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是甚麼???????????????

2012-12-30 2:00 am
西醫是甚麼?????????????????????????????????????

回答 (2)

2012-12-30 2:20 am
✔ 最佳答案
19世紀以來,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西醫通過多種渠道傳入中國。

鴉片戰爭前,東印度公司的醫生郭雷樞、李文斯敦等在廣州、澳門一帶向華人行醫,將西醫傳入中國。

1835年,伯駕在廣州創辦近代中國第一所教會醫院。教會醫療事業不斷拓展。

1876年,新教在華所辦教會醫院診所

同時,傳教士還翻譯出版西醫書籍,創辦醫學院校和護士學校。

洋務運動開始後,中國人也開始興辦近代醫療事業。





晚清中國人的中西醫觀

(一)信奉西醫而排斥中醫。晚清出身教會醫學教育的西醫大都持這種觀點,轉而信奉西醫的人中也有持此觀點者。如吳汝綸在信奉西醫後對中醫即大加排斥,說《靈樞》、《素問》、《本草綱目》等醫書都不足據;西醫解剖學相當準確,藥品又多由化學家所定,所以“百用百效”。他認為中醫遠不如西醫,宋以後的一些醫書“盡可付之一炬”。吳氏的看法過分誇大西醫,完全否定中醫,是一種極端的看法。

(二)主張中西醫會通。一些信奉西醫的人比較中西醫,認為西醫可補中醫之不足,形成以下兩種中西醫會通主張。一是認為中西醫各有所長,主張二者會通。李鴻章在《萬國藥方·序》中說:中國醫學和醫藥均有不足之處,西醫的長處在於醫學教育、醫藥、解剖學上。他還認為西醫解剖學在某些方面同中國傳統醫書有相合之處。鄭觀應認為中西醫各有短長,“棄短取長,中西合璧,必能打破中西界限,彼此發明,實於醫學大有裨益。”此外,李經邦、陳熾、鐘天緯、許克勤等人均持此種觀點。朱沛文等近代名中醫也持這種主張。另外,教會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醫生也有人持這種主張,蘇州醫學傳教士柏樂文的學生顧福如就是例證。二是認為中西醫可以互補,但西醫有許多不足,會通應以中醫為主。這以唐宗海為代表,他在《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中提出“集靈、素諸經,兼中西義解之,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衷歸於一是。”但他又說,西醫在藥物、用藥、解剖學、外科治療等方面遠不及中醫。

(三)有限地肯定西醫,實際上反對或不接受西醫。這以朱一新和陳虬等人為代表。朱氏在《無邪堂答問》中說:“醫學則中國針石之技,久而失傳,西醫擅長在此。其內科之學,遠不如中國。”同時,他還從體質差異和醫理不同來反對西醫。陳虬雖承認西醫的疫病來源於病菌之說,卻又說“其實中國古籍皆已引而不發”,事實上他並沒有接受西醫。這種觀點反映了對待西學上的“西學中源”。

(四)堅持中醫排斥西醫。在反對西醫的中國人中,有的是從保存國粹出發來反對西醫的,有的是出於利益考慮而反對西醫。如19世紀七八十年代東北、浙江的一些中醫和官紳為了自身利益,製造謠言煽動群眾來反對西醫。葉德輝在《西醫論》一文中則說基督教在利用醫學傳教上成效很大,要有所防備,並從生理解剖、華夷之辨、醫理和醫藥不同等方面提出反對西醫的五個理由,最後提出要振興中醫。

綜上所述,晚清中國人西醫觀的演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西醫的衝擊之下,中醫一統的局面被打破,從而造成了近代中國人醫藥觀的多元化格局。

出現中醫同西醫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5/03/16/[email protected]
2012-12-30 3:03 am
19世紀以來,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西醫通過多種渠道傳入中國。

鴉片戰爭前,東印度公司的醫生郭雷樞、李文斯敦等在廣州、澳門一帶向華人行醫,將西醫傳入中國。

1835年,伯駕在廣州創辦近代中國第一所教會醫院。教會醫療事業不斷拓展。

1876年,新教在華所辦教會醫院診所

同時,傳教士還翻譯出版西醫書籍,創辦醫學院校和護士學校。

洋務運動開始後,中國人也開始興辦近代醫療事業。





晚清中國人的中西醫觀

(一)信奉西醫而排斥中醫。晚清出身教會醫學教育的西醫大都持這種觀點,轉而信奉西醫的人中也有持此觀點者。如吳汝綸在信奉西醫後對中醫即大加排斥,說《靈樞》、《素問》、《本草綱目》等醫書都不足據;西醫解剖學相當準確,藥品又多由化學家所定,所以“百用百效”。他認為中醫遠不如西醫,宋以後的一些醫書“盡可付之一炬”。吳氏的看法過分誇大西醫,完全否定中醫,是一種極端的看法。

(二)主張中西醫會通。一些信奉西醫的人比較中西醫,認為西醫可補中醫之不足,形成以下兩種中西醫會通主張。一是認為中西醫各有所長,主張二者會通。李鴻章在《萬國藥方·序》中說:中國醫學和醫藥均有不足之處,西醫的長處在於醫學教育、醫藥、解剖學上。他還認為西醫解剖學在某些方面同中國傳統醫書有相合之處。鄭觀應認為中西醫各有短長,“棄短取長,中西合璧,必能打破中西界限,彼此發明,實於醫學大有裨益。”此外,李經邦、陳熾、鐘天緯、許克勤等人均持此種觀點。朱沛文等近代名中醫也持這種主張。另外,教會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醫生也有人持這種主張,蘇州醫學傳教士柏樂文的學生顧福如就是例證。二是認為中西醫可以互補,但西醫有許多不足,會通應以中醫為主。這以唐宗海為代表,他在《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中提出“集靈、素諸經,兼中西義解之,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衷歸於一是。”但他又說,西醫在藥物、用藥、解剖學、外科治療等方面遠不及中醫。

(三)有限地肯定西醫,實際上反對或不接受西醫。這以朱一新和陳虬等人為代表。朱氏在《無邪堂答問》中說:“醫學則中國針石之技,久而失傳,西醫擅長在此。其內科之學,遠不如中國。”同時,他還從體質差異和醫理不同來反對西醫。陳虬雖承認西醫的疫病來源於病菌之說,卻又說“其實中國古籍皆已引而不發”,事實上他並沒有接受西醫。這種觀點反映了對待西學上的“西學中源”。

(四)堅持中醫排斥西醫。在反對西醫的中國人中,有的是從保存國粹出發來反對西醫的,有的是出於利益考慮而反對西醫。如19世紀七八十年代東北、浙江的一些中醫和官紳為了自身利益,製造謠言煽動群眾來反對西醫。葉德輝在《西醫論》一文中則說基督教在利用醫學傳教上成效很大,要有所防備,並從生理解剖、華夷之辨、醫理和醫藥不同等方面提出反對西醫的五個理由,最後提出要振興中醫。

綜上所述,晚清中國人西醫觀的演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西醫的衝擊之下,中醫一統的局面被打破,從而造成了近代中國人醫藥觀的多元化格局。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13: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229000051KK002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