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其實這個可以算是量子力學的問題。
這個問題是很難解釋的。
我們可以試著軌道理論來解釋。
丹麥科學家破爾在二十世紀初提出電子排列模型,指出電子像行星一樣,圍繞著恆星(原子核)轉動。
然而,後來的研究證明,這模型是部分錯誤的。
電子是以電子雲的形式圍繞原子核轉動,由於電子的移動速度非常快,根據海森堡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電子的位置(x)及動量(p)不可能被同時測量。
科學家只能透過機率來估算電子大概出現的位置,而電子位置的估計是量子力學中的重要課題。
而電子最大可能出現的位置就電子的軌域。
因此玻爾模型被證實部分錯誤,人們瞭解到電子並不是以固定形式圍繞原子核轉動的,從而衍生出截然不同的電子軌道理論。
其中科學家把原子的軌域更精確地劃分為不同種類的亞電子層,每種亞電子層有不同的形狀。
s:可以容納兩個電子
p:可以容納六個電子
d:可以容納十個電子
f:可以容納十四個電子
而按照該電子層最多可容納的電子數量,進一步把該電子層分為不同亞電子層:
第一層(可以容納兩個電子):1s
第二層(可以容納八個電子):2s、2p
第三層(可以容納十八個電子):3s、3p、3d
第四層(可以容納三十二個電子):4s、4p、4d、4f
如此類推。
其後科學家發現,電子必須從低能量的軌域向高能量的軌域填充,否則會趨向不穩定性。
以下各亞電子層的能量排列(從小至大):
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
由於3d軌域的能量較4s高,因此電子填滿3p軌域後,會趨向先填滿能量較低的4s軌域,再回去填充能量較高的3d軌域。
由於鈣的原子序是20,其電子分佈如下(括弧內為容納的電子數):
1s(2)---2s(2)---2p(6)---3s(2)---3p(6)---4s(2)
所以此時3d軌域是沒有電子的,第三電子層僅有8個電子,第四電子層有2個電子。
同族的定義為:最外層的電子數目相同。在元素週期表從上至下排列。
因此由於鈣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目是2,因此同族的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目同樣是2。
2012-12-30 00:00:09 補充:
錯字:
破爾→玻爾