工商手工業等,首陀羅則為貧窮的自由民,從事更為低賤的職業。除此之外還有在四種姓外的「賤民」階層,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觸者」。
歷史
佛教由古印度的悉達多·喬達摩35歲時創立,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當時悉達多在畢缽羅樹(佛教信徒尊稱菩提樹)下悟道,成立佛教。準備妥當之後,悉達多於是走遍恆河谷各地向人傳教。五位貴族接受了悉達多的教訓之後,成為比丘,也就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7]。社會各階層和各種身分的人都來聽他演講而成為他的弟子。在其後的幾十年中遊走四方,招收了許多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到他在80歲的高齡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時,他已舉世聞名,被尊為釋迦牟尼佛。
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傳播。南傳佛教(又稱為上座部佛教)經由錫蘭傳播到東南亞一帶,主要影響東南亞的印度支那等地。北傳佛教(又稱大乘佛教)經喀什米爾到達新疆,早在公元1世紀的東漢時佛教就傳入中國,後又傳入古朝鮮、日本;北傳佛教於公元8世紀正式傳入印度北鄰的西藏;至此,北傳佛教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兩支。藏傳佛教這個教派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有著極大的影響,後來又傳入蒙古和中國東北等地區。到公元第六或第七世紀,藏傳佛教在遠東各地已奠定了根基。
2013-01-04 18:48:41 補充:
佛教雖在古印度經歷過無比的輝煌,其影響力也廣傳至亞洲各地,但在印度本土卻逐漸衰微。佛教在古印度建立了第一流的學術中心,如那爛陀寺等大學就是教授佛法和當時科學及各家哲學的最高學府。但由於古印度佛教特重對出家人的教育,且熱衷於高深學術的思辨,而無形中相對忽視了對在家信徒的教育,僧團遂逐步成為與在家信徒疏遠的精英集團。此外,佛教未能像印度教等其他宗教那樣將佛教建立為在家信徒的家庭傳統,這樣佛教在古印度就漸漸失去了民眾基礎。一旦失去國王們和貴族的支持就更加速了佛教在古印度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